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融合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融合通信又称统一通信。它是指把计算机技术与传统通信技术融合为一体的新型通信模式,融合计算机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电话、传真、数据传输、音视频会议、呼叫中心、即时通信等众多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2.
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三网融合"大背景逐渐形成,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第四代通信技术(4G技术)也正以快速的步伐跨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取代3G通信技术在通讯市场的地位.通过对4G通信技术的概念、关键技术、运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4G通信技术在互联网电视中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移动Agent技术已经成为分布式计算研究的热点,移动Agent可以看成是人工智能与分布式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信机制是移动Agent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有的多种Agent通信机制,都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借鉴传统通信机制,设计了一种改进的移动Agent通信机制,实现了通信的位置透明性、可靠性、高效性,极大地减少了迁移受到的限制和迁移引起通信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4.
融合通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文介绍了融合通信的概念和主要应用场景,分析了融合通信在企业中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整合、流程优化和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的优越性,研究了企业在实施融合通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企业融合通信的实施过程需要准备的环节、把握的原则和持久性考虑作了详细探讨,对于企业融合通信的部署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软交换技术的基本设计思想是创建一个可扩展的,分布式的软件系统,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并能够处理各种各样的通信协议。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软交换技术是指以软交换设备为呼-1控制核心,基于分组传送的通信技术。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软交换的具体设备及其功能提供话音、数据、视频业务和多媒体融合业务,满足通信个性化、移动化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动态移动云内协作传输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层异构移动云中,为了有效管理移动节点的功率消耗,同时考虑到短距离通信中的移动节点可以传输数据流给附近的节点,并减少移动节点将接收到的数据分配给其他移动节点所消耗大量功率的问题。基于已提出的分层异构移动云架构,联合考虑数据速率,分析研究了动态移动云协作传输算法。分层异构移动云中的协作传输算法有效地融合了蜂窝与短距离通信,可根据协作组中每个用户转发能力来控制蜂窝网络传输给每个移动节点数据流。通过对动态移动云中协作传输与非协作传输的能量消耗的比较分析,获得了动态移动云协作传输算法,节省了更多的能量,同时减小了数据传输的时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分层异构移动云架构的协作传输能改善数据传输的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该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和自行研制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卫星自动跟踪系统,在运动中实现卫星天线实时跟踪同步地球卫星,实现载体在移动中宽带连续不间断通信。可建立动中不间断网络中心,电视转播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公安、消防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石油、地质、野外作业等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该技术已实现工程化、系统化,先后进入了轮船、汽车、飞机、公安、通信等行业和领域的民品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对软交换技术的功能研究,根据目前我国目前软交换技术在通信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现移动软交换的应用进行研究,说明了以Softsw—itch为核心的软交换体系,符合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的趋势,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和多媒体融合业务,满足通信个性化、移动化和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种解决移动Agent通信失效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是移动Agent间进行交互的基础,但Agent的自主移动性使得在通信过程中存在着通信失效的问题.本文在Mogent系统的基础上,根据信件的紧要程度把Agent间的信件划分为普通信件和紧急信件,然后按信件的不同类型对移动Agent中通信失效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车辆移动节点的路由机制和通信信息安全问题,从网联汽车的地理位置和通信安全出发,设计实现了一个融合了IPv6技术的车载通信系统,在C2C子层参考并优化了Cargeo6开源项目实现基于地理位置的单跳广播通信和多跳广播路由;在路边设施RSU中使用NAT技术实现车联网内部IPv6地址与公网地址的有效切换,同时引入IPv6中的IPsec技术来保证网联汽车通信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在校园IPv6网络中验证了系统的通信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通信系统在实际场景中可实现多跳路由,单跳最远通信距离为450m左右,实现了实际场景中低时延、高可靠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办公环境与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文章以中石油移动办公平台为依据,介绍了移动办公技术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带来的效益,分析了移动办公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KQML的移动Agent通信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KQML的语言结构,说明了KQML技术适合用于移动agent通信,并详细论述了基于KQML的移动agent通信体系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怡 《今日科技》2013,(9):50-52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给人们带来不少便利。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4G因为其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就在3G通信技术正处于酝酿之时,更高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实验室进行研发。因此在人们期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所带来的优质服务的同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技术也在实验室悄然进行当中。那么到底什么是4G通信呢?  相似文献   

14.
<正>在12月1日召开的2011年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题为"智慧城市与智联服务"的报告中对通信技术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从WEB技术、计算机技术体系、视频传输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等几大技术的演进历程分析出发,邬贺铨指出,未来通信的趋势必然是互联网走向移动、移动走向互联网。他说下一代互联网是移动的互联网、可信的互联、  相似文献   

15.
目前,移动员工在各类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使企业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任何网络,完成获得数据、图像和声音的自由通信,统一通信应运而生,为员工提供了一种更个性化、更及时的通信方案。目前,统一通信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在产品的研发和优化过程中,只有真正做到用户至上,才能打造出一款真正意义的统一通信平台。  相似文献   

16.
王静  邹涛 《科技资讯》2006,(18):227-227
文章详细阐述了移动流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了移动流媒体的关键技术,并且分析了移动流媒体这一新兴事物在现代反恐通信保障中的应用。最后,文章还对移动流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即时通信系统在社交软件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即时通信系统在移动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背景,介绍利用HTTP协议、XMPP协议和SSH、DWR、ExtJS等框架,研究包括支持Android、iOS和网页浏览器多平台的即时通信系统的实现,给出了一套跨平台即时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大量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案实现的系统在可靠性和性能上都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通信网络代维外包虽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但仍处在初级阶段.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形成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推进城市光纤入户,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推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通信行业及其配套产业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代维产业作为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本文结合通信行业新的特点,对通信代维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9.
结合"绿色通信"的需求,具体阐述了宽带移动业务软实时服务中的绿色通信思想,包括软实时服务中的"以延时换能耗"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通过阈值限定来达到延迟和能耗的折中;并且介绍了一种适用于软实时业务模式的带闭环反馈的功率控制算法,对基站能耗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通用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一个多移动机器人通信系统设计原则。中南移动二号多移动机器人采用直接通信的方式,基于移动自组网的结构组建通信网络,并提出一个基于簇的多机器人通信协议进行机器人间的通信,在WindowsXP系统平台上予以实现。该通信系统可应用于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移动机器人上,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在多移动机器人团队上对该通信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簇结构的重构时间约1 s,团队监测机器人脱离团队的时间约1s,寻找传输路径的时间小于1 s;此外,可对该通信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