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提出后,已经运用到很多学科中去。以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过很大成绩,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这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取代。倡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人文关怀的"交往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成为消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何加强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主体间性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其根源存在于生存本身,它强调把自我不能看成彼此孤立的个体,而是看成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它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对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都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试着从主体间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更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向导.它的实际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达到最优化,实现由单一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向,探讨主体间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地位和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寻找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理论创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的构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主体间性为其构建提供了基本价值维度,主体观的创新、增强主体间性、创新和谐互动平台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门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转型时期,如何用新的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也成为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试就"主体间性"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作用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主体,把教育资料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从而共同应对当今新信息时代迅速的变化与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增强学生自主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强调教育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问题,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积极参与,目的是实现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对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价值追求和范式转变。立足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系统的符号化、全时空性和去中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精神交往形式得到丰富,交往场域得到拓展,平等交往模式实现构建。网络社会的积极要素要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需要通过嵌入“多模态”语言符号来丰富精神交往的内容表达形式;建立“互通式”交流模式来实现精神交往人对自我本质的全面占有;打造“全方位”主流内容矩阵来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握,取决于受众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和认可。受众的基本内涵、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起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众传播中出现的话语体系与受众文化不协调、角色定位与受众主体不平等、价值理念与受众诉求不匹配等问题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关键。因此,突出话语体系的生活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彰显价值理念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发展性,营造学习氛围的轻松感、愉悦感和趣味性成为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9,(4):108-112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这既体现二者共有的思想理论来源上,也体现在以人的内在发展为根本目的中。新时代以来,国家进一步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普遍存在教育方式教条、枯燥和单向、被动等不足,需进一步加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研究,发挥美育活动所具有的主体性意识、参与式体验、具象性思维和非功利性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正在逐渐渗入全球化的热潮当中,各国、各名族文化间相互碰撞、交流,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近几年来,由于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日益加剧,同时又结合大学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因此,受到了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成为了各个高校在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下面这篇文章就主要是针对当今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理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本体性的逻辑前提,即它得以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根源于人的存在所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缺位正是由于对人生存关怀的缺失;基于人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当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因此,我们应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中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结构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把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夏开武 《科技信息》2013,(14):107-108
立足于古今中外文化资源的广阔视野,结合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归纳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理论,特别是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是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根本依据。本文概括出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与辩证相统一,人创造环境与环境创造人。二是科学揭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密切关系。三是从历时态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出社会实践的阶段性建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变得必不可少,大学生则是中国互联网的网民主体,网络日益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有效平台使得其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广大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平台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信息生成、流动、传播的方式、特征都发生着深刻巨变,传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积极借鉴价值。传播学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可能在于这两种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视为一项以政治价值观为内容的传播活动。从研究主题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以各自视角指向对人的关注。从研究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传播活动具有结构同构性。从传播主体上看,传播学传播类型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类型存在契合。传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理论价值: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信息环境研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特殊性研究、注重政治价值观传播过程研究、以及政治价值观的大众传播研究。传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价值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从"独白"走向"复调",在方法上从"灌输模式"走向"对话交流模式",在话语上从"主导性"走向"公共性"。  相似文献   

18.
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基本的范畴,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具有支配力与权威性,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育对象只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对象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满足人们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欧阳志辉 《科技信息》2007,(35):205-206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能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地位,发掘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充分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雷凤珍 《科技信息》2011,(3):I0228-I0229
通过职业中专在校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分析,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思想教育的基本理念,将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利主体和发展主体。构建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格局。把塑造人与为了人、激励人、服务人、发展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探讨职业中专在校生的思想教育的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