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将能源消耗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于扩展的C-D(cobb-dauglass)生产函数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关系.检验了以能源强度为门限变量时,1980-2011年间的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以能源强度为门限的非线性转换行为;当能源强度超过门限值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能源和劳动力的投入,当能源强度较低时,经济增长对两者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4—201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政策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财政政策、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两种政策的影响效应逐渐增强.环境规制政策短期内会抑制物流产业集聚,但长期内严格的环境管控更有利于促进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FC模型中引入环境跨部门外部性和跨界外部性,分析了环境规制影响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并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1~2010年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的实施,主要通过需求效应、成本效应对产业集聚程度产生影响。在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时,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超过需求效应,产业集聚水平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而下降;而当环境规制强度进一步提高时,环境规制的需求效应大于成本效应,产业集聚度水平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上升,环境规制强度与产业集聚水平之间呈"U"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1-2010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产业集聚、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等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程度、环境污染强度、非农产业比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但是,在不同地区这些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与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河南科学》2016,(3):409-416
利用2004—2013年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SLM,SEM和SDM空间计量模型,并采用空间计量偏微分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度量.结果显示:1我国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2各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无论对当地还是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本省区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能够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外部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宽带直扩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一种呼叫允许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宽带直扩码分多址中的一种呼叫允许控制策略 ,该策略对于新呼叫和切换呼叫的接纳设置了不同的干扰门限值 ,切换呼叫的门限高于新呼叫的门限。切换呼叫和新呼叫的干扰门限都随系统总干扰的变化而自适应变化。当有新呼叫或切换呼叫到达时 ,计算小区内多址干扰和小区间多址干扰 ,从而确定总干扰 ,并与干扰门限值进行比较 ,若低于门限值 ,则允许接入 ,否则拒绝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20年我国24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空间溢出视角下产业集聚与经济集聚对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与经济集聚显著提升本地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区域制造业的低碳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而产业多样化集聚阻碍地区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的提升;经济集聚调节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低碳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于广东省2001—2011年21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各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通过溢出效应促进相邻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城的聚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或企业向某一区域集聚,能获得集聚经济效应,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获得集聚经济效应。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集聚收益和集聚成本。当集聚带来的收益大于集聚成本时,其结果表现为集聚经济;当集聚带来的收益小于集聚成本时,其结果表现为集聚不经济。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7,(5):64-66
产业共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稳定的单调递增关系。在E-G简化指数测算产业共同集聚水平基础上,采用2010~2015年山东省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共同集聚分布不均衡;无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能够缓解区域经济波动;相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受宏观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影响重大。安徽作为中部的代表与东部的代表江苏省在对外贸易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存在不同。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两省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其对外贸易的差距也日趋扩大。因此,安徽省必须在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在产业结构上做出一系列调整,以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城市创新行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3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以城市创新行为作为门槛,验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仍呈现"倒U型"关系,且存在基于城市创新行为的单门槛非线性关系,仅当城市创新水平跨越门槛值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1—2017年外贸与跨境电商经济数据构建灰色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演变.首先对贸易开放量化分析发现:1)全国整体和东部地区的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呈"倒U型",在2007年达到峰值后回落,且东部高于全国水平; 2)中、西部的开放度不高,全国整体和东部地区的一般贸易开放呈逐步上升趋势,东部高于全国水平且差距不断扩大; 3)一般贸易开放的上升趋势平缓.进一步构建灰色关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有高度的阶段一致性,一般贸易开放的关联发展强度高于加工贸易开放和综合贸易开放,2013—2017年间的综合贸易开放、加工贸易开放和一般贸易开放均滞后于跨境电商发展; 2)综合贸易开放、一般贸易开放与跨境电商的耦合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加工贸易开放呈"倒L型",2007年是拐点; 3)综合贸易开放、一般贸易开放的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表现为过渡发展与协调发展,一般贸易开放耦合发展指数在2014—2017年出现跨越式增长.  相似文献   

15.
集聚理论认为,人口集聚可能通过外部性影响雾霾污染的变化,而且由于空间的异质性使得传统的空间同质性假设难以表述二者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该文选取2003年—2016年中国20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人口集聚与雾霾污染之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研究表明:1)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大于区域内的效应.2)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存在门槛特征,在跨过门槛值3.961之前,人口集聚会加剧雾霾污染;在跨过门槛值之后,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出现边际递减现象.由此,提出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联防治霾政策、重点关注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灵活处理人口集聚对雾霾污染非线性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C-D生产函数入手,分析3次产业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建立动态面板实证模型,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2个层次构建指标分析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关系,并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联系紧密,3次产业资本存量和劳动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总体上,我国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业结构工业化趋势十分明显,而服务化趋势并不显著; 东部地区工业化趋势领先中西部,服务化趋势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采取中国30个省市1997-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协整检验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描述了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GDP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验证了中国各区域间经济增长、能源强度与碳排放量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经济规模每增长1%,碳排放将增长1.42%。从短期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上看,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差异,亟需丰富实证研究。本研究运用Brown-Mood检验、局部多项式回归模型和Ridit检验,从静态与动态视角分析2015-2019年中国省际人口流动对GDP的影响。结果显示:(1)省际人口净流入平稳促进GDP增长,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增长而增长,促进作用呈先减后增的趋势;(2)东、中、西部人口流动及对GDP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较高但GDP增长率仅处于中位,且随着人口净流入率提高,GDP增长率先显著升高,而后升高趋缓;(3)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入率方向基本为负,人口净流入率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呈递增趋势,当人口净流入率升至-0.5%时,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开始衰减;(4)西部地区在不同人口净流入率水平下GDP增长率离散程度较高,但总体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情况类似。建议东部地区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社会化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本提升机制,在进行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协同人口流动;中部地区重点解决人口外流问题;西部地区继续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源优势产业,提高人口流入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备受到学术界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以国家总体水平或各省份为研究对象,对地区差异关注不足.文中应用面板协整理论,实证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与表征经济发展的诸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发现能源价格、科技发展水平及重工业比重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共性因素;而经济发展规模、能源消费结构及产业结构是影响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别性因素,研究成果有助于地方政府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政策.  相似文献   

20.
区位理论指向下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沿海优于内陆地区的空间格局.西部大开发以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促进格局内部区域间差异收敛.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有助于丰富经济增长的空间区位理论.因此,选择贵阳市作为研究个案解析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具体是,以驱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为基准,筛选出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旅游总收入、外贸出口等10项指标,运用熵值法测度2000年~2017年不同层级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和权重值,分析贵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 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促进了经济增长且有强有弱,具体是投资>消费>出口.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次要动力.出口(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微弱,与沿海地区出口驱动经济增长影响强趋异;2) 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细分指标对经济增长影响有强有弱且呈现阶段性特征.投资类指标中,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项目投资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旅游总收入是消费类指标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 不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趋异的原因是投资倾向所致.第二、三产业是产业投资的重要方向且第三产业投资额度占比最大;4) 快速的经济增长增加了经济总量,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扩大了内部需求与外部需求,带动了旅游业井喷式发展,助推旅游成为消费类指标中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能力,促进社会零售总量不断增长且成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