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全面小康的实现。针对将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这一现实问题,国家提出了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这个群体应具备素质好、有产业、会经营、职业化、有收入等特征。教育培训是促使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的有力手段。因此,搞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是涉农培训机构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该文通过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的经验,就农广校如何做好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第三次农村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具备现代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知识、技能以及健康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当前农村产业革命面临新型职业农民知识资本匮乏、技能资本固化和健康资本单薄等人力资本困境。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产业革命中具有文化普及积累新型职业农民知识资本、职业培训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技能资本和健康教育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健康资本等应然价值。为此,职业教育需要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成长;打造应用型专业集群,支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构建创新型行业智库,指导农村产业体系建设等路径服务第三次农村产业革命。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量转移,"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现实问题已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攀枝花市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的分析,在总结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涉农企业与职业教育是利益相关者,具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但是,我国涉农企业在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强化涉农企业责任意识,确立其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涉农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支持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增强涉农企业参与度;建立利益机制,激发涉农企业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生动力等。  相似文献   

5.
创业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鼓励农民创业,尤其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业,不仅是应对"农民荒"和"谁来种地"问题的有效措施,更是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从创业角度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推动农民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经济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别、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使得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问题及其解决的特殊性呈现于人们面前.目前,老年人的"老有所为"问题跟"老有所养"问题一样日益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就国内对老年群体社会参与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立足于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老年群体社会参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既符合少数民族地区老年群体特点,又能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朱彊村为领袖的词人群体(简称"彊村词人群体")是清末至民国时一个重要的词学群体,然而目前学者们对于它的界定尚莫衷一是。其实,"彊村词人群体"与"彊村(词)派"概念最为接近,但"群体"这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比"词派"更适合概括当时词坛的实际情况。彊村词人群体在词学活动、师法对象、传播媒介、成员构成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短缺和农业生产后继者缺失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围绕"农业后继者"这一主线,分析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及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培育职业农民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了河南省"农业后继者"培育的优化路径和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教育的目标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面在于现实政策层面,要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第二个层面在于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第三个层面在于促进农民群体的现代化和市民化,这也是农民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农民现代化和农民群体转型视角下,三个层面呈递进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多体现在经济政策要求方面,新型农民培育在于农民的素质提升,农民市民化则是身份的转换和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由徐崇温先生引介到我国的、产生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进入我国学术界以后,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学界关于其概念界定、性质归属等诸多基本问题的争论.尽管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未能停止,也未能对此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个人概念的演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精神性的个人概念到市民与公民相统一的个人概念以及作为类的个人概念,是马克思形成"现实的个人"概念以前曾经提出和使用的几种个人概念,它们构成了马克思到达"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思想阶梯,"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并得到系统的阐发,其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郑风 《科技咨询导报》2009,(35):110-110
在我国城市社会化过程中农民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权益保障有特殊意义。目前,我国农民权益保保障还存在不足,我们应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提高农民素质等方式加强农民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发展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进行梳理,介绍黔西南州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现状,以田野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解及需求,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解决农民非农化问题,既迎合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又顺应亿万农民世世代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中国,农民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农民非农化进程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为了研究中国的农民非农化障碍及其对策,首先就要了解农民非农化的定义、中国农民非农化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1.农民非农化的现实基础从目前农民的收入构成上看,虽然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占农民收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导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优化升级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经营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造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依靠有一定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高、懂得农业经营的新型农民。但河南省在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升级中存在着观念较为落后、知识技能较低、就业层次较低等问题。要通过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环境、加大新型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层次等对策,加快河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土地发展权概念引自国外,在我国其法律性质尚存较大争议,有公权力说、经济权力说和私权力说。民法学界普遍将其定性为私权利,且应当区别于地上权,属于狭义空间权。农村宅基地发展权基于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应当确立为独立的土地发展权,该理论有利于解决征地补偿中农民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分配问题,还可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科技》2014,(16):4-4
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计划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7月4日,农业部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管理培训班暨全国农广校、省校校长工作会,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认真遴选培育对象,科学确定培训机构,创新培训模式,规范资金使用。切实抓好工程关键环节落实,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农地征收价格概念混乱,农民利益受损的情况,从资源价值角度,论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性质和价格构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土地资源的价值类型看,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理论构成应包括土地质量价格、社会保障价格、粮食安全价格和生态安全价格等,但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出发,目前可以实现的农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只能包括土地质量价格、社会保障价格和粮食安全价格。其中补偿给农民个人的比例应不低于60%。  相似文献   

19.
"众筹"概念刚刚兴起,职业"筹客"已然来袭。在我国,"筹客"的概念还很新鲜,他们大多是众筹平台的忠实粉丝,投资项目,参与创业,与"创客"共同成长,并优先体验产品。不过,国内最大的众筹平台京东指出:"筹客"并不是一批单纯希望获得低价商品的消费者,可用五大标签来定义这个新群体:逼格、情怀、态度、梦想、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鲜明的专业性和职业性特点。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者。要培养大批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要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制定完善的政策、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建立宽广的资金来源、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设计健全的培训体系、选择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