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和金融都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和金融是有区别的,也是有联系的,甚至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科技和金融能够有效对接便可产生科技金融。本文对科技金融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从科技和金融的相互关系出发,力图发现科技和金融耦合的原因、机理和可能的创新途径,为科技金融模式的创新探索本源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影响到所有企业发展规划,对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的特殊挑战,科技金融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等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系统安排。  相似文献   

3.
科技金融——搭建金融助推科技的多米诺骨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蕊 《华东科技》2012,(9):32-33
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助推技术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日新月异分秒必争的当今时代,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是大势所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必要物质手段与依托空间,而金融对科技创新过程的渗透力、影响力、推动力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4.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一直被当代的金融学家津津乐道,从本质上而言,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动力,而金融创新则是金融科技实时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主要研究了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之间的联系,并对其相互作用进行了实时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治光 《科技潮》2012,(10):38-41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科技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业的强力支持.科技金融结合是催化和放大创新成果效益和效能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科技部、人民银行、北京市政府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的实施,北京市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近年来,北京市科委立足于科技北京建设的大局,一直致力于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6.
赵睿  韦翠  傅巧灵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85-1393
通过构建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对2010~2017年这一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市2010~2017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该地区科技金融生态水平以京、津两市为核心呈现出“内极化”现象,具有不平衡性,主要原因在于京津两地科技金融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显著优于河北省的11个城市,同时京津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扩散作用不足,加以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三地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于是提出了以下建议:通过发挥北京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津冀的带动作用、,落实京津冀三地的战略定位以及,持续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协同的方式,以促进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科技领域的可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7.
刘毅 《广东科技》2014,(19):32-33
科技业务管理“阳光再造”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创新科技管理理念和进行业务管理体系顶层重构的思路,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注重市场化导向,对业务设置、财政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等进行重新设计,形成创新链条完整、资金链条匹配、监管链条完善的业务管理体系。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东风,我省在实施“阳光再造”行动的同时也正全面构建多元化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努力完善我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5,(10):42-42
2005年8月28日,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和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05年会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圆满结束。来自全国科技金融界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并对两天来的论坛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从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金融发展等方面分析现阶段广东省科技发展和与之相对应的融资现状,分析了广东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主要问题和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归纳总结国内外先进地区科技金融创新模式特征及对广东的启示,提出关于广东省科技与金融创新模式设计的系列举措,构建出一种能为广东省科研主体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规避和化解创新风险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科技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一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我国科技金融呈现出科技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乏力、多元化科技金融投资主体尚未形成、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欠发达、科技金融人才较为匮乏等特点,为此必须创建科技金融聚集区,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投资主体,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培养科技金融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的科技金融一直发展得比较好,自"双创"以来,成都市更是加强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根据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技创新创业检测动态》提供的数据,运用Vensim-PLE软件对成都市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创业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结果有力证明了成都市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创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普惠金融经历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的演进。商业银行数字普惠金融成本较高,存在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悖论。金融科技覆盖面广、交易成本低、金融效率高、可持续,与数字普惠金融目标:平等、优先、可持续相耦合。金融科技易获得、公平属于“普”,能够让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低成本、减贫属于“惠”,能够让弱势群体受益。金融科技普惠的深层机理是促进金融资源脱虚向实,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弱势群体收益的包容性增长,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增长,增加人民福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美国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底层技术优势,中国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规模优势,发展潜力更大。  相似文献   

13.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支撑要素,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对于助力区域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科技金融助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整合性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内地31个省域为案例,从组态视角探讨了科技金融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组合因素和提升路径。研究发现:(1)科技金融并不能通过单个变量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效果,而是通过条件组态形式发挥作用;(2)科技金融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有4条,可归纳为3种构型,分别为“资源-环境”型、“技术驱动”型和“全维驱动”型,技术条件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全维驱动型分布最普遍;(3)科技金融抑制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有4条,亦可归纳为3种构型,分别为“技术-环境”不足型、“资源-环境”匮乏型和“全维驱动”缺失型,环境条件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维驱动缺失型分布最普遍。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虽然在科技金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政府引导政策单一、政府与市场结合机制效率低、银行科技金融功能缺位、创业投资基金在空间和产业链上布局不均衡和科技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健全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强化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创新科技计划投入形式、促进江苏省银行体系的“柔性化”、健全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均衡创业投资布局、完善四轮驱动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敏 《安徽科技》2013,(4):29-30
随着科技与金融结合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各个层面科技金融的研究也不断丰富,对我们客观认识科技创新规律和金融规律,进而认识科技金融结合规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创新科技》2018,(10):13-16
建设创新型河南是当前河南省工作重心,意味着河南省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持续不断的重大突破,在技术水平上要站在世界前列。而发展科技金融是推动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介绍了河南省科技创新工作进展,分析了河南省科技金融取得的成效,提出了促进科技金融驱动创新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科学管理研究》2015,(6):109-112
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不足、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分析了科技金融发展风险分散机理、信用资本形成机理、风险控制机理,并进行了科技金融信贷融资博弈分析。并给出了科技金融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樊潇 《科技资讯》2013,(32):160-160
目前,科技金融市场交易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普遍存在“惜贷”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失灵和市场残缺,使得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困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建议以“财政兜底”的方式,促使科技与金融相结,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管理研究》2013,(5):92-95
科技金融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通过研究徐州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做法,发现问题,并从政府扶持力度、金融创新、激励机制以及更新理念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科学管理研究》2017,(2):100-103
在对科技金融概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通过对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渊源、作用机制以及融合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就中国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融合路径选择与优化从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制度,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培育新型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和健全科技金融风险担保与分摊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