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河南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必要性 目前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相对较弱.200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因此,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壮大第三产业,大力提高服务业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降低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三废"排放.  相似文献   

2.
一、金水区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金水区经济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共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1%.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峡西岸城市化现状,选取5大类动力因素建立快速城市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各动力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模型.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分析,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探寻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指出海峡西岸城市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子,对海峡西岸未来城市化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和产业结构转换力是海西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其中农村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化是沿海县市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源,科技和教育推动力对沿海县市城市化的作用比内陆县市的作用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一、河南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必要性目前来看,河南省产业结构中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偏小,现代和新兴服务业相对较弱。200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相似文献   

6.
根据统计公报关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的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比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好,接着,再查阅相关数据,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构造层次模型,得知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第三产业最应考虑的准则是经济效益,其次是是否根据市场需求,最后才是是否合理利用资源.而想促进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应优先考虑的行业依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  相似文献   

7.
<正>一、金水区发展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金水区经济产业体系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共实现生产总值242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9.1%。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支柱.针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苏州市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才吸引指标,利用熵值法对2018年5个城市的三大产业高素质人才就业人数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求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这5个城市中吸引大量人才前来就业的主要职业为第一产业中的林业,第二产业中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租赁业.利用熵值法求权重,对5座城市三大产业总产值进行分析.若要实现我国城市现代化,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到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能源消耗量和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运行阶段建筑碳排放量,构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对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河南省2010—2019年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河南省建筑碳排放增长了1.06倍;常住人口数量是建筑碳排放最大的影响因素;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城镇化率、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四个因素与常住人口相对比,对建筑碳排放影响较小,但由于各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综合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在区域低碳减排的目标下,保持经济正常增长的前提下,可以从降低人们能源消耗和技术的维度探索低碳减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广州市近16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适用于城市化后终期阶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广州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变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1)城市化进入后终期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成为广州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其次是人口城市化,最后是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明城市化质量逐步提升.广州限制与压缩城市人口规模是引起人口城市化呈现平缓增长趋势的主要因素;(2)工业化已不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交通外延成为推动空间城市化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对经济城市化无推动作用,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城市化的贡献更为显著,且已成为经济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外商投资对经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已逐步衰弱,而内生性作用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因素;(3)城市建成区的外延拓展趋于放缓,土地城镇化由粗放式的农业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向城市内部地域土地集约化转变.本文认为,对于进入城市化后终期阶段的城市,应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减缓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注重城市内部地域土地集约化,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首先利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科技创新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分析,并将R&D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发明专利年授权量四个指标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指标.其次,从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对科技创新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将各因素的影响关系反映到政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发展和线上消费的普及促进了大学生外卖市场的发展.为研究大学生外卖市场的发展,以安徽省为例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文案分析搜集数据,使用SPSS等处理分析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法、方差分析法和李克特量表法等方法,分析安徽省大学生外卖市场发展现状和影响外卖发展的众多因素.对比学校食堂分析外卖的发展,总结大学生外卖市场的发展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路径,首先,选取安徽省1995~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OLS回归、向量自回归等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其次,使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分别探讨不同城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可以分为4类,不同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新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创新进步、能源高效、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安徽省16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安徽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创新发展差异程度加大且发展不协调,传统能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则出现了地区效应,皖南环境保护发展要优于皖北.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今后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诊断,重点分析了它的制约因素,在探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同时产业的地域布局应强化集中发展,且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区域经济活力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快慢的重要评价因素,反映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与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便于衡量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潜力.从安徽省的16个市区的区域经济活力差异出发,从经济效益、对外开放、居民生活水平、人力资源、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公共环境吸引力6个方面出发,收集影响区域经济活力的15个相关经济指标发展数据,通过因子分析和熵权TOPSIS构建区域经济活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比两种方法的不同影响因子的权重.同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市区从20年的时间跨度上进行区域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模型建立结果给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经济和文化已日趋一体化。地域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心理状  相似文献   

18.
以西安作为实证对象,建立高铁与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型,分析高铁对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影响及贡献。运用回归模型分析法,建立西安高铁对经济总量结构的关系,分析了西安高铁对经济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最初几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此后逐渐变缓;高铁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影响巨大,对第三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高铁的辐射效应促进了第一产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造成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工操作、设备系统、围岩的刚度和支柱自身失效4个方面近30个因素.现从解决这些问题的角度出发,针对可能造成初撑力低的因素,谈一下提高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初撑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日益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经济和文化已日趋一体化。地域文化是反映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