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研究历来为学者所重,福建地区在当时亦曾出现大量社事,但是至今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笔者在近年研究中,仅所知见的明代福建文人结社就有26家之多,它们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明代后期,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2.
中重点介绍了明、清两代云南的彝族人学作品,从中可看出以高乃裕及高映等为代表的古代彝族人学的作品已有较高的学造诣,并都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独自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3.
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活动十分兴盛,本文对其中十余个文人集团的创社时间、主要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大体勾勒出明代洛阳文人集团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其性质及兴盛原因.  相似文献   

4.
书信发展至战国有了新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上的变化;二是浓厚的个人意识;三是针对性加强.引起变化的因为是诸多方面的,但与战国士风应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书信发展至战国有了新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上的变化;二是浓厚的个人意识;三是针对性加强。引起变化的原因是诸多方面的,但与战国士风应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徐渭是中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革旧鼎新,打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拓展了绘画的意象内涵与美感形式,他所开创的大写意绘画极大地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才子徐渭的一生屡试不第,政治追求也因此而毁灭,他积极投身反复古运动,在坎坷的人生路上创造出自己的辉煌。从另外的视角来看待他,看待明朝文人。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世纪初传统学者在现代教育体制中从事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种方式,通过这一论述,试图反映出传统文论在现代的生存方式,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文人画作为明清时期画坛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作为与当代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因而意义十分重要的艺术。理应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文人画家在明中后期所表现出来开的特有的自我意识也应当进一步被梳理整合。从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角度入手,进一步探究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起源、发展。总结被赋予鲜明时代气息的明中后文人画家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末代中国文学的状况,文人的社会境遇与思想行为的逆转,楼梦情结与楼梦文学的产生:仕途无路,报国无门,人生坎坷,救世之情竭,厌世之言生,悲怆与忧伤,认同与寻找,镜中世界与梦中解谜,形成独特的中国没落文人的风景线———楼梦情结。  相似文献   

10.
11.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儿童饱受战乱之害,令人触目惊心,战争使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都受到了掺痛的伤害,其权益丧失殆尽,历经劫难的妇女进行了本能的抗争,甚至拿起武器,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虽然明朝初期法律状况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还是有些问题颇有争议,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对<洪武三十年律>与<明大诰>进行了研究,认为从刑法体系而言,<大明律>并不是如有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较唐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另外,明初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其无视正常法制或像沈家本所说威竭而不振.而是因为"明刑弼教"的口号看起来重典治吏,实际上是君权的膨胀,带来的是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的扩张和恶化.导致权力的滥用,从而将本来就制定的不科学的重典引向恶化,导致了重刑改革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与孟森的史学著作《明史讲义》在基本结构,史料选用和史学论点等方面有着某种切合,但不可否认前者相对于后者的细致化、明晰化、生动化的创新。总体来说,相比于《明史讲义》,《明朝那些事儿》一书融入了相当多的时代性元素,并且使用"心灵分析法"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展开叙述,使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更加饱满、立体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明代杂剧剧坛普遍盛行的比风附雅的风气之下,杂剧创作中“骚雅”一流成为剧坛主流,然而,“鄙俗”一派并未销声匿迹,他们通过“有意为俗”的苦心经营,构建了风趣谐谑的艺术世界,赢得了世俗民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6.
明代中叶后漕军的积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漕军是漕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明中后期由于漕军的收入有限而负担却异常沉重,又遭受种种剥削勒索,陷入了非借债不能维生的地步。借债不但没有能解决问题,反而成为漕军的另外一项重负,致使漕军逮亡与侵盗漕粮不断。明代政府采取了一些补救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明代漕军的积债问题反映了明代漕政的废弛与明代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7.
采珠活动在我国历史久远.蛋民是专门的采珠人员.明朝时,采珠更加兴盛,封建政府加大监控力度,设立专门的珠池太监来长久监守珠池,防止私采.封建皇帝不顾珠贝的自然生长规律,无休止的驱逐蛋户入海采珠,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对珠贝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相似文献   

18.
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其叔父汉王朱高煦仿效朱棣的靖难之役发动叛乱,但很快就被平定。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的原因可以总结为:明朝中央实力的加强和藩王力量的削弱;明宣宗治国经验丰富、知人善任;朱高煦有勇无谋、失道寡助;明宣宗应敌策略得当。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籍在明末清初传播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