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看电视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习惯.人们跟电视的关系可谓"见不得,离不得",一边抱怨"没什么好看的节目","这个连续剧真乏味";一边把大部分业余时间耗在电视机前.在发达国家,人们每天平均看3 h电视.比这个时间长的只有工作和睡眠.就是说,一个75岁的老人一生中有9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据调查,40%的成年人和70%的未成年人认为,电视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另有10%的成年人承认,他们已经离不开电视了. 相似文献
5.
看电视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习惯。人们跟电视的关系可谓“见不得,离不得”,一边抱怨“没什么好看的节目”,“这个连续剧真乏味”;一边把大部分业余时间耗在电视机前。在发达国家,人们每天平均看3h电视。比这个时间长的只有工作和睡眠。就是说,一个75岁的老人一生中 相似文献
6.
7.
9.
10.
11.
13.
14.
一部《日本梦》的电视连续剧开演了:第一集是夺岛行动,第二集是离岛作战。日本人的梦作得很甜很香很沉很威猛。可这样的梦只作到了第二集。第三集却出人意料了,变成了3.11噩梦惊魂,第四集是夺命狂奔,第五集会是石棺吗? 相似文献
15.
16.
17.
1988年7月2日下午,100余位专家、学者,冒着36℃的酷暑高温,来到上海文艺会堂,参加《自然杂志》创刊十周年的纪念会。其中有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卢鹤绂、微生物学家王鸣歧、科技史专家胡道静、气象学家束家鑫、病理学家、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朱世能、青年数学家上海科技大学校长郭本瑜、社会学科技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有活跃在各个领域中卓有成就的中青年科学家,如生命信息科学开创者之一的顾涵森、基本粒子迷、粒子物理学专家陆继东、人工种子的发明者之一倪德祥等等。他们来到会场后,感触很深地说,五年前曾在此欢聚纪念《自然杂志》创刊五 相似文献
18.
19.
揭秘黑暗基因组
从前,人类对于基因组的认识似乎这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脱氧核糖核酸(DNA)负责下达指令,进而使得蛋白质在人体中合成;而这些指令全部包含在组成DNA的基因中。作为分子信使.DNA的化学“表亲”核糖核酸(RNA)负责携带这些指令并进入细胞的蛋白质工厂, 相似文献
20.
正衰老的难题令人着迷,而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需要一些新思路。我们的细胞有一个基因沙漏。细胞通过分裂来维持生命,而分裂得到的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几乎完全一致,但存在一种意有所指的变化:每次分裂后细胞染色体会缩短一点点。十年前,一组科学家因发现了这种持续缩短的DNA序列——端粒——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它位于染色体末端。细胞的分裂存在一个极限,称作海弗里克极限,在细胞经历过一定次数的分裂后,其端粒变得过短,这时的细胞便自知是时候平和地走向终点了。当细胞逐渐死亡,器官所剩的时间消失殆尽,我们也就身亡命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