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删定《诗经》以礼仪为准则,他通过《诗经》进行教化,使儒教的义理深人人心,开创了以诗文形式作为传播、弘扬儒教教义的先河,而且儒教的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往往又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的重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注人了丰厚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诗、乐、舞合一的综合艺术中的文学成分,呈现了重复叠唱的结构形式和简洁精炼的作风。《诗经》不注重叙述事件的详尽具体,而是依托于事件的梗概,去表现情感和意韵。《诗经》的艺术精神衣被后世,形成了感事性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3.
《周易》与文学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在艺术手法和文学理论上都有许多开创,本文从表现手法、诗歌色彩、语言词汇及寓言故事等方面论述《周易》的文学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诗经》的比兴手法在文学上影响极为深远,引起的纷争也特别多。本文从朱熹有关“比兴”的说法入手,对《诗经》的比兴进行了详尽的分类说明。主要从“他物”与“所咏之词”的关系来分类,介绍了五种类型,既举出恰当的例子,也分析了各种类型的比兴的艺术价值以及时后世文学相关的影响。应该说,本文可以给初读《诗经》的人,尤其是对之感兴趣的读者一个关于“比兴”的全面、完整、客观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对我国古典传记的贡献是巨大的,既开辟了古典传记的广阔天地,具有开创的意义,又继往开来,创作了传记文学的许多典范作品,指引着后世传记文学家的创作。不论是创作思想还是艺术形式,都对我国古典传记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其主要贡献和影响,作一概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传记文学已经开始萌芽。白寿彝同志说:《生民》、《公刘》“这两篇是歌颂古代英雄的传说,是传记体。”《诗经》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  相似文献   

6.
《诗经》受到了刘勰的高度重视,在《文心雕龙》里,刘勰对《诗经》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他充分肯定《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全面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认为《诗经》具有鼓舞天下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典雅美丽的艺术“风骨”。  相似文献   

7.
论《诗经》中的女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艺术长廊,对女性的赞美是《诗经》的一个鲜明特点。《诗经》中的女性具有形象美、品德美和精神美。  相似文献   

8.
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这对于诗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并加以扩大,其次发展到兴寄,进而发展到物我融一的艺术意境。可见,比兴不仅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还应该说是整个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歌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诗经》的理解和阐释自来见仁见智,英译古诗更是各有纷呈。中外译家对《诗经·有狐》篇的理解和翻译也是各见千秋、各执己见。本文从形式与内容的传达两方面比较分析《有狐》的三种译文,以韵体译和散体译、文化译与文学译的策略选择见证各译文的风采,以不同译文的解读中多方位再现《诗经》翻译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汉儒以来,一直把《诗经》作为政治教科书,而忽略其文学价值。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才开始扭转这种局面,刘勰在前贤评述《诗经》的基础上,承继发展,革故鼎新,就《诗经》的地位、体制、世情、写实、意境、风骨、影响等思想与艺术诸方面的问题,第一次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所论多发前人所未发,实避难以可贵,刘勰所确立的诗经观,为《诗经》的文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诗经》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兴寄是传统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东晋中后期之后诗歌中山水描写不断增多,兴寄艺术也出现新的发展。首先是兴寄的内涵,由情感的寄托拓展到山水审美与哲理的体悟;其次则是对作为取兴之象的山水景物的刻画不断深入,逐渐实现了兴寄与体物写景的结合。山水之兴促进兴寄艺术重要的发展,对传统山水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帖子词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作为一种宋代皇宫节日门帖用诗,帖子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几乎贯穿两宋。但由于诗作散佚严重,今所存帖子词仅约六分之一。《全宋诗》漏收了《盘洲文集》、《后村先生大全集》中洪适和刘克庄帖子词共53首,兹予以补遗。  相似文献   

13.
唐诗是唐朝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从唐诗有关乐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主要乐器的使用、演奏、演变等情况,为我们研究唐音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藉由这些提及乐器的唐诗,我们可以对乐器的人文世界与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中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景观诗歌发端于东晋,兴于唐代。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水域规模超过前代,隋代以来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途,诗歌创作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二、诗歌的作者多为贬谪、漫游、学道等三种类型,汇聚了有唐一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白居易、张九龄、刘长卿等。三、主要表现的是自然生态的景观,如鄱阳湖望庐山,湖口观江湖汇合,过鄱阳湖看大孤山、落星石,登松门山,窥石镜;鄱阳湖观候鸟等。唐代景观诗歌最主要特点是亲水性,凡景必有水,这对我们今天开发鄱阳湖旅游景观资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羽针对当时受理学浸染和江西诗派影响的诗学现状,充分吸取传统话语资源,兼容并蓄,把已有的"识"、"参"、"悟"等范畴纳入其严密的诗学体系中去,将零散的、片段式的观点串联成一个互文的有机体系,赋予其辨证色彩,在"突围"中求"新变",体现了继承传统和独特创新的统一。同时,他的艺术理想同宋代诗风及文化氛围格格不入,与时代的错位注定其孤军奋战,也塑造着他成为批评史上的理论斗士。严羽诗学的悲剧意蕴折射出其理论的超前性和思想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四百多年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社会风习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学问之一的音韵学也不例外。通过对明代科举内容的考察,并与宋代科举相对照,认为八股举业并未限制明人的诗赋创作,八股文讲究骈偶对仗的声律要求,客观上对明代音韵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明清之际文坛盟主,适当时艰局危,诗派中衰之际,钱谦益负救弊之责,对于明代文学复古观念的总结,以评议宋无诗论、弇州晚年定论、陈艾之争为典型事例,体现了钱氏在易代诗坛上结明诗之局,下开清诗之先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辰翁的诗在宋元之交的诗坛上极有特色,往往在清新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吟咏的同时,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恨和黍离之悲,其诗风超越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之外,在由宋诗向元诗过渡的诗史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嘉靖初的诗风转向,即由学习盛唐诗转向初唐诗。从三个方面论述唐顺之初唐诗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唐顺之的初唐诗,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此一时期的诗风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