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些有机表面活性剂在悬汞电极上吸附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用恒电位方波法,分别测量了在浓度为120g/L NaOH溶液中,含有不同浓度锌酸盐镀锌用的有机表面活性剂:DE、DPE—Ⅲ、KR—7和ZB—80以及DE+DPE—Ⅲ、DPE—Ⅲ+KR—7、DPE—Ⅲ+ZB—80在悬汞电极上的微分电容——电位曲线,从而比较了上列各种有机表面活性剂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电位范围,表面活性大小和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以铅或锌为基底的多孔电极在10NKOH溶液或含30g/l ZnO的10KOH溶液中的还原过程。测定了多孔碳酸锌电极在两种不同电位下和较广频率范围内的交流阻抗,讨论了多孔电极的性能。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对面积为950cm~2的多孔锌电极的制备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产品合格率由72%增至95.3%,并维持电极性能与面积为266cm~2锌电极相同。  相似文献   

3.
有机表面活性剂对镀锌时电沉积作用的机理有不同解释.本文研究表明:DPE-Ⅲ、KR-7在旋转圆盘电极(RDE)表面吸附电位范围内,均为非电化学活性物质;DPE-Ⅲ、KR-7对锌电沉积作用受它自身从溶液本体向电极表面的扩散步骤所控制,符合扩散控制阻化机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考察了 0 .5 mol/ L HCl溶液中 2 -巯基苯并咪唑 (MBI)和 1 -苯基 -5 -巯基 -四氮唑 (PMTA)对铜的缓蚀作用。MBI和 PMTA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正移 ,对铜电极的阳极腐蚀过程存在抑制作用。两者复配使用增强了对铜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 ,提高了铜电极膜电阻 ,从而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5.
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STAC)在硫酸介质中对A3钢的缓蚀行为。探讨了其对A3钢的缓蚀作用机理;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缓蚀率随STAC浓度增大而增大;在浓度为10 mg/L时,失重缓蚀率达80%以上。极化曲线试验结果显示STAC是一种以控制阳极反应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且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法试验结果相一致。STAC在A3钢表面的吸附服从校正后的Langmiur吸附等温模型,是一种化学吸附作用的自发吸附;且吸附是一个放热的熵减小的过程。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表明,STAC能有效抑制硫酸对A3钢的腐蚀。  相似文献   

6.
用电化学方法同时测定多种金属离子已有一些报道 ,但在 HSCN— KSCN溶液中直接用 SCN-作配合剂 ,采用玻碳电极同位镀汞的吸附伏安法同时测定 Zn和 Mn报道甚少 ,在该体系中 Zn和 Mn的 KSCN配合物均产生灵敏的吸附波 ,峰电位分别是 -1 .1 4 V和 -1 .5 6 V( vs,Ag/Ag Cl以下同 ) ,线性范围分别是 2 .0× 1 0 -8~ 2 .0× 1 0 -6mol/l和 1 .0× 1 0 -8~ 5 .0×1 0 -7mol/l,用该法测定水样中锌和锰 ,结果令人满意 .  相似文献   

7.
有菌和无菌体系下磁黄铁矿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菌和无菌酸性体系下,对磁黄铁矿电化学氧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磁黄铁矿被氧化过程中伴随元素S的生成,覆盖于电极表面,使电极表面发生钝化;随着电位的升高,元素S被氧化成SO42-,钝化膜被击穿;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后增强了磁黄铁矿的反应性能,促进了磁黄铁矿氧化反应速度,腐蚀反应速度明显提高,但细菌对磁黄铁矿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机理并没有产生影响;在相同电位下,有细菌时的阻抗明显低于无细菌时的阻抗,细菌的存在加速了表面物质的扩散,电极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测定结果与线性扫描所得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用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2-四氢噻唑硫酮(H_1),苯基聚二硫丙烷磺酸钠(S_1)和氯离子在铜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上述添加剂在铜电极上都表现吸附作用,吸附电位区相当宽,H_1的吸附性比S_1强,吸附是扩散控制的,且显著地阻他铜离子放电过程,S_1和氯离子可与铜离子络合。此外,还讨论添加剂对铜电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机物添加剂对碱性锌电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腐蚀实验,测量了锌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速度,比较了几种有机物添加剂的缓蚀效果。用恒电位极化的方法研究了锌的沉积电流随时间的变化。企图用该考查一些有机物添加剂对二次碱性锌电极枝晶生长的抑制作用。了多孔锌电极在含有各种有机物添加剂的碱液中的阴,阳极极化曲线。  相似文献   

10.
传统湿法炼锌工艺采用纯铝板作为阴极,但随着锌精矿品位的降低,电解液中杂质离子含量增大,造成阴极腐蚀消耗增加.本文以铝锰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锰作为添加元素,与铝形成良好铝锰合金阴极材料的电化学行为,进一步提高铝阴极的耐蚀性和电催化活性.采用交流阻抗、阴极极化曲线、恒电流极化曲线、塔菲尔曲线等分析方法,探讨不同Mn元素含量对铝锰合金在40℃恒温条件,Zn2+65g·L-1和H2SO4150g·L-1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纯铝电极,添加Mn元素的铝锰合金电极的耐蚀性普遍提高,腐蚀电流均减小;随着Mn含量的增加,腐蚀电流逐步降低,腐蚀电位与Mn含量增加无明显变化规律;当Mn质量分数为1.5%时腐蚀电流达最低(1.11mA·cm-2),腐蚀电位最小(-1.0954V);零电势下,表观电流密度i0受Mn元素的添加影响显著,i0随Mn含量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Mn质量分数1.5%时达到最大值3.7462×10-16mA·cm-2,远大于纯铝电极4.8027×10-33mA·cm-2,整体变化幅度明显,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得到提高;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析氢过电位和纯铝电极的整体接近,电化学过程均为电化学传质步骤控制.综合考虑电极材料的耐蚀性和电催化活性,含Mn质量分数1.5%的铝锰合金可作为理想的电积锌阴极使用.  相似文献   

11.
据资料介绍:开封市无氰锌酸盐镀锌添加剂研制组从1974年开始研制与DPE配伍的辅助添加剂KR—7,1976年转入中试,此后,又经一百多单位的生产考核,说明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接近和达到了氰化物镀锌的水平,并使成本由原来每公斤98元降为34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共沉积法制备Mg-Al层状双金属氢氧化合物(MgAl-LDHs),以碱性溶液模拟混凝土孔溶液,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自腐蚀电位(E_(corr))、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SO■和Cl~-共存环境下MgAl-LDHs的吸附性能及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阻锈性能.此外,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LDHs微结构进行观测,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MgAl-LDHs对Cl~-和SO■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53、1.587 mmol/g,SO■的存在会抑制MgAl-LDHs对于Cl~-的吸附;MgAl-LDHs对钢筋具有明显的缓蚀效果,且随着SO■含量的增加,钢筋腐蚀先缓解后加剧;MgAl-LDHs对Cl~-吸附是其缓蚀的主要原因.而随着SO■含量的增加,反应生成石膏在钢筋表面吸附是钢筋腐蚀先缓解的原因,但MgAl-LDHs会优先吸附SO■,导致残余的Cl~-增加,钢筋腐蚀加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制的粉末微电极,运用开路电位法、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和Tafel法,通过有无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来对比研究钴酸锂细菌浸出过程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细菌的作用下,钴酸锂在较低电位条件下就能被氧化,在溶液中的腐蚀点电位为0.420 V、致钝电位为0.776 V、钝化电位为0.802 V。无菌条件下,由于钴酸锂氧化电流小,不产生钝化膜。钴酸锂细菌浸出阳极氧化过程的反应具有不可逆性,且反应速度受吸附电化学反应及扩散步骤混合控制。细菌在无菌和有菌条件下的氧化速率分别为1.544和1.634μA/cm2,细菌的加入使电子在钴酸锂电极、溶液界面之间的迁移阻力减小。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亚油酸盐在45钢电极界面的吸附行为.用充电曲线三点法和交流阻抗法测定体系的腐蚀电阻;用动电位扫描法测定极化曲线;用AES和XPS对吸附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亚油酸在电极界面首先形成一单层化学吸附层;以胶团吸附形式存在于化学吸附层之上的物理吸附层对抑制点蚀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解液添加剂对镜电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Zn-Ni实验电池的实效放电,研究了有机物质DE作为电解液添加剂对锌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DE通过在电极上的吸附,可减少锌电极的变形,提高锌电极的循环寿命。在Zn-Ni电池中可减少对Ni电极的毒化。  相似文献   

16.
敌草隆是一种常用的除草剂,长期以微量甚至痕量暴露于环境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有害。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在碳糊电极上测定了痕量的敌草隆,采用电化学方法在碳糊电极表面原位沉积了氢氧化镍,在电极电位的作用下敌草隆分子被电膜萃取到电极表面。在修饰电极上,敌草隆与氢氧化镍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使镍的第一个不可逆还原峰从-0.389 V移至-0.454 V。新的还原峰电流随扫描速率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还原反应受表面吸附控制。在固定的初始电位下,吸附过程属于依赖于静止时间的电膜萃取过程。在固定的静止时间下电流随初始电位呈正态分布。萃取过程遵循Temkin等温吸附模型,吸附自由能为-22.94 kJ/mol。还原峰电流与敌草隆浓度的对数在0.775×10~3~0.775×10~(-3)μ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可以用此方法检测敌草隆,检出限(S/N=3)达到0.775×10~(-3)μg/mL。基于此不可逆还原峰建立的检测敌草隆的电化学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选择性,已用于农业废水中敌草隆的检测,其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用动电位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弱酸性溶液中SO2的存在、溶液酸度、温度、浸泡时间和极化电位对X7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X70钢在含有SO2的弱酸性溶液中的腐蚀反应过程是受阳极控制的;SO2的存在促进了X70钢腐蚀反应阳极过程的进行;增加酸度和提高温度,主要促进了X70钢腐蚀反应的阴极过程;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极化电位的增大,X70钢腐蚀反应的阻抗的模值逐渐减小,高频端相角最大处逐渐向高频方向漂移,相角最大值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8.
运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溶菌酶在盐酸溶液中对Q235钢的缓蚀作用和吸附行为,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腐蚀表面的形貌.结果表明,溶菌酶是一种缓蚀效果显著的混合型缓蚀剂,缓蚀效率受温度影响较小,吸附行为属于自发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动电位扫描法,结合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用传统电弧熔炼制备的Cu^-50Cr合金在不同Cl^-浓度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随Cl^-浓度的增加,自腐蚀电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移,腐蚀电流增大,腐蚀速度加快;Cu-50Cr合金在中性Na2S04溶液中未出现钝化现象,加入Cl^-后,出现了钝化现象,但钝化区间很窄.从交流阻抗谱及拟合结果分析得知:在0.05mol/LNa28O4和0.05mol/L Na2SO4+0.02mol/L NaCl腐蚀介质中交流阻抗谱呈单容抗弧特征,没有出现Warburg阻抗,表明电极表面的腐蚀受电化学反应控制,随Cl^-浓度增加,开始出现Warburg阻抗,表明腐蚀过程由电化学反应控制转化为扩散控制.随Cl^-浓度的增加,容抗弧减小,电荷传递电阻减小,腐蚀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20.
在MgCl_2电解液体系中加入20余种添加剂,用静态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法测得对铝合金电极(No.2) 的缓蚀效率和腐蚀电流,筛选出两类缓蚀剂的较佳配方,即无机缓蚀剂的配方:A1.2g/l+B1.2g/l+C1.2g/l;有机缓蚀剂的配方:D1.2g/l+E1.2g/l+F 0.8g/l+G0.4g/l.并对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