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永澜 《科学通报》1957,2(7):209-209
我国人民利用曲霉蛋白酶酿造酱豉,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近来使用曲霉蛋白酶柔化皮革、试制蛋白胨的研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曲霉生长发育时需要较多量的氧气。发酵工厂过去都在薄层固体上培养曲霉,因此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力,成本很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日本曾在酒精工厂应用深层  相似文献   

2.
蛋白酶抑制剂mRNA在抗褐飞虱水稻中的原位定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 对抗虫水稻B5植株接种褐飞虱若虫72 h后的根、茎、叶组织切片进行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E61932)的原位定位. 结果显示, 在未接虫的材料中, 该基因在根、茎、叶等部位都有表达, 但表达水平很低; 褐飞虱取食后,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水稻茎、叶的薄壁组织中大量表达, 根中表达较弱, 说明受褐飞虱若虫取食诱导该基因表达上升.  相似文献   

3.
忻纪厚 《科学通报》1980,25(15):709-709
蛋白酶活力测定的方法很多,最常用酪蛋白作底物,Folin试剂测定往往需较多时间,并且干扰因素较多.带指示基团的蛋白质也是常用作蛋白水解酶活力测定的一类底物,其中以重氮酪蛋白较广泛采用,但需在强碱溶液中比色测定,颜色的稳定性亦较差.我们在研究重  相似文献   

4.
郭承基 《科学通报》1959,4(8):259-259
根据我国某些地区的研究,对于褐钇钶矿等钇族稀土、铀及钍的铌钽酸鹽矿物,获得了一些新的認識。在这些新的認識中,特别应该指出以下几点: (1) 在未受后期交代作用的花崗岩中,褐钇钶矿等矿物可以富集成規模巨大的矿床。这是一种新的早期岩漿矿床类型,褐钇钶矿的分布与富集,在同一地区与一定时代的花崗岩及一定的岩相帶有关。 (2) 褐钇钶矿等铌钽酸鹽矿物不仅可以做为钇族稀土元素的资源进行小規模开采,而且可以做为铌、钽、鈾、钍及稀土类元素综合利用的对象来进行大规模的开采。从这种意义上来說,褐钇钶矿应該为一种新矿种。同时与褐紀钶矿共生或伴生的独居石、锆英  相似文献   

5.
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参与了水稻的虫害诱导防御过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徐涛  周强  陈威  张古忍  何国锋  古德祥  张文庆 《科学通报》2003,48(13):1442-1446
采用RT-PCR的方法, 对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在水稻虫害诱导防御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危害能够明显诱导水稻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脂氧合酶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基因的表达, 而且外源茉莉酸处理和斜纹夜蛾危害对脂氧合酶、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等水稻虫害防御基因的表达有相同(似)的诱导作用, 表明斜纹夜蛾危害可能会诱导水稻启动茉莉酸信号传导途径, 从而使水稻产生诱导防御机制. 虽然机械损伤和褐飞虱危害对脂氧合酶基因的表达有一定诱导作用, 但对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然而, 褐飞虱危害对水稻防御基因PR-1a和几丁质酶等病原相关蛋白以及水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转氨酶有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 说明褐飞虱危害可能启动了水稻水杨酸或其他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产生诱导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6.
肖永澜 《科学通报》1957,2(23):721-721
我们用液体法培养曲霉,进行了选种及最适生长条件的试验。兹将结果简报于下.1.选种:先把我室保存的几百株曲霉用麸皮培养,进行选择,得到糖化力强的黄曲霉24株及黑曲霉12株。再把这些菌株进行液体培养,选择适于液内生长且糖化力强者。选择菌种时用了三种培养基:察氏液,以2%淀粉代替蔗糖的察氏液及2%白藷干 0.4%NaNO_3 自来水。培养时用的摇床,振速60  相似文献   

7.
纪长绵  黄爱优  刘文岭  潘光华  王广策 《科学通报》2012,(33):3139-3146,3213,3223
假基因是与功能基因序列相似,但不能表达为功能蛋白质的DNA序列.识别和注释假基因是认识基因组的结构功能的关键.三角褐指藻属于海洋硅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其全基因组信息已经解析.为了识别三角褐指藻基因组中的假基因,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构建了从三角褐指藻的基因组中寻找假基因的流程,得到1654条加工假基因、714条非加工假基因和4729条假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尽管三角褐指藻属于低等光合生物,其基因组中存在较多假基因及假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8.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毒丝氨酸蛋白酶属于糜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蛇毒丝氨酸蛋白酶几乎可作用于哺乳动物凝血,纤溶系统的各个步骤而对凝血,纤溶,血小板功能,血管完整性以及出血等发生影响,蛇毒丝氨酸蛋白酶具有高度的序列相似性(60%-75%),但底物性却具较大的分化;另一方面,它们对生理性丝氨酸蛋白酶剂有较强的耐受性及较长的体内半衰期,这些特性使之成为蛋白酶与功能研究的优良模型,同时也具广阔的药物开发前景和作用药理研究的工  相似文献   

9.
张树政 《科学通报》1957,2(10):304-304
我们曾比较研究了几株酒精工业上常用的曲霉淀粉酶的性质,观察到黄曲霉Asp.oryzae与黑曲霉Asp.batatae及白曲霉(黑曲霉Asp.niger的浅色变种)的淀粉水解酶体系有显著的区别:黄曲霉富含α-淀粉酶(糊精化酶);黑曲霉富含糖化酶,此种糖化酶兼有淀粉糖化力(相当β-淀粉酶)和麦芽糖分解力(相当麦芽糖酶)。在不同的条件下处理或用硫酸铵分段沉淀法,都不能将这两种活性区分开来,故  相似文献   

10.
刘長龄 《科学通报》1959,4(4):132-132
矽卡岩在我国有广泛分布,并形成鉄、銅等許多有价值的金屬矿床,但截至目前为止,其中尚未見有合褐帘石的。最近,我们根据河北地质勘探公司順便检查队自翼西南某矽卡岩鉄矿区采来的标本进行研究,发现透辉石矽卡岩中有不少褐帘石(在标本中含量可达30%以上)。因而岩石定名应改为“褐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在野外肉眼鉴定时,誤將褐帘石当作綠帘石或阳起石了。現在將我們初步研究结果报导于下,供有关同志們参考,特别希望在矽卡岩分布地区工作同志注意此种褐帘石的发现。褐帘石的产狀:这种褐帘石透輝石矽卡岩产于接  相似文献   

11.
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产生的葡萄糖淀粉酶是一种诱导的糖蛋白,它具α-1,4和α-1,6-D-glucan glucohydrolase活性,广泛用于需糖化淀粉的工艺.若将该酶基因导入啤酒酵母,构建能直接利用淀粉的酵母工程菌株,可省去淀粉液化和糖化的过程.国际上已有将泡盛曲霉的葡萄糖淀粉酶导入啤酒酵母的报道.该酶作用最适温度为60℃,对食用乙醇生产工艺较为有利.因此,我们用RT-PCR技术克隆了泡盛曲霉葡萄糖淀粉酶Ⅰ基因,将其置于酵母烯酸酶(Enolase)启动子(Promotor)和终止子(Terminator)之间,构建了表达载体,转化非营养缺陷型酒精酵母AS.2.1364,获得能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并可发酵产生酒精的转基因酵母菌株.1 材料与方法(1)菌种及培养基 泡盛曲霉(Aspeergillus awamori)NMRL3112,葡萄糖淀粉酶Ⅰ基因供体,采用文献的培养基;酒精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AS.2.1364为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受体,采用YPD培养基;转化酵母采用YPDS培养基,含1%葡萄糖和1%可溶性淀粉.大肠杆菌TG1作为pAC1(由刘宏迪保存)及测序质粒pGEM-3zf( )的宿主菌,采用LB培养基,氨卞青霉素抗性.  相似文献   

12.
两个来源于野生稻的抗褐飞虱新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用抗源来自药用野生稻(Oryza offcinalis Wall)的抗褐飞虱品系B5为父本,与感虫品种台中本地1号(TN1)杂交,随机选取167个F2单株构成定位群体。运用RFLP技术,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水稻抗褐飞虱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于第3和第4染色体找到与抗褐飞虱基因连锁的RFLP标记。构建了连锁标记附近区域的RFLP遗传连锁图谱,对这两个抗位点进行了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分析,将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分别定位于第3染色体的G1318和R1925,第4染色体的C820和S11182之间。与已报道的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位点相比较,表明这两个抗褐飞虱基因是新的抗性位点。抗褐飞虱基因新位点的发现和分子标记的建立,为水稻抗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抗褐飞虱基因克隆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小新月菱形藻是一种海洋真核单细胞硅藻, 是水产养殖中应用广泛的饵料之一. 先前认为, 该藻属于硅藻门, 硅藻纲, 硅藻目, 硅藻科, 菱形藻属. 本文对小新月菱形藻进行了微分涉相差(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microscopy, DIC)显微镜形态观察; 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分析了该藻及三角褐指藻(舟形藻目)的色素、脂肪酸组成; 应用简并性引物策略、PCR或结合RACE技术分别得到了小新月菱形藻的18S rDNA部分序列、全长5.8S rDNA、ITS1和ITS2序列、部分28S rDNA序列、actin基因、一个类似Δ5脱饱和酶全长cDNA, 并在转基因酵母中鉴定其具有Δ5脱饱和酶功能. 从生化及分子水平系统比较了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和新月细柱藻(硅藻目)的亲缘关系, 揭示小新月菱形藻18S rDNA与三角褐指藻株系相似性为99.9%以上; 小新月菱形藻5.8S rDNA序列与三角褐指藻的相似性为100%, 而与新月细柱藻的相似性为96.2%; 小新月菱形藻ITS1和ITS2序列与三角褐指藻的相似性均为98.6%, 而与新月细柱藻的相似性分别为38.2%和37.04%; 小新月菱形藻actin蛋白质序列与三角褐指藻的相似性为100%; 小新月菱形藻的Δ5脱饱和酶氨基酸残基序列与三角褐指藻相关酶序列的相似性为99.4%. 因此, 本研究认为, 小新月菱形藻在系统分类上应不属于硅藻目, 硅藻科, 菱形藻属, 而应该属于舟形藻目, 褐指藻科, 褐指藻属, 并极有可能是三角褐指藻的一株.  相似文献   

14.
虫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徐涛  周强  夏嫱  张文庆  张古忍  古德祥 《科学通报》2002,47(11):849-853
用固相微萃取(SPME)、Tenax-TA吸附剂法结合气相色谱(GC)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技术,从不同诱导处理水稻植株(机械损伤、褐飞虱危害(具刺吸式口器)、斜纹夜蛾危害(具咀嚼式口器)及健康植株中分离鉴定了16种挥发性物质,不同处理水稻挥发物化学成分与含量有明显差别,受斜纹夜蛾伤害的水稻,其挥发物的含量与种类最多,其次为受褐飞虱伤害3和5d的植株,健康植株、机械损伤植株以及受褐飞虱伤害1和2d的水稻植株的挥发物种类少且含量低,在双向选择实验中,褐飞虱对健康植株、机械损伤植株以及褐 飞虱危害植株的定向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斜纹夜蛾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拒避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武夷山竹荪大面积暴发粘菌-褐发网菌Stemonitis fusca Roth(李玉教授鉴定,以下称褐发网菌),造成严重损失。褐发网菌已成为竹荪栽培的一种严重新病害,但由于褐发网菌是近三四年刚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许多菇农对它认识尚不全面,叫法不一,用药也不一。菇农有叫黑孢菌、灰毛菌、黄毛菌,也有叫黑炭菌等。  相似文献   

16.
组蛋白H3基因的表达与个体发育、细胞组织特异性以及胁迫反应等相关. 在褐飞虱取食后的水稻cDNA差减文库中筛选到编码水稻组蛋白H3(RH3)的EST(GenBank登录号: BU572343), 以该EST为探针, 从褐飞虱取食后的水稻cDNA文库中分离到RH3基因的全长cDNA. 该基因编码一个含136个氨基酸残基的H3蛋白, 与以前克隆出的一种抗病相关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 AF467728)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第126位上由赖氨酸取代了天冬氨酸. 应用Northern blot技术, 研究了褐飞虱取食后不同时间段水稻RH3基因的表达水平, 同时分析了植物激素、干旱、盐胁迫及机械损伤等因素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 褐飞虱取食8 h后RH3基因表达开始增强, 96 h后达到峰值. 干旱处理和稻瘟病菌接种能诱导RH3基因的表达增强, 而脱落酸处理则对该基因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 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 对接种褐飞虱48 h后水稻的茎叶切片进行了RH3 mRNA的原位定位. 结果显示, 在褐飞虱取食后, RH3基因的转录本在维管束及短细胞中的积累尤其明显. 水稻组蛋白H3基因的表达与水稻对褐飞虱的应激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方心芳 《科学通报》1956,1(7):73-73
这一工作简报是1955年测验用特别方法保藏菌种的结果。菌种保藏的目的,不但使它不死,而且要使它不生变异。可是我们保藏的菌种太多,有1800株,而工作人员有限,因此在测验变异方面,只能限定于少数有经济价值的菌种。一霉菌保藏试验用土壤及矿油的方法保藏了586株霉菌,其中大部分为曲霉(Aspergillus)(260株),其次为根霉(Rhizopus)、毛霉(Mucor)(141株)、红曲霉(Monascus)(23株),以及青霉(Peni-cillium)等其它菌类一百多株。  相似文献   

18.
表达雪花莲凝集素(GNA)的转基因水稻纯系抗褐飞虱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基因枪法将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pht,gusA报告基因和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的2个质粒(pWRG1515和pRSSGNA1)共转化粳稻品种鄂宜105号和鄂晚5号种子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从轰击的329块愈伤中共再生出61株独立转基因植株。PCR/Southern blot分析显示,79%的转基因植株含有所有3个外源基因。Western blot分析发现,48株含gna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中有36株(75%)在不同水平上表达了GNA,GNA最高表达量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5%,遗传分析证实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植株中大多以孟德尔方式遗传。从其R1代为3:1孟德尔分离方式遗传的后代R2代植株中,鉴定出含有并表达所有3个外源基因的5个独立转基因植株纯系。褐飞虱生物鉴定和喂养试验表明,转基因纯系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降低褐飞虱存活率和繁殖力、延缓褐飞虱发育进度及减少褐飞虱进食量,即表达GNA的转基因水稻纯系对褐飞虱具有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玉杰  王霞  娄永根  程家安 《科学通报》2006,51(18):2146-2153
以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其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褐飞虱为害后水稻乙烯释放量的变化以及乙烯、水稻挥发物和对寄生蜂引诱作用三者间的关系, 研究了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的作用. 结果表明, 在受褐飞虱为害后2~24 h, 受害稻株释放的乙烯浓度一直显著地高于未处理稻株; 利用乙烯利在酸性水溶液中释放的乙烯处理水稻后, 水稻能释放与褐飞虱为害株相类似的挥发物组成相, 并且两者表现出对寄生蜂相同的引诱活性; 在褐飞虱为害之前利用乙烯受体的抑制剂1-甲基环丙稀处理水稻, 可明显抑制褐飞虱诱导的大部分水稻挥发物组分, 并且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也受到抑制. 上述结果表明, 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释放中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0.
王德孚 《科学通报》1964,9(5):449-449
含褐钇钶矿的花岗岩,早在1894年前,就已知道有德国的克利山及科谢云花岗岩,此后在许多国家也都有发现。笔者于1958年在南岭区确定某花岗岩体含褐钇钶矿后,初步研究了该岩体的岩石学及地质特征,兹简报于下。被研究的岩体是与石炭纪前石灰岩(主要为泥盆系东岗岭灰岩)、小山砂岩及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呈侵入接触;该区自泥盆系到下二迭系的海陆交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