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橄瑾 《创新科技》2011,(8):42-43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呢?"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其实,无数的学者也提出过相同的质疑。很多研究表明,中国人的智力水平居世界前列,然而,为什么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被欧美人所包揽?中国  相似文献   

2.
为何中国企业远离基业长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中国企业管理者会不停地追问究竟是做事、还是做人;究竟是管事、还是管人;究竟是管理过程、还是管理结果等等一系列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由于中国是个传统的商业计谋大国,同时缺乏成熟的工业化时代环境,所以传统的机会主义的行商方式得以惯性延续,商业利润依旧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出现在"组织与顾客"之间,商业"机会利润"取代了组炽"战略利润",传统"商人"和现代"企业家"被混为一谈。基于人际关系网络,而不是基于组炽理性分析的市场竞争价值取向,导致了人性情感关系替代了理性市场关系,最重要的竞争资源成为了人际关系资源,往往投资一个有"价值的人",比投资市场或设备更有巨额的回报。毋庸置疑,现代企业组织的唯一利润来源,只能是来自组织外部的顾客、消费者,而不是什么亲戚、朋友,更不是什么官员。现代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而不是赚钱。如果说现代管理解决的是"组织"层面上的问题,那么中国式的管理思维还停留在"个人"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正安全生产尽管极其复杂、多变,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循。通过仔细梳理、系统总结多年来的管理实践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六大规律"必须牢牢掌握。一是"温水煮蛙"规律。"温水煮蛙"警示我们: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或遇到强敌往往能使人奋起面对,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力;而缓慢、安逸的环境,往往容易使人沉溺其中,放松警惕,丧失斗志。安全生产工作中,有的人长期工作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能拖则拖,能凑合  相似文献   

4.
<正>说到激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给钱,认为"重赏之下有勇夫""有钱能使鬼推磨"。本人绝不可忽视的是一套科学先进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和政策,对员工的激励更重要、更有效。看不到和做不到这一点的单位,往往钱没少花,效果却不如人意。德鲁克说:"对员工最大的激励就是帮助他们获得业绩,只有业绩才能让他获得成就感。不是加薪,不是晋升,不是奖励,那只是结果而已。"在任何竞技比赛中,每个人都想赢,那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机。  相似文献   

5.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已三百多年,但是,在"物"中并没有找到牛顿的引力;牛顿认为太阳系是一架永动机,这说法不对。天文学中另一个权威是"广义相对论",它的"纯相对"与"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等说法也是错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的职场上,往往有一些人,在职场上打拼多年以后仍然一事无成,怀才不遇.徒然埋怨命运不公,没有给自己机遇:有的人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在机遇来临时又抓不住:有的人在选择工作时"东挑西拣".枉使宝贵机遇擦肩而过;还有的人选择工作时"慌不择食".草率地抓住机会做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毫无疑问,机遇,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一个人.没有机遇,很难取得大的成功;反过来,有了机遇,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而走向成功.俗话说"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机遇,不是上天的恩赐,也不是领导偏心,机遇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谁能时刻准备着.谁就能创造机遇.如果我们要牢牢掌握自己发展的主动权,就一定要记住:机遇,是自己创造的.一个人在职场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是否善于创造机遇.  相似文献   

7.
通过试验,在牛顿环的中心发现了亮斑,并且仅用一个平凸透镜演示出了牛顿环,出现的牛顿环不是空气隙的两个界面反射的光进行干涉的结果,用激光对传统牛顿环装置进行演示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杨与光的波动说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的波动说的兴起和成功,在牛顿物理学中打开了第一道缺口。而这场物理学革命的第一人,就是托马斯·杨。  相似文献   

9.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是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疑问,即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0.
<正> 时尚是什么?是影子。太阳当空而照的时候,万物是没有影子的,日影偏斜万物就生了影子。人人都在时尚列车上,而一个时代只有一种最恰当的形象,那就是跟上潮流,又不显得盲从。优雅并不是做想做的事,而是做应该做的事。就让牛顿站在高高的楼顶,像个苹果落到地上。我想,他也回答不了时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的确有点难。那怕牛顿先生被选为上帝的代言人,从世贸大楼顶  相似文献   

11.
贾兆峰 《科技信息》2008,(15):271-271
每个物体都有惯性,在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各种物理教材中及从事物理教学的老师也常举这样的例子:如汽车急刹车时,车里的人会向前倾,而汽车突然加速时,车里的人会向后倾。其实在理解惯性拳这样的例了不恰当,而教材中的参考答案及许多老师对这一例题的解释往往是含糊不清,文中对这一例题重新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薇薇 《科技潮》2003,(12):42-43
通古斯大爆炸引起了人们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质疑难道宇宙中的物体并不是像牛顿所说的那样相互吸引,而是互相排斥?莫非世界的构造是另外一个模式?但是任何物体,只要没有支撑,它一定会掉到地球上来(比如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如果不是地球的引力,那又是什么力让它往下掉呢?  相似文献   

13.
「一N牛顿:哇,谨型好靓的苹果哦牛顿:我要吃牛顿:我跳2 拟6——一牛顿:哎哟午顿:我再跳!我再摘牛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Z牛顿:混帐地球,皇不是你在吸日]先 于卜升别k不三O苹果:它不只是在吸弓W 坏存0乃引甜!牛顿:我发现了万有引力谁是万有引力的真正发现者@张剑岚  相似文献   

14.
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习作教学则是承担"学会表达"任务的主要途径。表达,说白了就是说和写。想一想,这对于正处于豆蔻年华,活泼可爱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可实际上,学生往往谈习作"色变",怕写作文;教师提起作文也是"愁眉不展",怕教作文,怕批作文。习作的困境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让习作教学踏上快乐之旅?在不断的摸索与探讨中,笔者认为,习作应该是心声的悄然流露,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对话,应该是快乐的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5.
人们往往认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科学家和艺术家各自使用的两种独特思维方式。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互不相容。形象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它与抽象思维相辅相成,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结合的产物,而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重要部分又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科学的想象力在某些时刻比知识本身还重要。没有想象,牛顿就不可能创立微积分,因为"无限"是不可能脱离想象的;以实验为基础,富兰克林把电想象成一种流体,卢瑟福把原子想象成一个微型太阳,都促进了各自理论体系的建立;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更是高水平的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想象,数学猜想对数学发展的巨大意义早已得到公认。数学发展的动力正在于猜想而不在于推理,因为数学定理、公式的发现及证明思路、推演方法往往源于猜想。素数定理的  相似文献   

16.
亲属与社会群体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著对于社群的观念是由一整套特定的象征建构出来的 ,并且深植于土著的社群结构与社群关系中 ,往往无法被既有的人类学术语完整描绘出来。因此 ,在实际的研究中 ,研究者不能先入为主 ,预先设定其研究主题 ,而应将亲属研究与经济的研究范畴一并列入研究范畴 ,才能得到圆满答案  相似文献   

17.
修正牛顿动力学理论是暗物质理论的一个主要竞争者.该理论不仅含有万有引力常数,还含有加速度常数.基于二体问题的圆形轨道解,研究了修正牛顿动力学理论中的平面圆形限制性三体问题,得到了与牛顿动力学理论中类似的拉格朗日点和希尔曲线;发现拉格朗日点的位置和数目、希尔域的分布都随加速度常数和主天体质量而变化.这些结果为检验修正牛顿...  相似文献   

18.
没有人否认,世界在发生着大转变。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不确定性、风险、挑战、矛盾、争端、冲突的世界。如何把握这种大转变?除了“全球化”,大概很难有其它术语能做到这一点。尽管有的人认为,“全球化”一词表达变化的效果也许不尽理想。“全球化”是一个单数词还是一个复数词?与许多人的想象、主张不同,我的回答不是前者而恰恰是后者。两年前,我编辑《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论文集时,就是按照“全球化是多种多样的”的理念进行的。不仅我个人的答案如此,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摈弃了那种单向度的、片面的、先入为主的、教条式的、…  相似文献   

19.
1.善于发现机遇,具备远见和洞察力,尤为关键。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非常关键。正如牛顿所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不是人学的空场.《德意志意识形态》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内涵.马克思人学中的"人"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从事现实实践活动的人;"人"是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