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1):113-116
古今字、通假字是古代汉语文字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古今字是大学古代汉语新引入的概念,学生对古今字和通假字的辨析和内涵理解比较困难,讲解古今字和通假字时仅靠教材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理清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概念、来源、关系、字形等方面,突出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内涵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古今字和通假字,并充分引入古今字和通假字最新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2.
古今字与通假字是古书注解的主要对象,又是训诂学、文字学探讨的内容,还是古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点.但是迄今为止,有关古今字的界定、通假字的范围、以及两者的区分等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本文对古今字与通假字区分问题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教材和我国古代文献中选取大量字例.较为细致地分析和论述了通假字与异字同义的区别.即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相同或相关,声音相同、相近或不同,这两个字属异字同义;如果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代替乙字,这两个字属通假字.  相似文献   

4.
“曾”“增”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古今字小字典》(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字条的结论是“在‘增加’的意义上,‘曾’又是‘增’的古字”,即“曾”增”是古今字;而《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曾”字条释义部分作了这样的判定:“(1),通‘增’。”即“曾”“增”是通假字;《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今字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中,文字通假现象普遍存在着。这一现象,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障碍之一。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条中曾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恰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言辞。”由此看来,识别通假字,对正确理解古汉语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教科书和古文献中注释术语使用不甚明确,往往以“同”、“通”混用,加之一些工具书中的注释术语的使用也不尽一致,因此,难免出现一些对通假字的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目前对通假字的某些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虽多有论述,但各执已见,歧  相似文献   

6.
张仲清先生的新著《越绝书校注》关于通假字的注释存在诸多不足,出现了以"古今字"为"通假字",以"借字"为"本字"等错误类型,对这些错误加以辨析补正,有利于更好地考察这些词的发展演变,进一步发挥该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材对文言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这四种用字现象经常混为一谈,注释术语也不够规范。虽然教学大纲没有要求学生掌握这四种字的区别,但作为语文教师,还是应当通过工具书来正确辨识教材中的这些用字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在语言的发展和使用中形成的。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共时与历时的交叉使得二者区分有些复杂.加上古书的注解中用的术语含混,区分比较困难。要使通假字和古今字区分清楚,必须从文字学和训诂学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考察,追本溯源,从根本上来把握。  相似文献   

9.
昧、冒、没、蒙四字当为同源字,而非通假字,且均有“冒着、顶着”之义项;当此四字与“死”组合成词后,均有“冒着、顶着死亡的危险”义。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最新版虽经修订 ,订正了一些词语的误注 ,但其在通假字的注释方面仍有错误和疏失 ,今就其疏误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最新版虽经修订,订正了一些词语的误注,但其在通假字的注释方面仍有错误和疏失,今就其疏误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2.
根据高中《语文》注释体例 ,只有通假字和古今字才以“ ;通 ”作注 ,可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既非通假关系亦非古今字 ,教材却仍以此通假术语作注 ,针对这种滥用通假的情况 ,作者分别以例析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假借和通假。二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字现象,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字现象。通假字与异体字也有共同点:二都存在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的现象。二的不同点是:通假字之间的本义不同,而异体字之间的本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比较重要的常见的通假字约有8组;比较重要的常见的古今字约有6组。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考察,不仅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中古语言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世说新语》在古汉语发展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通假字的问题 ,经过千余年探索 ,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清晰、深刻了 ,可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者、著作仍然把古今字、假借字、同义词与之混误。作者结合一些具体实例予以论述、纠正  相似文献   

16.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再版后,不少语言工作者陆续撰文,纠正了许多词语注释方面的错误。本文拾其余绪,对那些尚未得到指正的词语和通假字注释方面的疏误再予例析、补正。  相似文献   

17.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汉语中不同的用字现象,它们的来源不同,它们的含义不同,它们的功能也不同,所以无论如何是不能混同一谈的。  相似文献   

18.
《史记》的不同版本中存在着“刁斗”与“刀斗”的两种写法。究其原因为所依据的底本不同;其根本原因为“刀”与“刁”是古今字、通假字。提出在同一《史记》的文本中,无论使用“刁斗”还是“刀斗”均可,但混用是不科学的、不妥的。  相似文献   

19.
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古代汉语里一对常见的概念,然而在现在的教材和学术著作中,二者的界限和分类仍比较混乱。本文试分析其中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尚书》是我国最早且最难通读的一部历史文献。由于书中文字歧异和通假字多,偏词偏义多,词语古僻,词义古奥等,增加了翻译难度,文章仅就《尚书》英译本中“惟”字的不同的语法作用和词义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