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养我们的地球母亲的"体温"一路上升,开始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据统计,在过去的200年,地表平均温度已上升了o.5℃,相当于我们人类发"低烧"了。有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平均湿度将上升1.5~4℃,即即将"高烧"不退。那么,地球"发烧"有哪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发烧"?怎样给地球"退烧"呢?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们,一起来为地球把把脉吧。  相似文献   

2.
<正>"行凶者"背景这颗肇事小行星的年龄跟地球差不多,但大部分时候,它都待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那儿有上亿颗小行星。科学家推测,恐龙灭绝前的几百万年,小行星带中的某次集体相撞事件,使这颗小行星脱离了轨道,踏上摧毁恐龙帝国的亡命之旅。科学家推测,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不知好歹地撞击了地球,使得称霸地球1.35亿年之久的恐龙王朝不幸——GAME OVER我知道,以上信息对你而言不新鲜。那么,来思考下一个问题:恐龙们是怎么死的?  相似文献   

3.
你觉得呢     
<正>纸片和硬币会同时落地吗16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著名实验,证明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铁球的质量没有关系。纸片很轻,硬币比它重,它们从同样高的地方同时下落,会同时落地吗?  相似文献   

4.
“烫”     
在我生命中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烫",从小时候喝苞米面糊糊,"烫"了知道吹吹;吃面条时太"烫",便将大碗的面挑到小碗里分着吃……遇到"烫",人都会有这样的本能,无可厚非. 十八岁那年,我接父亲的班,进了矿山机械厂当了一名"小铁匠",于是,开始更加频繁地接触"烫"."烫"已在我生命中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记.铁匠伙计们常常互相打趣:"师傅说了,烧红的铁可不能用手摸哦!"你说这不明摆着废话吗?傻子都知道.  相似文献   

5.
<正>"麻雀虽小,好歹五脏俱全。这新地球虽大,却不知"五脏"全不全?"那么,它真的适合人类居住吗?近日,开普勒-452b的发现,不仅让科学家们沸腾了,全地球的人也都跟着"嗨"了起来,纷纷表示"移居新地球"有戏了。可是,这颗行星真的适合居住吗?人家麻雀虽小,好歹五脏俱全。这"地球"虽大,却不知"五脏"全不全?  相似文献   

6.
发现     
《科技潮》2003,(1)
最古老岩石揭示地球起源科学家近日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境内发现了一块有38.25亿年历史的岩石,这块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将有助于研究地球的起源。他们研究的岩石样品取自魁北克省北部地区的火山沉积岩。对岩石的年龄测量主要采用放射性元素蜕变计算法。放射性元素在蜕变时,速度很稳定,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中现在铀和铅的含量算出岩石的年龄。科学家说,对地球岩石的研究有助于推算地球年龄以及研究地球早期的演变过程。由于地壳由岩石组成,测出岩石年龄就可获得地壳年龄。但地壳年龄并不等于地球的实际年龄。目前,科学家们估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相似文献   

7.
资源与环境:21世纪地球科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前闭幕的第30届世界地质大会上,科学家们在总结20世纪地球科学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共同展望了世纪地学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资源与环境,是地学专家们所共同认可的21世纪的地学发展方向,它也是地球向人类发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弗里兹·兹威基极富幻象地提出了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假设,尽管当时不被人接受,但越来越多的证据都指向它真的存在。70多年过去了,地球上建起十几个寻找暗物质的实验室,科学家们大海捞针似地撒网,暗物质依然悬念重重。我们不得不感叹"宇宙太深奥了,不肯将‘秘密’一下子泄露给我们。"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一些观星家就曾发现地球正在逐渐远离太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进一步测得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每年都会增加15厘米.  相似文献   

10.
<正>【美】《科学美国人》2017年10月近期,环绕月球飞行的日本航天器"月亮女神"号在月球发现了来自地球的氧气。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地球的地质活动逐渐抹除了早期地球大气层、地表及同一时间形成的陨石存留的研究线索。同时,月球一直被太阳发出的高电荷粒子气流(即太阳风)轰击,但每月都有约五天,月球会被地球磁场遮挡,来自地球的氧离子缓慢流到月球。科学家们认为,"月亮女神"号航天器发现的月球氧离子  相似文献   

11.
筑梦三极     
《大自然》2020,(1)
正南极、北极和第三极(青藏高原)常被人们统称为"地球三极"。北极是一片冰雪覆盖、陆地环绕的海洋,南极是一块冰雪覆盖、海洋包围的大陆,第三极是一座常年冰雪覆盖的高山。冰雪之下偶尔露出一片海洋、一块陆地和一丝生命气息,时刻提醒着我们:地球上仍有我们知之甚少的世界。三极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远方。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踏上南极大陆、到达北极点,还是登顶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科学家和探险者们都付出了艰  相似文献   

12.
晨风 《前沿科学》2011,5(4):92-93
科学家们近日研究发现了一颗迄今在环境条件上和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不禁让人们对于那里是否存在生命充满期待。这颗系外行星位于天秤座,距离地球约198万亿公里(约合20光年),名为Gliese 581g。其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围绕其中央母恒星的运行距离不近也远,恰好位于所谓的"宜居带"当中。"宜居带"是指距离某一恒星的距离恰好允许其表面温  相似文献   

13.
地热能,在目前世界新能源年总产值40余亿美元中约占40%。60年代,意大利、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成一批大型地热电站,地热直接利用量及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大。地热资源的利用,具有能源、医疗保健、饮用、提取伴生元素等多重性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个大热库,它存在的45亿年中,表面逐渐冷却并形成几公里至三四十公里厚的地壳后,仍旧时刻在向地表散发着巨大的热能。据科学家们推算,地球的散热量总计达到每年1.52HFU(1HFU=4.1868微焦/厘米~2·秒=41.868毫瓦/米~2)。其中:每年全球地壳散热10.26×10~(18)焦;火山喷发散热9.21×10~(18)焦(O.Kapmane和R.Hiner,1974)或达32.66×10~(18)焦(上田诚也,水谷仁等,1978);温泉地热带散热20.93×10~(17)焦;地震释放的能量10.05×10~(17)焦,而地球内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最近又拿出新证据,证明地球的邻居火星上的确曾有生命存在:他们在1.3万年前落到地球上的一块火星陨石中发现了石化的简单的细菌。NASA有望在11月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对位于阿根廷的皮埃尔·奥热天文台(Pierre Auger Observatory)在2004~2016年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家们终于确定了此前在地球上探测到的超高能宇宙射线源自银河系外。超高能宇宙射线的能量超过1018电子伏特,远高于人造粒子加速器所能达到的7×1012电子伏特。然而,如此高能的宇宙射线十分罕见,粒子抵达地球的概率极低——地球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学》2008,(5):7-7
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一个终极设想——到月球上建立"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17.
蒋顺兴  李宁  许丹 《科学世界》2014,(11):72-73
<正>2009年,科幻电影巨作《阿凡达》横扫全球,片中各种虚构的外星生物让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有两类空中飞行的翼兽——"魅影"和"伊卡兰",它们原本是依据地球上的飞行生物的样子混合杜撰而成的虚构物种。谁能想到,该片上映5年之后,古生物学家居然奇迹般地找到了连原创者都不知道的地球生物"原型"。这就是今年9月11日,《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的  相似文献   

18.
追风人物     
正科学家计划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近日,欧洲空间局(ESA)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签署一份意向声明,探讨将火星土壤样本带回地球。科学家认为,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可能是人类发现火星生命存在迹象的最佳机会。据介绍,这项计划分三步走,NASA的"MARS 2020"探测器将会收集火星表面样本至31个钢笔大小的容器中。同一时期,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一直对海底地形着迷,非常想知道大洋底部的海山和隆起是如何出现的。自“板块构造学”理论建立以来,地球学界提出不少板块移动的动力学机制,其中地幔羽(mantle plume)假说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占据主流。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科学家,至少那些生来就讲英语的科学家,相信绝大部分科学成果是用英语书写和交流的。因目前世界科学界普遍使用英语,故人们得出印象,这种状况可以千秋永葆。然而,尽管不说英语的科学家可以把这种状况说成是"英语帝国主义",但他们会忽视如下历史课的学习。纵观整个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不断转移,从古代巴比伦到古希腊、印度、伊斯兰地区、文艺复兴的欧洲,直到17世纪的英格兰、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大学、20世纪的美国。如果细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转移与国界无关,而与交流科学所用的语言有涉。对科学来说,国界只是现代的现象,因为国防科学今天已登峰造极。科学史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