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有效哈密顿量对角化的方法编写双原子分子光谱计算和拟合程序,根据已有分子常数计算了OH自由基X2∏电子态下(3,0)带振转光谱,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高激发态跃迁谱线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计算了(9,4)及(5,1)带振转光谱,理论位置可为实际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同时能对实验谱线的标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效哈密顿量对角化的方法编写双原子分子光谱计算和拟舍程序,根据已有分子常数计算了OH自由基X^2П电子态下(3,0)带振转光谱,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在高激发态跃迁谱线相对缺乏的情况下计算了(9,4)及(5,1)带振转光谱,理论位置可为实际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同时能对实验谱线的标识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相关能校正自洽场分子轨道MP2/6-311G**从头计算法,结合能量梯度法研究了CH2(X3B1)+O2→CH2O+O的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势能面上反应物、过渡态、中间体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并采用内禀反应坐标理论(IRC)计算了该反应的反应途径,得出该反应为一历经中间体的分步反应,支持了实验工作者提出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四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聚集态发光的性质,在新型荧光材料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四苯乙烯类发光材料——N-(4-(4-(1,2,2-三对甲苯基)乙烯)苯基)-N-苯基苯胺(DTPE-TPA)的光学和电子结构性质.计算结果表明:DTPE-TPA分子具有三维的非平面分子结构,这种结构可以降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基缔合物的形成,其最大吸收和发射光谱分别为428nm和657nm,都是具有π→π*跃迁特征的电荷转移(CT)态. 相似文献
5.
我们建立了3d9离子在斜方对称中的完全能量矩阵和高阶微扰公式 (基态为|dx2-y2〉), 依赖对角化此完全能量矩阵和用微扰公式二种方法, 计算了Cu2+离子在CuAl6(PO4)4(OH)8·4H2O晶体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 计算结果显示这二种方法的计算值均与实验值一致. 表明它们都可用于解释3d9离子在斜方结构中的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 相似文献
6.
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L2DZ水平上,对系列钌多吡啶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DNA键合倾向进行研究,分析这些配合物的电子结构性质,合理地解释这三个配合物与DNA键合倾向性质.另外,用TDDFT方法,对三个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进行计算和模拟,计算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并研究配合物的主配体对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B3LYP/6-31G*水平上对Co2(CO)8红外光谱及烯烃氢甲酰化催化反应的催化活性中间体HCo(CO)4和HCo(CO)3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及相关计算,结果表明:(1) Co2(CO)8的两种稳定构象态分别具有C2v和D3d对称性,计算所得的结构数据与实验 值具有极好的一致性。C2v对称性的Co2(CO)8比D3d对称性的Co2(CO)8的能量低28.80kJ/mol; (2) C2v对称性的Co2(CO)8的红外吸收峰的计算结果 与实验值极为接近;(3) 催化反应的活性中间体HCo(CO)4和HCo(CO)3的稳定构象 态分别具有C3v和C2v对称性,其中HCo(CO)3比HCo(CO)4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4) 催化反应中乙烯与HCo(CO)3形成了相对稳定的π配合物,该配合物中π配键的键能约为100.80kJ/mol。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自洽场(Semi-SCF)Cr3+3d轨道径向波函数、点电荷模型和三级微扰方法,计算了晶体AlCl3·6H2O:Cr3+和AlBr3·6H2O:Cr3+中Cr3+电子顺磁共振的g因子和零场分裂D,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很好,因此认为在AlBr3·6H2O:Cr3+晶体中取键长R(Cr3+-O2+)=0.191nm是合理的.同时Cr3+离子掺入AlBr3·6H2O中占据Al3+离子的位置后,引起键角较小的改变,增加Δ=0.350.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水平上对2,7′-(乙烯基)-二-8-巯基喹啉[2,7′-Eth(tq)2]的结构进行了全优化, 并以NPA电荷及静电势(EPM)分析结果构建了3种金属M(M=Zn, Mg, Be)配合物M[2,7′-Eth(tq)2]2。以此为基础用TDDFT方法计算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同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及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IM)对分子内氢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均具有较大的电子亲和能,中心金属原子的改变对配合物吸收光谱性质影响较小。和2,7′-Eth(tq)2相比, M[2,7′-Eth(tq)2]2的吸收光谱产生明显红移。2,7′-Eth(tq)2及其M[2,7′-Eth(tq)2]2分子内存在较强的氢键,氢键与环上的碳原子形成五元环,分子内氢键的存在使分子的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