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的成效是新世纪面临的重要命题之一。高等学校的德育要取得成效 ,需要明确道德范畴 ,分清德育层次 ,构建新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 ,改变高等学校德育的切入点 ,使德育与时俱进 ,才能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中的首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然而怎样更好的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则是高等学校长期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加强高校德育的尊重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新走向。高校德育的尊重教育主要包括政治尊重教育、法律尊重教育和道德尊重教育,三者共同构筑了高校大德育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德育导师制”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国家在新形势下对人才需求的德育创新机制。“德育导师制”在浙江省中小学实施已历时两年,一些学校和地区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和实施途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在德育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明确说明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两大职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充分说明德育是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最基本的功能。该文拟从高校学生德育的视角出发,以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和图书馆德育工作为出发点,对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德育功能进行探讨,进而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这一功能。  相似文献   

7.
道德是生命的本能,它来源于自爱,自爱是爱护生命的表现,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是达到道德之境的真正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生命的原则,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道德的表现。学校德育中漠视生命,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均脱离生命而设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成效的丧失。  相似文献   

8.
将道德体验应用到德育教育中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道德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分析了道德体验的意义、道德体验对于德育的重要性及道德体验在高中德育中的运用方法,期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道德体验活动,来很好地将道德体验融合到德育教育中。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现行德育方法的现状,指出现代德育方法应该以学生心理为基础,加强对学生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文本式课程是德育的小课程,它只能影响学习者道德发展的一个层面、一个片断,不可能带来人整个道德面貌的变化。学校德育实践需要的是生活化的德育大课程,它包括社会道德文化系统、学校道德生活系统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系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走向全景式、循环式德育大课程是德育课程走向生命形态、具备生气活力、回归生活场域的应然所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现在和今后若干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此,高等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德育体系。 近年来,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政治课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探讨了如何改变我国知识性德育(仅通过对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现状、重视道德情感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增强政治课德育功能实效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3.
网络生态危机作为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的相关表现,发生的主导因素在于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而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现状却和目前德育实效性低下密切相关。由于目前德育的内在效果不佳、外在效益不高、效率低下,导致了网络主体缺乏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缺乏自主性道德判断能力、缺乏自我道德约束意识。解决网络生态危机,必须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社会来临,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要重新审视,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德育创新要有其道德基础,道德是永恒的社会调节方式,是社会的共识,是生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将德育生活化,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生活的实际,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因为教师德育的无意识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德育失效的无意识是指德育的失效是由教师的无意识行为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高校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德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方面着手来研究,勾画出德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作为人所共有的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它具有层次性。表现在德育内容的层次性;德育对象的层次性;因而在德育过程中和方法上应该分层有序,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和目标要求;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沿着道德的阶梯,不断地向上攀登。  相似文献   

18.
德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心灵的触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德情操与情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集中体现,因此,德育渗透在学校古文教学中作用巨大。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古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当今古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提出了古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道德“知”“行”是德育过程的两个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就不能不关注第三个因素———道德情感追求的研究。基于大学生道德知行现状及问题,提出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构建学生的自我概念、建立道德的正向效应的情感追求的德育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刘继祥 《科技信息》2013,(19):326-326,334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无问题,在中学生中,甚至出现了道德缺失的现象。德育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造成中学生道德及德育缺失的因素有很多,制度、社会、老师、学生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齐抓共管。其中,学校教育中,要突出语文教育对学生道德的渗透,因为,不同于政治说教,语文教育是一种审美与情感教育,学生容易接受。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德育的重要性应该被更广泛地重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应该研究更先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