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长恨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对其主题的解读历来多有分歧。重读这篇经典及其与之有关的《与元九书》、《霓裳羽衣歌》、《江南逢天宝乐叟》等作品,从其中的"长恨情结"、"世俗情结"、"霓裳情结"和"盛世情结"入手,对于明确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寻绎内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3.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4.
塔吉雅娜是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别林斯基称其为"俄国妇女的典型"。其典型形象塑造以贯穿始终的爱情而完成。她从乡村少女到贵妇人,爱情观从稚嫩走向成熟,这种变化缘于她爱情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是传统父权制文化压迫的必然结果。塔吉雅娜形象的出现成为俄罗斯文学中女性觉醒的肇始,其艺术手法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已被反复论述,而他与白居易之间的关联则较少为人所提,实际上欧阳修踵迹宋初王禹偁的努力,继续积极效法白居易。生活方面,他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更倾向于白居易式的乐观旷达,这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形成不乏重要的示范作用。诗歌创作方面,欧诗呈现出的平易畅达风格与他兼学白居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讽谕精神、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经过欧阳修大刀阔斧的诗文革新融入了宋诗的骨髓中。  相似文献   

7.
《长恨歌》在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中最早被译为英文,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一再被重译,版本多达十几种,是大多数唐诗英译集的必选篇目,被入选的次数已不可尽数。在译介的同时,英美汉学界也不乏一些与《长恨歌》主题、题材和诗歌艺术等方面的相关论述。本文拟就该诗在英美的翻译和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新青年随感录四十》,收入《热风》。下称《四十》) 1919年1月,鲁迅假托“一位不相识”者寄来的信,为中国青年发出了一声对爱情的呼吁,表达出世代积郁的没有爱的苦闷。他的笔锋直指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 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朝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所从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作为此文的姊妹篇,详尽阐释那“恶果”,上年还有《我之节烈观》(收入《坟》,  相似文献   

9.
张波 《科技信息》2013,(6):233-235
<正>引言唱和诗是指文人之间的此唱彼和、相互酬答的诗作。其发展经历了从和意到和意兼和韵再到和韵不和意三个阶段。元稹、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人,并且是往来三十多年的挚友;在他们两人相互交往的三十多年里,创造了大量内容丰富且体裁多样的唱和诗。大量的唱和诗一方面影响了元和体的形成,另一方面产生的和韵也改变了唱和诗的体制:从和韵到和意兼和韵的变迁。元稹《酬乐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下邽是白居易的家,也是白居易的故乡。下邽优美的自然景色、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了白居易对家的认同感,思念下邽让下邽具有故乡的色彩,合拊迁坟完成了下邽家到故乡的转变,安葬大兄、三弟,故乡观念进一步深化。白居易临终前决定埋骨香山是由白居易信仰佛教、经济困窘、香山风水、亲友意愿等原因促成,无损白居易对下邽的故乡情感。  相似文献   

12.
自居易既有面向社会、反映现实、具有美刺作用的叙事诗篇,也有面向自我、表现个人经历及感受的叙事诗篇,其叙事诗题材的确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他对叙事角度、方式和时间等的艺术处理,体现出自然的叙事技巧、统一性的情节和多棱性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视野和风格。本文试从叙事内容和叙事特征这两方面来谈谈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叙事诗体现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3.
张凤丽 《科技信息》2012,(19):176+171-176,171
简·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里的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独立和平等两大原则,她的这种爱情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早期的童年生活。本文将着重从简·爱童年时期的遭遇分析简·爱对爱、独立和平等的渴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崇佛的行为和与佛禅思想有关的诗文创作入手,阐述了白居易思想中以佛禅为生活情趣追求的特点,认为白氏生活追求实则指向俗乐,特别是晚年。  相似文献   

15.
《议释教》斥佛,是白居易儒家门户之见的表现。明经家庭出身、科举考试的读书目的、进士试和吏部试及第的经历以及中唐复兴儒学运动是白居易斥佛观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斥佛也与白居易对佛教不甚了解、有高涨的政治热情、对佛教的认识片面关系密切;自我定位和人生目标也关系到白居易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后,与庐山交往甚密,过着一种类似隐居的生活。他在三年多的谪居生涯中,庐山自然生态的恬静秀美,使他的精神获得了安慰,因而写下了近六十首颂扬庐山的诗歌。其中,那些咏竹木花卉之类的诗,可谓独具地域和自然生态特色,其生动、形象的艺术构思,不仅提升了自然生态的文化品格,而且还增加了自然生态审美的人文意蕴,深深地寄寓着他的种种复杂情结。本文拟选取其部分诗歌进行分析,探究其与庐山自然生态产生情结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17.
革命和爱情是人物成长小说中常见的题材,《双城记》和《芙蓉镇》两部看似不相关的小说都涉及到了革命腥风血雨中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的情感历程都透出了作家对特定时代下人们境遇的思考,其中人物的爱情命运的不同与作者爱情观和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价值观念的差异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与李渔作为闻名世界的文学家与戏曲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同中有异的爱情观,通过比较《牡丹亭》的因梦生情与《十二楼》中《合影楼》的因影生情得出,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对情的无限崇尚是李渔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继承,而李渔的更具个性解放意识则是对汤显祖爱情观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周宝燕 《科技信息》2011,(31):I0105-I0105,I0165
刘兰芝和杜十娘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叛逆的、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成功女性形象。她们出身低,才貌媲美,都为追求真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对爱情观念认识不一,追求爱情方式各异。刘兰芝独立成熟,对爱情向往但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不敢直接抨击专权,直至牺牲自我,以化蝶式结尾;杜十娘则天真烂漫,对爱充满期待,然识人肤浅,性格火辣,疾恶如仇,对爱情追求过于理想化,最后因爱绝望沉江。  相似文献   

20.
本与乐天为后进——王禹偁与白居易的师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王禹偁为诗坛盟主。他全面地继承了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优良传统,成为白居易最好的“后进”。这种继承,有着高度的自觉性。在理论上,他有与白居易相近的现实主义创作论;在实践上,他的诗歌,无论是通俗化风格,还是现实主义精神,抑或艺术创作手法,都与白诗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王禹偁对白诗的学习,并没有流于简单地机械地模仿,而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