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液固两相流动系统中固体颗粒的浓度和速度随操作条件的变化,开发了适用于液固两相流动体系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测量系统,该系统可在高空隙率和较宽液速范围内准确测量固体颗粒的速度与浓度,利用该CCD测量系统,对冷模(多管)循环流化床的分布板设计和冷模(单管)液固循环流化床的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系统中采用的CCD单场测量方法可用于粒子高速运动情况,测得的颗粒最高运动速度为1.5m/s,测量精度高于奇偶两场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搅拌槽中的固液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转速下固液相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固体颗粒完全离底悬浮的临界转速。结果表明,对于平直叶涡轮式搅拌器,当安装高度为100 mm时,随着涡轮式搅拌器转速的逐渐增大,槽底的中心沉积区逐渐减小,固体颗粒在300 r/min的转速下达到完全离底悬浮;对于斜叶涡轮式搅拌器,固体颗粒在250 r/min的转速下达到完全离底悬浮。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可以认为CFD方法能够较好地还原搅拌过程。此外,通过改变搅拌器叶片的角度以及搅拌器的安装位置,明确了斜叶涡轮式搅拌器更适合固液混合体系,并且在安装高度为直径的0.5~0.8倍时,能够在较低的临界转速下,使固体颗粒达到完全离底悬浮,明显降低搅拌功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黄河两岸扬水站使用的双吸式离心泵的大量调查,针对普遍存在的泵效率 低和磨损严重的事实,按固液两相流理论设计了与6sh-9双吸泵体相匹配的叶轮,利 用6sh-9泵的泵体,组装成6XYP2泵,并对6sh-9和6XYP2泵进行了全面的性能 实验。依据实验结果,系统地总结了在不同含砂量下泵的性能变化规律,并对双吸式离 心泵固液两相流设计理论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低浓度固液两相流中的粗颗粒浓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低浓度固液两相流的动理学分析所导出的颗粒相基本方程 ,在二维恒定均匀流的条件下 ,探讨了颗粒相浓度的垂向分布规律。通过模化粗颗粒垂向所受外力 ,得到了颗粒脉动能在均匀、线性和指数分布假设下的粗颗粒浓度公式。这些粗颗粒公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基于扩散理论的传统公式 ,并与粗颗粒实验资料符合很好。传统公式在描述粗颗粒浓度分布上存在不足 ,并从动理学角度分析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超级13Cr钢液固两相流体冲蚀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排量高砂比压裂过程中,携砂压裂液对管柱和井下工具的冲蚀是引起设备损伤的主要原因.利用自行研制的喷射式冲蚀实验装置,研究了冲蚀时间、喷射流速和含砂量对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蚀时间在90~120 min之间时,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趋于稳定;在喷射流速超过5.6m/s时,因为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导致冲蚀速率急剧上升;冲蚀速率在含砂量为25 kg/m3时冲蚀速率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含砂量增加,由于颗粒之间碰撞效应导致颗粒撞击到材料表面的动能降低,冲蚀速率开始减小,在50 kg/m3时达到最小值,随后又随着含砂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研究结果为油田压裂施工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管柱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大排量高砂比压裂过程中,携砂压裂液对管柱和井下工具的冲蚀是引起设备损伤的主要原因。利用自行研制的喷射式冲蚀实验装置,研究了冲蚀时间、喷射流速和含砂量对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冲蚀时间在90~120 min之间时,超级13Cr钢冲蚀速率趋于稳定;在喷射流速超过5.6m/s时,因为冲刷腐蚀的协同作用导致冲蚀速率急剧上升;冲蚀速率在含砂量为25 kg/m3时冲蚀速率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含砂量增加,由于颗粒之间碰撞效应导致颗粒撞击到材料表面的动能降低,冲蚀速率开始减小,在50 kg/m3时达到最小值,随后又随着含砂量的增加而缓慢增加。研究结果为油田压裂施工工艺参数优化以及管柱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液混合铸造技术制备ZA12合金,研究合金熔体过热度、粉末加入量和粉末粒度等工艺参数对固液混合铸造ZA12合金组织的影响,并与金属型铸造、半固态铸造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混合铸造组织相对金属型铸造铸态组织与半固态组织,枝晶完全破碎,初生相组织明显细化并偏向于团球状,且分布较为均匀;工艺参数对合金组织有很大影响,在过热度为40 ℃,粉末加入比例为0.3,粉末粒度为200-400目 (38~74)条件下,合金的组织细小、分布均匀,初生相含量也较低;3种工艺制备的ZA12合金的组织都是由η-Zn相、β-AlZn相及少量α-Al相组成.  相似文献   

8.
以螺旋离心泵为对象,以 fluent 软件为工具,利用标准k-ε数学模型对其内部三维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清水和不同颗粒直径、不同体积分数的含沙水在螺旋离心泵内的液固两相流场,分析颗粒直径、体积分数、速度、压力等流动参数在泵内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颗粒的粒径范围和体积分数来设计叶片型线,可以减小叶片磨损,提高叶轮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浓密液固两相流动的数值研究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IPSAR算法基础上,推导了适用于考虑浓度变化影响的浓密液固两相流动数值计算的DIPSAR算法,并考虑了颗粒湍流强度梯度传输对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对竖直上升管中浓密液固两相流动分别采用IPSAR和DIPSAR算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DIPSAR算法能更有效地预测浓密液固两相流动.  相似文献   

10.
讨论分析了物质剪切模量在固液混合相区的表现, 结果认为物质的剪切模量在熔化质量分数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开始变为零, 所提出的逾渗模型给出该临界值约为0.68742; 所提出的熔化失稳因子能够唯象地描述物质熔化时相关物理参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建立了动态混合器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利用动态方腔拖曳流的粒子图像测速(PIV)流场实验检验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动态混合器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研究了进料量和操作转速对混合器内流动和混合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混合器的高剪切速率主要集中在定转子交界处;动态混合器出口处的浓度分布标准差正比于质量流量,反比于转速。最后提出了一种评价动态混合器操作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多孔分散微结构混合器内流动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标准的k-ε模型和多环境模型,以商业CFX软件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模拟多孔分散微结构混合器的几何模型,对于孔半径为10,20,30,50,70μm的微结构混合器内的流动、混合性能进行了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讨论了孔径、流速等因素对于混合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同心双螺旋静态混合器是一种新型的静态混合装置,能够实现流体在混合管内的同心反向螺旋流动。为探究同心双螺旋元件内外叶片宽度比对混合效果的影响规律,利用Fluent中多相流混合模型对低雷诺数状态下该混合器内的混合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雷诺数下,同心双螺旋静态混合器与对应尺寸的传统Kenics型混合器相比混合效果明显提升,在叶片宽度比e为0~3/2时混合效果提升6.9%~28%;随着内外叶片宽度比的增大,混合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规律,当e=2/3时混合效果最好;在不同的宽度比下,流体的分离强度沿混合管轴向变化规律相同,即在第一个混合元件内分离强度下降缓慢,第二、三个元件内下降迅速,第四个元件内几乎保持不变而处于维持混合状态,说明本文所研究的混合器使用较少的混合元件即可达到较好的混合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二次调节伺服加载系统动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二次调节伺服加载系统,建立了动态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系统参数变化和耦合干扰情况下的系统动态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加载对象的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阻尼系数等参数的变化,主要影响系统的瞬态性能;负载压力波动、加载转矩和转速的波动,主要影响系统的稳态性能。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相似文献   

15.
搅拌机搅拌臂数目与叶片面积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外搅拌臂和叶片缺乏成熟的设计方法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设计搅拌臂数目和叶片面积时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试验样机,通过试验测试和结果分析,确定了各种试验条件下的搅拌臂数目与叶片面积的较佳值.结果表明,由于搅拌臂数目和叶片面积与其他结构参数互相影响,在叶片搅动的物料量与搅拌室公称容积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的比值范围,应将该比值作为设计时的综合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6.
波瓣凹扇修形对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性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力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8):5226-5233,5333
依据某型涡扇发动机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结构,保持波瓣数以及波瓣几何参数不变,改变波瓣尾缘的凹扇修形程度,从而获得一组除凹扇修形程度不同其余几何参数均相同的波瓣几何模型。对该涡扇发动机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采用三维CFD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凹扇修形对涡扇发动机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波瓣尾缘以及混合排气系统出口,随着凹扇修形程度的变大,热混合效率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总压恢复系数则均逐渐地减小。在混合排气系统出口,推力混合效率随凹扇修形程度的变大而上升,与没有凹扇修形的模型相比,研究的凹扇修形模型的推力混合效率最大增加了39.33%。此外,随着流向涡沿轴向发展,波瓣凹扇修形对热混合效率的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对高固含体系下Intermig桨搅拌槽内的桨叶搅拌性能以及颗粒的混合与悬浮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采用光导纤维技术对不同桨径、搅拌转速和桨叶离底距离下搅拌槽内底部以及轴向颗粒密度进行测量,同时对临界悬浮转速和搅拌功率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对高固含液-固搅拌体系,所采用的Intermig搅拌桨具有很好的轴向混合特性,该桨适合在较大的桨径和较低的桨叶离底距离下应用,可在促进颗粒悬浮与均匀分布的同时,大大降低功率消耗.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拟合得出底部均匀度与搅拌槽内弗劳德数有关,Q=0.58Fr-0.35,Intermig搅拌桨功率准数在0.2 ~0.3之间,且与雷诺数关系为NP=2.1Re-0.2.  相似文献   

18.
内外涵波瓣宽度比对波瓣强迫混合排气系统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不同内外涵波瓣宽度比的某涡扇发动机波瓣混合排气系统的几何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在波瓣强迫混合排气中不同内外涵波瓣宽度比对波瓣混合器流场、热混合效率,总压恢复系数和推力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混合器出口处,当内外涵波瓣宽度比在0.272至1.068范围内变化时,热混合效率随内外涵波瓣宽度比的增加而增加,总压恢复系数随内外涵波瓣宽度比的增大而减少,推理系数随内外涵波瓣宽度比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数控机床中,伺服系统是数控装置和机床的中间联接环节,是数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伺服数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对闭环伺服系统的稳态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给出了实验结果,设计了实物样机,该研究结果为伺服数控加工系统的控制精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引射混合式低压加热器加热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力发电厂低压加热系统凝结水加热模拟实验,对结构相同,面积比m为10.56、4.69、2.64和1.69的引射混合式低压加热器进行了引射性能与加热性能实验,着重进行了入口水压在0.17~0.22 MPa范围内有实用意义的加热实验,当m为10.56时用120 L/h水引射34 kg/h蒸汽和m为4.69用170 L/h水引射33 kg/h蒸汽,使加热器出口水温高于106 ℃,优于目前低压加热系统的加热性能;入口水压在0.05~0.6 MPa期间的引射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加热系统中采用引射混合式低压加热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