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智囊》2010,(2):87-88
1.2009年12月30日,吴邦国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尼泊尔总理尼帕尔。他说,中尼两国自古和睦相处,人民之间友谊深厚。在新形势下,把两国关系提升为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促进双方在政治.经贸、  相似文献   

2.
《科技智囊》2009,(6):91-92
1.4月20日,李长春在北京会见了由觉主席贾拉·纳特·卡纳尔率领的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代表团。他说,感谢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所坚持的正确立场.表示中国共产党愿不断深化与尼泊尔各政党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尼国家关系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尼两国传统友好、互相依存,“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以及相似的边境安全威胁使得构建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成为可能。边境自然环境恶劣、跨境犯罪频发、尼泊尔治理能力偏弱、政局更迭频繁、美西方国家和印度的干扰给中尼边境安全治理带来挑战,威胁边境安全稳定。中尼边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需要通过共同参与、多元协同治理的方式实现,构建边境安全共同体是边境协同治理的最终目的。首先,通过建立边境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保障我国边境的安全。其次,重视尼泊尔的战略价值,加强与尼泊尔的协同合作,确保中尼边境的共同安全。最后,统筹边境安全与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实现中尼边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2月25日,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与来访的尼泊尔副总理兼外长塔帕举行会谈。王毅表示,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始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相待,高度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中方对中尼世代友好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感到满意。今年对于尼泊尔和中尼关系都是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一年。尼已顺利完成国内政治转型,国家发展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方愿响应尼方愿望和需要,以尼新政府成立为  相似文献   

5.
外交小灵通     
<正>(摘自外交部网站)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就尼泊尔当日发生强烈地震向尼泊尔总统亚达夫致慰问电。对不幸遇难者表示沉痛哀悼,对遇难者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诚挚慰问,并表示中国政府愿根据尼方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救灾援助,相信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灾害,早日重建家园。同日,李克强总理、王毅外长分别向尼泊尔总理柯伊拉腊、尼泊尔外长潘迪致慰问电。  相似文献   

6.
尼泊尔行记     
中国访尼友好代表团应尼泊尔中国友好协会的邀请,于1964年2月14日到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始了为期十一天的友好访问。在访问期间,参加了尼泊尔“民主日”的盛典,受到马亨德拉国王的隆重接见和热情关怀,以及外交大臣基尔提·尼迪·比斯塔等政府高级官员的盛情款待,作为东道主的尼中友协也给代表团无微不至的热情接待。中国访尼友好代表团在尼泊尔短短的十一天里,参加了二十一次群众欢迎集会和招待会,同勤劳的尼泊尔人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看到了尼泊尔人民纯朴和热情的风貌。代表团所到之处,洋溢着中尼两国人民间的悠久传统友谊,正如尼泊尔朋友们所说,中尼两国人民是亲戚和兄弟,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现在,中国友好代表团已经回到祖国,但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发射着光彩。  相似文献   

7.
通过阅读早期重要藏文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因政治需求、地利之便而建立起来的尼泊尔民族与吐蕃之间的特殊关系,继而分析吐蕃时期尼泊尔工匠在藏地的活动情况。研究发现历来不善记录艺人行踪的藏史学家让尼泊尔工匠的身影在史料的字里行间处处显现,同时从藏传佛教美术的大量早期遗存可见当时四面八方的佛教艺人涌入藏地。但是史书频频记载尼泊尔工匠的足迹,以致后期本土传统学者把藏传佛教绘画的风格发展源头衔接到尼泊尔佛教绘画风格之下,这些现象足以见证前弘期尼泊尔工匠在佛教文化初期传入藏地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尼泊尔艺术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西藏一直是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媒体的涉藏报道体现并影响着人们在涉藏问题上的认同。文章基于对《人民日报》、《联合早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近五年来涉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勾勒出不同语境下的媒体对涉藏问题认同的现状,并从如何巩固和拓展中华民族及西方国家对涉藏问题认同的角度,提出当下涉藏报道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8月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尼泊尔新任总理普拉昌达的特使、副总理兼财政部长马哈拉。李克强表示,中尼长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政治互信水平高,经贸往来十分密切,发展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中方赞赏尼新政府继续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本着亲诚惠容理念,共同推动中尼关系取得新发展,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李克强指出,中尼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肖桐 《世界知识》2008,(18):28-29
8月24日,刚刚就任世界上最年轻共和国——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总理的普拉昌达第一次出国访问选择了北京。由于此访打破了尼领导人上任后必先访问印度的传统,不仅在尼国内引起不小的震动,也牵动了尼另一邻国印度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1.
《世界知识》2014,(16):8-8
8月3日到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尼泊尔,这是印度总理时隔17年首次访问尼泊尔,也是莫迪5月上任后首访不丹以来,再次访问周边小国。3日,莫迪在尼泊尔表示”此次访问反映出印度和尼泊尔在自然、历史、文化、精神与宗教等领域的相同之处,标志着尼印关系正在迈向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兰毗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尼泊尔是佛教的故乡.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佛教在尼泊尔一直占有优势;直到15世纪后,印度教不断发展才逐步取代佛教的地位,进而成为尼泊尔的国教.但是,尼历代国王和政府对佛教仍然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依然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宗教.在尼泊尔,这两大宗教之间从未发生过冲突与争斗,倒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和睦共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四座塔庙(两座佛塔、两座印度教庙),不仅是加德满都河谷数千座庙宇中的杰出代表,而且是这两大宗教在尼泊尔平等共存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3.
在尼泊尔北部,沿中尼两国国境,耸立着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萨迦玛塔国家公园就位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南麓,那里还有插入深谷的又长又大的冰川。  相似文献   

14.
正尼泊尔历时七年多的制宪进程取得突破。伴随2015年9月新宪法的出台,尼政治混乱局面逐渐结束。左翼政党首次在新内阁中占据绝对优势,尼政治格局出现新一轮变化。在内部民族问题持续发酵与外部势力干涉加剧的背景下,奥利政府的对外政策将趋于"动态平衡",而成为中印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符合其最大利益。民族问题考验尼泊尔新政府尼泊尔自2008年转向共和制以来,大会党、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联合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等主要政党各持己见,互不妥协,致  相似文献   

15.
5月21日,尼泊尔外交部照会各国驻尼使馆称,尼议会5月18日宣布尼政府的正式名称不再使用“尼泊尔国王陛下政府”,更名为“尼泊尔政府”。尼泊尔,一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面积不大的高山王国,本应是秀丽风景中透着静谧祥和的国度。然而,近来这个小小的山国却甚为喧闹,5月18日,更是上演了一幕现代版的“光荣革命”。这天,尼泊尔议会通过了一项影响久远的决议:解除贾南德拉国王拥有的一切特权。国王特权全被收这个关于处置国王特权问题的议案,是由五度出任尼首相的柯伊拉腊提出的,并很快在议会获得了通过。该决议宣布,取消国王“军队最高总司令”…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涉藏问题上,我国往往停留于被动地辩解,陷入西方的话语陷阱,涉藏问题国际话语权明显呈现"西强我弱"格局。话语权的核心是服人心问题,是心理认同问题。建构我国涉藏问题话语权应从战略上进行总体谋划,紧紧围绕"认同"来做文章。  相似文献   

17.
《虫草》作为一部由本土草根从主位视点创作的,以自己家庭和社区为表现对象的村民纪录片,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涉藏题材媒体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内部视角的自我呈现、原生态纪实的视听语言、生活化的叙事结构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村民纪录片在创作视角和题材上,形成了对媒体涉藏纪录片的有益补充,开拓了我国涉藏影像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应作为一种新的纪录影像形态得到正名和关注;同时,应加强藏区民间纪录片的培育和打造,实现涉藏信息的真实、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南京是明代前期和民国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遗留了灵谷寺、鸡鸣寺、蒙藏委员会等一批涉藏文物。南京涉藏文物古迹,记载了明王朝对藏区"多封众建"和国民政府努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它们与大量涉藏档案资料一道,是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西藏地方与内地密切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正>6月25日,由尼泊尔政府主办的尼地震灾后重建国际会议在加德满都举行。中国、印度、挪威、日本、欧盟、美国、联合国等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外交部长王毅与会并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了参与尼灾后重建一揽子方案。王毅表示,4·25特大地震让中尼两国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什么是唇齿相依,什么是命运共同体。在尼泊尔重建进程中,中国人民将坚定地与尼泊尔人民站在一起。中方愿综合利用援助、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和地方合作,并充分  相似文献   

20.
司法管辖,是研究清王朝涉藏刑事案件处理时,必须认真考察的问题。在青海藏区,由于生产方式、民族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涉藏案件的司法管辖权体现出许多民族地方的特点。同时,由于涉藏案件主要涉及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冲突解决,也使得青海藏区司法管辖权分配更为独特。在清王朝对青海藏区的全面施治过程中,在"农牧分治"的总原则下,清王朝结合地方特点,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管辖机构,而且在分管区域内,又结合冲突主体、地域、原因等分别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这有效保障了涉藏刑事案件的及时解决,也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和藏区的秩序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