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空间书写的角度解析谢晋电影可以发现:空间被赋予浓重的意识形态内涵;空间焦虑成为故事和叙事进展的动力性因素;在这些电影的空间书写中,时时不离基于政治分别的伦理评判。而这些情况在谢晋电影的不同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谢晋作为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导演,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如何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对其电影独特的价值与地位作出定位,这也是电影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在主流媒体中,我们所看到的批评家主要集中在50后和60后的学者中,而80后的学者还不是很多。我们知道,由于每个人生活的时代不同,其文化视阈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阐释也就有着显著的差异。山东师范大学目前这批电影学的硕士研究生,基本上都是80后,在他们的文化视阈中,依然肯定了谢晋"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地位;谢晋电影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有必要厘清"谢晋模式"和"谢晋风格"之间的差异;至于转型后的谢晋电影,则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也没有再续以前的辉煌。这标明谢晋在对商业化浪潮自觉规避的同时,并没有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再创辉煌的基本道路。  相似文献   

3.
谢晋电影,作为传统主流电影的地位在当代已得到基本确认。曾经使电影评论界哗然的对“谢晋模式”褒贬各异的评价,无论是出自中国传统式批评的这一角度,还是据以西方电影批评所宠爱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批评方式,谢晋电影正是在这些激烈的理论“震荡”中显示其艺术精神、人伦理想及不可避免的精神矛盾。面对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和他众多的影片,我们试作一系统的分析,以谢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参照系,来揭示谢晋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深化,不断突破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谢晋电影、对中国电影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回顾,可以对其电影创作中体现的国族想象、以家论国的主题意义,儒家文化道德理想和精神底蕴,进行深入的探寻.此外,通过对谢晋电影叙事形式和镜语系统的检察,还可以进一步认识谢晋电影在拓展和创新中国主流电影形式中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谢晋于1957年靠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电影《女篮五号》而家喻户晓。此后,这位第三代电影导演中的佼佼者开始了他的电影叙述和电影模式化的创造,一部部令人深思和感人至深的力作,掀起了一场场的谢晋电影风。然而在他的电影作品里,尤其是早期维护女权所创作的女性三部曲(即1957年的《女篮五号》;1961年的《红色娘子军》;1965年的《舞台姐妹》)和文革后的反思三部曲(即1980年的《天云山传奇》;1981年的《牧马人》;1986年的《芙蓉镇》),却是在一种道德与政治体系的相互置换模式中完成的,这一模式体现在谢晋所关注的女权形象、男性形象和对电影所构制的“家”和“国”中。  相似文献   

6.
谢晋电影创作的泛亚意义,可以"家国"模式、文化"原乡"与离散叙事为切入点加以讨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为代表的家国一体化叙事源自中国电影的传统审美经验,丰富了亚洲同类型电影的美学形态.<最后的贵族>开启了导演的创作转型,在疏离政治宏大叙事的同时,尝试拓展个体经验之外的影像表述.论文以泛亚电影语境中的离散书写为背景,通过文学文本与电影文本的比较阅读,分析<最后的贵族>与亚洲电影"离散"叙事的类型对接,由此凸显谢晋电影的泛亚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在承担激励民众的历史使命方面颇为活跃,在内容形式上也有所突破。综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事业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和不同体裁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完成对这一特殊时期电影事业概况的梳理,进而深入洞悉抗战时期的文艺活动脉络。  相似文献   

8.
电影片名具有信息传递、审美艺术和商业价值功能。本文从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出发考察了从外国电影进入国内的早期、中期直至当代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时期我国电影片名翻译的价值取向演变。  相似文献   

9.
电影诞生百年以来,音乐家的生平与创作一直是电影编导者热衷的题材。反映不同时期杰出音乐家的影片频频出现,有的音乐家甚至被反复搬上银幕,其中  相似文献   

10.
刘丹 《科技信息》2011,(15):J0314-J0314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式隐晦的自传电影,它四大桥段都对应了姜文不同时期的四部作品,是一部具有讽刺意义、批判电影制度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罗洪兴 《科技信息》2008,(20):147-147
作为一种大众艺术,电影结合了声、光、电、机械等科学技术,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对应了不同的电影表现形式。在数字技术向社会各个行业逐渐渗透的今天,电影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比以往一个时期更加强烈的变化。本文结合哲学,科技,艺术对数字技术给电影工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西方视野中较有代表性的三者——新闻媒体、电影以及文学在不同时期不同主体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与看法,来观察中国形象在西方眼中的改变,进而探析其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黄土地》始,陈凯歌掀开了第五代电影创作的序幕。在前期创作中,他以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融入对电影理念的阐释,开拓了文化反思、人性探究的新影像叙事方式,但在创作中后期,他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平衡点,并从人文思考逐渐滑向娱乐大众。陈凯歌电影价值观念的这种内在转换,可以从他不同时期的三个代表作《黄土地》、《霸王别姬》和《无极》中找到线索。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电影《毕业生》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年轻人困惑、迷茫,渴望摆脱现实却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现状。电影《毕业生》中的叙事体现为语言和画面两个方面,分别包括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以及跨界叙事,独特叙事视角的运用以及不同叙事视角之间的转换强化了作品主题,使该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关于新时期电影音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新时期电影音乐的思考中文902班张立钟惦斐先生说过:“电影音乐是电影的有机构成之一,是电影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是空间艺术的时间走向,是故事情节中属于情绪渲染与凝结的产物,是电影美学中的独立篇章。”①新时期电影音乐,就如同它的母体──新时期电影一...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20年代,各电影公司为争夺市场、抢占票房而各显神通,宣传作为市场营销最必要的途径,在传媒技术未普及的年代,电影宣传画自然成为了宣传电影的首选。文章以该时期电影宣传画的风格特点作探究对象,从描画技法型、文字型、画面截取型等方面进行实证案例的归类和梳理,并结合电影史学资料作辅证,剖析这些符合民众审美和带有艺术价值的电影宣传画如何推动当时电影市场的消费及生产。  相似文献   

18.
蒯璐  况新华 《科技信息》2013,(13):221-221,433
片名是观众对一部电影的第一印象来源,所以一个好的电影译名对于影片进入竞争激烈的国际电影市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处理电影名翻译时不仅要注意影片本身的信息传递和美感表达,更要注重影片上映时期的生态环境以及强调"译者为中心"。因此本文将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并以其中的"三维"转换为原则对电影名翻译策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现状,常见的电影名翻译方法以及同一电影名不同的翻译比较三个方面阐述英语电影名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电影的辉煌离不开小说为其提供的养分,特别是新时期以后,国产片多从同时期小说改编而来。新时期中国影坛相继出现了与新时期文学思潮相对应的热点,第四代、第五代的电影创作体现了小说改编对电影的深刻影响,第六代导演和新生代作家的创作也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