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整体评价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构造带中段和东段渐新世湖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前景以及预测有利勘探区带,以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在岩芯观察、钻/测井资料和三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石薄片、氯离子含量、全岩矿物分析、膏盐岩分布和地球化学敏感参数分析,对该地区E32湖水古盐度和碳酸盐岩沉积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2.
扎哈泉上干柴沟组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区域。上干柴沟组的下段(N_1~1)是典型致密储层,上段(N_1~2)是甜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构造运动中周围地块的挤压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双物源、近物源及物源变化的沉积作用,致使岩石矿物组份类型多样,岩屑含量高、组份复杂,岩石结构成熟度与成份成熟度低、颗粒沉积分异差,对储层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机械压实、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并应用孔隙度演化模型对各成岩作用孔隙度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符合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普遍发育低孔、低渗透性储层,位于洼槽区及构造翼部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群腾格尔组下段与巴彦花 群阿尔善组顶部特殊岩性段与致密砂砾岩段储层尤为致密,空气渗透率一般小于0.5 mD。巴彦花群腾格尔组下段与 巴彦花群阿尔善组顶部发育含云灰质为特征的特殊岩性段和湖相黏土质泥岩两类优质烃源岩,致密储层与优质烃源 岩构成源储一体或互层状分布,利于油气就近运移成藏。致密储层段孔喉结构复杂,呈低产低压特征;特殊岩性段白 云石含量较高、脆性大,含油性及原油物性较好,利于储层压裂改造。虽然单个凹陷分布规模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 资源预测结果表明,致密油资源量达到近10×108 t。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勘探工作应为致密油与岩性油藏并重。  相似文献   

4.
以柴达木盆地西北缘鄂博梁地区为例,通过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测试,结合沉积综合柱状图,探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的古盐度、古气候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变化特征。样品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及轻微的Ce负异常,氧化-还原指标Ni/Co、V/Cr、U/Th一致指示氧化条件,古气候指标Sr/Cu值与Sr、Rb/Sr值指示的气候温湿变化趋势一致,古气候条件与Sr/Ba、Th/U判断出的古盐度变化相符合。古近纪青藏高原隆升高度较低且范围有限,鄂博梁地区下干柴沟组沉积期处在温暖湿润的淡水环境。  相似文献   

5.
敦煌盆地残留性质明显,侏罗纪成盆后改造变化大、油气地质条件复杂。为进一步加快勘探进程,在前期成果基础上,以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为指导,从盆地的演化入手,通过新钻探致密油藏的解剖和地质特征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侏罗系致密油藏形成条件和地质特征。中下侏罗统发育二套较好烃源岩,其中中间沟组一段的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以I~II_1型为主,发育于还原性的湖相环境,为致密油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广泛分布的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致密油聚集的主要场所。近源聚集、保存条件较好的致密油藏是下步勘探的主攻方向,三危山北侧的清台、五墩凹陷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其深洼带断层发育较少,后期改造以整体抬升为主,保存相对完整,发育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最为有利,特别是被大山口组和中间沟组烃源岩包裹的有利砂体是首选的钻探目标。对区内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推动整个河西走廊中小盆地群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济阳坳陷博兴洼陷沙三下段湖相沉积的岩性特征,利用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优选出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感应电阻率等多个对岩性敏感的测井响应曲线,采用两步岩性识别法建立岩性识别图版。识别结果表明:博兴洼陷沙三下段岩性多样,泥岩最为发育,碳酸盐岩含量次之,在深湖相可见富有机质纹层,认为沙三下中期识别后的灰质泥岩和泥质灰岩是页岩油的有利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7.
致密储层储集性是形成致密油"地质甜点"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是致密油勘探寻找"甜点"的重要参考依据。中国致密油储层岩性复杂、类型多样、分布广、总体致密。储层岩性主要为陆相湖盆砂岩和碳酸盐岩,按沉积成因与岩性,可划分为深水重力流砂岩、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岩、湖相滩坝与浅滩云质岩,以及湖相泥灰岩4种储层类型,不同类型致密储层在中国晚古生代至新生代陆相盆地广泛分布。受沉积环境与成岩作用影响,储层储集性差,一般孔隙度<10%、渗透率<1×10-3μm2。中国致密油储层的物性好坏与裂缝发育程度决定了储层的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相、成岩相与裂缝3种因素控制。不同成因储层储集性能主控因素不同,其中,深水重力流砂岩型储层受成岩相与构造缝控制,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岩型储层受沉积-成岩相与构造缝控制,湖相滩坝、浅滩云质岩型储层受岩性与溶蚀作用控制,湖相泥灰岩型储层主要受构造缝控制。上述不同致密油储层储集性能主控因素及其差异性是勘探中寻找不同类型致密油"甜点"与目标优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岩矿测试和测井等资料 ,对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演化和储集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古近系新近系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发育了 4个三角洲沉积体 ,其前端或侧缘有碳酸盐岩的灰坪、云灰坪、藻丘和滩沉积。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在时间上均构成下部的退积型沉积序列和上部的进积型沉积序列。各地区发生进积与退积转换的时期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在沉积岩性的组合特征上有所反映。祁漫塔格和七个泉阿哈堤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干柴组上段 (E23 )中期就开始加强 ,使得来自这两个物源区的进积沉积层序发育时期长 ,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从E23 中期开始就明显增加 ,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不甚发育 ;索尔库里干柴沟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油砂山组 (N12 )早期才开始加强 ,使得来自该物源的进积层序发育时期短 ,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于上油砂山组 (N22 )时期开始发育 ,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十分发育 ;阿拉尔物源区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岩矿测试和测井等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古近系-新近系的沉积演化和储集体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古近系-新近系下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发育了4个三角洲沉积体,其前端或侧缘有碳酸盐岩的灰坪、云灰坪、藻丘和滩沉积。古近系-新近系沉积在时间上均构成下部的退积型沉积序列和上部的进积型沉积序列。各地区发生进积与退积转换的时期不同,并且这种不同在沉积岩性的组合特征上有所反映。祁漫塔格和七个泉-阿哈堤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干柴组上段(E3^2)中期就开始加强,使得来自这两个物源区的进积沉积层序发育时期长,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从E3^2中期开始就明显增加,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不甚发育;索尔库里-干柴沟物源区的区域构造活动从下油砂山组(N2^1)早期才开始加强,使得来自该物源的进积层序发育时期短,砂岩至砂砾岩的粗碎屑岩于上油砂山组(N2^2)时期开始发育,而相对高的湖平面期的细沉积物十分发育;阿拉尔物源区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0.
依据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咸水湖盆湖泊沉积发育特征,建立了碱1井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滨浅湖沉积模式,总结了滩坝砂沉积的7种微相发育特征,归纳出对应于湖平面上升至高水位期和湖平面下降至低水位期两类滨浅湖沉积微相组合体系。应用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构建了碱1井E23的基本旋回模式,划分了69个短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和2个长周期旋回,总结了高频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的成因和特征,并探讨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的意义,为揭示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干旱环境下的层序地层基本特征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第三系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结合野外露头、岩心、测井解释和地震相特征,研究了沉积相的纵横分布特征并建立了柴北缘第三系沉积体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盆地边缘的马北、马西和平台地区一带主要以冲积扇和辫状河沉积为主,靠近湖盆中心的南八仙、冷湖Ⅵ号和Ⅶ号、鄂博梁等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或前缘相带。路乐河组(E1+2)冲积扇较为发育,辫状河相对发育;下干柴沟组(E3)主要发育辫状河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下干柴沟组下段(E13)到下干柴沟组上段(E23)是一个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演化的水进沉积序列;上干柴沟组(N1)和油砂山组(N2)发生进一步湖侵,湖盆扩张,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古近纪—新近纪从物源区向盆地中心发育的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模式,并探讨了沉积体系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保存了巨厚的完整连续的新生代沉积层序,为研究沉积旋回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位于盆地西部尕斯地区的上干柴沟组是典型的陆相碎屑岩地层之一,由多层砂岩和泥岩频繁相互叠置而成,高精度的沉积旋回研究鲜有讨论.综合运用频谱及滤波方法来深入分析地处柴西尕斯地区的YP2、YQ17井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结果显示,天文轨道周期比值和中高频旋回厚度之间比值的对应性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速率及古气候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讨论,发现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地层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0.48~11.26 m;轴斜率长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5.85~5.87 m;轴斜率短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4.22~4.57 m;岁差长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2.42~2.61 m;岁差短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97~2.12 m.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类型特征及发育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取芯、显微结构特征等资料,按照碳酸盐岩成因分类法,对碳酸盐岩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即生物成因和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生物成因碳酸盐岩为藻灰/云岩类;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碳酸盐岩为颗粒灰/云岩类和泥晶灰/云岩。柴达木盆地碳酸盐岩发育颗粒滩-灰/云坪、颗粒滩(鲕粒滩)-藻丘、藻席-灰/云坪、颗粒滩-藻丘(席)-灰/云坪4种类型组合样式;灰/云坪储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大面积分布,颗粒滩储层分布于水体较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的滨浅湖亚相带中,藻丘(席)分布在滨浅湖亚相内的清水、富氧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花土沟油区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上干柴沟组的上部和下油砂山组的底部 ,与砂岩、泥岩呈不等厚互层 ,单层厚度 0 .5~ 3m,累计厚度可达 10多米。其中藻纹层灰岩和藻叠层灰岩溶孔发育 ,分布范围广 ,厚度大 ,物性最好 ,是一种特殊的油气储层。藻纹层灰岩和藻叠层灰岩发育于相对稳定的滨浅湖环境 ,其发育规模和储层性质主要受沉积环境的稳定性、早期淋溶程度和晚期胶结充填强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综合运用对沉积环境反映敏感的镁(Mg)、钙(Ca)等主量元素,锶(Sr)、钡(Ba)、铜(Cu)、铷(Rb)、钒(V)、铬(Cr)、镍(Ni)、钴(Co)等微量元素,结合δ~(13)C_(VPDB)、δ~(18)O_(VPDB)数据及沉积学特征,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的古气候、古盐度、古水深、氧化还原环境等古环境参数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主、微量元素含量频繁波动,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古环境的不稳定性,w(Sr)/w(Cu)、w(Sr)/w(Ba)、w(V)/(w(V)+w(Ni))、w(V)/w(Cr)、w(Ni)/w(Co)等值反映上干柴沟沉积期气候从干旱逐渐趋于温暖湿润、水体逐渐变深、沉积水体为分层不强的氧化-弱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沉积学证据表明:研究区从反映还原环境的灰色含砾砂岩到反映氧化环境的棕红色砂岩、棕灰色粉砂岩及棕红色泥岩均有出现且呈互层发育,干旱湿润气候呈交替频繁变化,造成了湖平面升降频繁,湖盆表现为高频振荡性特征,水动力条件及水体深度变化较大,砂泥岩多呈互层状分布,为有利储盖组合的发育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西部相当数量的中新生界盆地中,发育半咸水-咸水的沉积,水介质条件决定了这类盆地中碳酸盐储层的形成、发育和分布.因此,对于这类湖盆古水介质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为例,利用稳定同位素、微量金属元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等方法,综合分析了中生界湖盆的古水介质条件.根据中生界地层古水介质相对盐度和岩性等特征,把古湖盆分为正常湖泊和咸化湖泊两种类型.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整个营尔凹陷南、北部的中生代的沉积水介质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为微咸水到半咸的水介质条件,其中偶夹淡水河流相沉积.以下白恶统中沟组沉积水介质盐度最大,这一层段也是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的层段,是碳酸盐岩储层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细化柴达木盆地红柳泉地区成藏过程的研究,针对红116井区下干柴沟组岩性油藏中原油成熟度的差异性,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沉积相研究、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该地区的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位于下干柴沟组的储层中发育有上部(深度介于3 248至3 252 m)的未熟原油(Ro0.5%)、中部(深度介于3 328.5至3 334.5 m)的成熟原油(0.8%Ro0.9%)和下部(深度介于3 368至3 376 m)的低熟原油(0.5%Ro0.7%)3种原油。在沉积砂体质量由下至上逐渐变差及两期成藏的前提条件下,早期的未熟油通过侧向运移至砂体质量最好的下部储层,后因构造变动向上调整至现今位置;晚期形成的低熟油和少量成熟油在密度分异的作用下,致使轻质成熟油聚集在中部储层,中质低熟油聚集在下部储层。  相似文献   

18.
江汉盆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发育一套厚层泥岩沉积,并发育多套碳酸盐岩、粉砂岩夹层,具备形成致密油藏的良好条件。从烃源岩、储层特征,含油饱和度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详细总结了致密油藏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江汉盆地新下Ⅱ油组致密油藏的形成环境。分析结果认为,致密油藏具有自生自储、烃源岩成熟度低,储层致密且厚度小、层数多,油藏含油饱和度低,油藏大面积准连续分布的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盐湖沉积环境是决定致密油藏特点的主要因素。综合烃源岩及储层发育条件,初步确定了江汉盆地致密油藏有利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9.
沧东凹陷斜坡带是岩性油藏和致密油藏下一步勘探的主要区带。根据成因特点将孔二段时期广泛分布的斜坡带划分为2类:继承型斜坡和反转型斜坡。在孔二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2类斜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斜坡带具有不同的油气空间分布特征,从斜坡低部位向斜坡高部位,继承型斜坡依次为致密油藏—岩性油藏—构造油藏,反转型斜坡依次为岩性油藏—致密油藏—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促进芦草沟组非常规油气勘探,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已有页岩气调查井钻探成果对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演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性岩相组合特征所呈现出的三段性特征明显,因此,将芦草沟组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组合段。芦草沟组包含了扇三角洲及湖相沉积体系。上段为前扇三角洲至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页岩夹碳酸盐岩夹层为显著特征,是最优质的区域性重点烃源岩,具较好页岩气勘探潜力。中段为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沉积,以灰黑色炭质泥岩与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互层为显著特征,可构成具良好勘探潜力的致密储层;下段为扇三角洲平原-前扇三角洲沉积,岩性组合横向变化较大,由砂砾岩、粗细砂岩过渡为粉砂岩及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既是常规油气目标层,又具非常规勘探潜力。芦草沟组自下而上整体呈现为一个相对湖平面上升的湖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