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程兆奎先生连续在《文史知识》上发表了《肥城陶山范蠡墓》、《肥城陶山范蠡墓补正》、《“陶”不是“定陶”》等三篇文章。中心思想是:“陶”不是“定陶”,而是原属山东平阴县,今属山东肥城市的陶山。范蠡墓就在陶山。 关于范蠡葬在什么地方,古代本来就有曹州定陶县、济州平阴县陶山和荆州华容县三种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范蠡晚年“止于陶”之“陶”,向有定陶、陶山两说。但据大量史料分析,定陶说或更近史迁原初判断,也更符合其它史籍逻辑、区域文化和人情事理。但其它地区的范蠡传说也非空穴来风,它们多在范蠡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或是南北文化交流交汇处。范蠡研究,应致力于其辩证智慧的开掘,而不必在其落脚地上过分纠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着重考辨了范蠡末年定居之“陶”是今山东的定陶,而不是肥城的陶山。文章不仅考证了“陶”为定陶的源流和沿革,而且对定陶、肥城两地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及范蠡的择地观念等多方面作了比较和辨析。  相似文献   

4.
“陶”就是定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有位同志著文《‘陶’不是‘定陶’》,文述“《史记》中《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中的‘陶’与《项羽本纪》中的‘定陶’不是一地,在《史记·项羽本纪》9—12自然段中,曾五次出现‘定陶’两字,都写全称,无一处省略‘定’字,……这样一对照,把‘陶’理解为‘定陶’实在没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陶与定陶是一地。春秋战国时,陶地叫作“陶丘”、“陶邑”、“陶”。“陶”后改称“定陶”,是范蠡居陶  相似文献   

5.
范蠡徙陶考     
范蠡,春秋末楚国宛人,字少白,为越国大夫。在吴越争霸中,他帮助越王勾践向吴王求和,后又赴吴为质三年。返越后又辅佐勾践发愤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国势昌盛,最终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使吴王夫差自杀。后又助勾践在徐州(山东滕县)大会诸侯,称霸中原。他功成名就之后,认为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于处安。”就断然出走齐国,后来又迁徙到“陶”。对于范蠡徒陶的解释,《辞海》和现行的高校教科书中大多认为是山东定陶县。 通过对史料的重新研究,结合肥城的历史遗迹,我认为范蠡的最后归宿是肥城陶山,而不是常说的定陶。现考释如下。  相似文献   

6.
“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这是陶山范蠡祠的一幅楹联。大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重修范蠡祠时,有肥城知县史廷桂撰书。此联歌颂了范蠡在越灭吴后。毅然辞别越王,舍弃高官厚禄,到陶山甘心做个普通百姓——陶朱公,和经商至富不守富,仗义疏财做善事的高尚人格精神。今天,做为商圣、商祖的范蠡,其经商思想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就其高尚人格而言,也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范蠡在陶山经商,做了不少好事,在肥城大地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位县太爷用“流芳百世,功盖千秋”称赞范蠡,集中体现了后世对这位先贤的敬佩和怀念之情。范蠡对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群众不会忘记他,人们永远怀念他,经过二千四百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陶山范蠡墓葬、祠堂等古迹,屡毁屡修,延续存世,流传至今。虽然近百年来,军阀混战,外族侵略,历次运动,使古迹再三遭到破坏,时至今日,遗址还是保留了秦、汉、唐、宋、金、明,清等朝代的不少石刻文物。这些不同时代的文物,是对陶山范蟊古迹真实性最好的说明。下面简略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陶邑经济盛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邑,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境内,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一大商业都会。越国大夫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后,弃官至陶,采取多种方式经商致富,商业繁荣,经济兴旺,使陶邑成为“天下之中”。这一经济盛况带动了此区域整个经济的发展,历经汉唐而不衰。  相似文献   

8.
《文史知识》1989年第10期刊载的蒋述尤同志“《说文解字》收字知多少”一文(以下简称《蒋文》),对《说文解字》所收正文9353、重文1163的字数提出了疑问,认为“‘许记’的字数,即9420字为《说文解字》所收正文的数目,1280为所收重文的数目,这是可取的。”立论新异,但所据欠当,特商榷如下:  相似文献   

9.
古夜郎国统治中心何在?这是一个长期来众说纷坛、争论不休的问题。在各种见解中,主张今望虞桑郎音,早已不乏其人。推过去持此说者,多以地名如“纳夜”、“桑郎”之类进行连缀立论,以证据不足,并未得到公认。近阅蒋彻同志《夜郎在贵州黔西南望溪县桑郎蛮王城》一文(载《贵州火史丛刊》1994年第3期,以下简称《蒋文川,上引古史,下据方志,印证地名、遗址,发明甚多。乍看似言之凿凿,不为无据.但仔细玩味,蒋文所举各据,多前后抵悟。本文不准备正面探讨夜郎治所之所在,仅将蒋文矛盾之处揭示如下,请方家不吝赐教。一、关于且同亭…  相似文献   

10.
范蠡徐人考     
范蠡是什么地方的人?学术界基本上有两说。一说为楚宛人,一说为徐人。本文认为楚宛人说不足信。《越绝书》说范蠡“其始居楚”,不能理解为范蠡是楚人。范蠡是徐人,徐亡于吴,范蠡助越灭吴,一是徐人与越人是姻亲,二是因流亡徐人在越。  相似文献   

11.
三、浪漫陶诗佛音举证 举证之一,《挽歌》诸诗的立意、取材大部采自佛经。 《挽歌》三首乃是陶集中最为奇幻的浪漫之作,由于它“以一种极为冷静清醒的眼光看待人生的死”,表现了“一种深刻的但又是大彻大悟的哀伤”,故被李泽厚诸先生推之为中国文学中一组“绝无仅有的动人吟咏人生之死”的杰作(《中国美学史》卷二)。孰料就是这  相似文献   

12.
齐、鲁是周初同时分封到东方的两大诸侯国,齐鲁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了山东的代称,但我认为,在儒家尚未成为正教之前,包括在《诗经》产生的年代里,齐文化与鲁文化仍是两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或对立的文化体系。从《诗经》中的许多关于齐鲁的篇章,也可看出齐、鲁这两个文化体系某些方面的差异。婚恋习俗是最能体现民俗特色的,《诗经》关于婚恋的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受周礼影响,主张婚嫁是“匪媒不得”,但齐国的婚恋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原始性和自由性,鲁国就更多表现出了理智性。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13.
《晋书·载记》略论陶新华《晋书·载记》主要记录匈奴、鲜卑、阉、氏、羌“五胡”及一些汉族人建立的所“僭伪”政权的历史。历来论《晋书》者,对其有所论述,但未作专门的讨论,所论也颇多可以商榷处。本文在参考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搜集有关史料,对其试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范蠡是我国春秋时期十分重要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家。他多被后人称为"商圣",而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则为多数人所忽略。从客观的历史事实上来说,范蠡是先作为一位军事家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才离开越国,发展生产经营成为"商圣"的,《汉书·文艺志》也记载范蠡曾有兵书流传于世。本文总结了范蠡的军事思想:顺应天时的战争观,灵活多变的战术观和富国强民的国防建设观,并且追溯了范蠡军事思想的来源——道家思想,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也可以运用范蠡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史记》言吴、越皆古国。吴为周太王长子太伯之后,越为夏少康庶子之裔。吴居苏南,都于吴(苏州),越居浙北,都会稽(绍兴)。二国王室皆华夏之裔。然其人民则为越族。其语言与华夏迥异,必“待译而后通”。吴之子胥,越之大夫种、范蠡,均言吴、越语言相同,其风俗习惯亦相同。但与华夏则大  相似文献   

16.
贾宪章 《奇闻怪事》2007,(3):28-29,27
最近,有幸聆听特级教师、齐鲁名师贺成金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不禁被其精心雕琢的“长钩流月去无声”的诗意般的阅读课堂所陶醉。现把自己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7.
四大软件园中,齐鲁软件园曾是唯一一家由政府主导并全权管理经营的软件园,但几年内收获的却几乎只有园区内疯长的荒草。一直停滞不前的齐鲁软件园开始创造性地尝试企业化运作,期望突破政府主导下的尴尬僵局。 政府的角色从主导变为扶持,软件园的角色从管理转为服务,管理体制上陆续突破约束,二度出发的齐鲁软件园开始焕发勃勃生机。但希望更进一步的齐鲁软件园,却不得不为如何挤身“国家级软件出口加工基地”而殚精竭虑。 齐鲁艰难前行的阻力在于:政府舍不得放手软件园,软件园不敢脱离政府。这种“游走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经营模式的背后,反映的是我国软件企业在政府资源与市场竞争之间瞻前顾后,缺乏“下山”一搏的勇气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关于陶渊明《赠长沙公并序》一诗的写作时间,前人考订有误。正确的应是作者晋孝武帝太元十八癸已(公元393年)作者任江州祭酒之时,年29岁。诗中的“长沙公”亦非陶延寿,而应为延寿之父陶绰之。  相似文献   

19.
埙: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因为是用陶土做的,故又名陶埙,其状有球形和椭圆形数种,围五寸,长三寸半,有音孔一至六不等?它的发明者据《世本》载:“暴辛公作埙”,《御览》卷581注,暴辛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一个诸侯。瑟:古代的一种弹奏乐器。古瑟“八尺一寸,四十五弦”。据《世本》记,瑟是“宓羲作。”《宋书乐志》载:“瑟,马融《笛赋》云:‘神农造瑟’。”  相似文献   

20.
李华栋 《科技资讯》2006,(9):151-151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较少,现存的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如《房兵曹胡马》以”所向无空阔”、“万里可横行”写马,《画鹰》以“何当击凡乌,毛血洒平芜”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随着杜甫渐渐深入到苦难的现实,他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早期诗歌那种气势壮阔的特点,仍然保留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