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佩红 《科技信息》2009,(34):I0309-I0309,I0311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造互动学习机会,促进多向交流,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相似文献   

2.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要将这一重要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然后通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加强自我反思培育教学智慧等多种途径,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多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做全面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3.
“动态生成”是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要将这一重要理念转化成正确的教学行为,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然后通过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加强自我反思培育教学智慧等多种途径,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多对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做全面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激发课堂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教师角色发生转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凸显。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最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在教学的预设、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反思中关注学生的生成.教学生成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对新课程的理念理解不到位,知识储备不足,教育机敏有待提高.教师应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对各种活动的体验、感受、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要学会倾听,善于捕捉,针对其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感悟,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运用教师的智慧去耐心引导学生,这样的课堂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叶澜教授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的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的生成,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师生生动活泼地成长,使科学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化学课堂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前精心预设同时,并致力开发有效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及时予以调整,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陈华忠 《奇闻怪事》2005,(1):31-31,30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促进教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丰洲 《科技信息》2011,(26):268-268
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是突破教师原有设计,在动态教学中产生的没有预见到的新的即时性问题。催生、捕捉和处理好课堂生成性问题会使课堂教学处处充满智慧、充满激情、充满灵动和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能重新建立起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真正实现高效和高质。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够风平浪静,一帆风顺,面对生成性问题时总是不知如何处理,要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要么舍本逐末,大光其火,导致课堂演变成纪律整顿课。这样的处理和解决方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要么挫伤了学生积极性,丧失了发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机会,要么课堂中缺少了思维碰  相似文献   

10.
动态生成性资源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等双向和多向互动时产生的资源.是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的反应状态、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中所涌现出的教学资源入手,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引导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从而使教学得到有效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丁艳 《奇闻怪事》2009,(7):42-42
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高质量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再好的预设如果没有具体的实施也是纸上谈兵。“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教案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随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把握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韩晓 《科技信息》2011,(8):294-294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无非是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而上机操作的实践课又基本上是教师示范演练,学生模拟操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与传统学科填鸭式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应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走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阴影,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在参与和体悟"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不能完全根据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调控,动态发展,在这一动态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而这些即时生成的信息,可能是有价值的,可能是无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可能是预设生成的,也可能是非预设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关注这些生成资源,做到"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及时捕捉,正确引领,尽可能善于巧用每一次的生成资源来打造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机智地捕捉意外,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土壤,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教师角度、学生角度介绍了"化学高效课堂"应具备的条件,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浅谈"构建化学高效课堂"的做法,如"课堂中的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调动学生求知欲"、"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等等,这样通过化学教师的有效行为,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动态生成式教学要求教师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建构互动的、具有生成性的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教学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从教师课前预设、教师课堂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堂上问题的正确解答和错误解答这四个方面探讨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实际可行的实施动态生成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潘腾龙 《科技信息》2012,(27):311-311,351
预设,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自己的已有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预设决定着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的动态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心里学家告诉我们,你想看见什么,才能看见什么。所以我们对学生回答的预设,并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而是从教师备课的角度出发的,因为需要学生回答什么,所以预设这个问题从而达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我认为仅仅在备课中预设学生的问题或答案,不足以达到"备课要备学生"的要求。本文我就"如何做到备课时备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刘朝 《科技资讯》2012,(10):186-186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该积极推行快乐教学法。中学数学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法有着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注重课堂导入的艺术性;突出"巧"、激发"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要掌握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调控艺术;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刘勇 《科技信息》2008,(6):271-273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将它正确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其内涵,才能避免走进其误区.要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科学引导,以及对教学的不断反思和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等多种途径,去发掘、捕捉、合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使教学目标得以完成,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常晋杰 《山西科技》2010,25(1):125-126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弹性预设"促"动态生成",二者的和谐统一是信息技术学科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