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驱动力已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因素.基于投入-产出-载体-绩效的科技创新驱动力系统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科技创新驱动力及其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综合驱动力呈现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存在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投入、产出...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江经济带九省两市2007—2018年数据,构建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系统论分析二者互动机理,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二者的时空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同向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从西向东逐步增加,研究期末整体呈高度耦合协调;研究期内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省市内部差异基本无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构建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高效化三重内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数,采用等权重加权法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从生态人居、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三个维度建立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中下游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但省际差异依然较大;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与全国基本持平,上中下游地区呈梯度递增空间格局、省际差异较大;除下游地区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型,其他地区均表现为产业结构优化滞后型.建议加大长江经济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倡导家庭绿色消费,降低能耗强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和工业绿色发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协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经济带9省2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2020年共2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 2000—2019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好转,并呈现地区差异;但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区域和时间的不同而存在不确定性.该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并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2006年~2015年区域内的28个地级市在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三者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不明显,部分地区濒临失调;2)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地市之间差异较大,明显存在区域不协调的状况;3)长江中游城市群中,襄阳、宜昌、黄石、株洲、衡阳市近年来发展较好,耦合协调度增高,这表明在城镇化以及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各地市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但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区域来说,还需要重视整体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谢永琴  刘莉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7):1311-1322
基于2004~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截面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以及引力模型,探讨了黄河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以及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3大系统的评价值均呈增长态势,但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2)9省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两极分化,发展不均衡,黄河下游地区协同水平明显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地区;(3)黄河流域整体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强度弱,需要强化高耦合协调地区对流域其他省区的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碳”目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省份工业碳排放效率分别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行耦合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索两类耦合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两类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都有所提升。大部分省份达到协调发展,下游区域耦合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区域。工业碳排放量、第二产业人均产值和各产业比重是影响两类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诊断,并对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为它的健康管理及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构建的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指标体系,使用正态云模型进行有关健康诊断,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 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等级较低的省(直辖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和下游区域,中游区域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最好的区域。2)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按健康等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田子系统、水子系统、山子系统、草子系统、湖子系统、林子系统。3)在由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构成的46种系统组合中,90%以上的系统组合的耦合度高于0.8,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约98%的系统组合协调度为0.3~<0.5,处于轻度失调阶段。4)林业单产、森林蓄积量、湖泊面积、人均水产品、渔业总产值等指标是长江经济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  相似文献   

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探索长江流域港口能级与城市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长江经济带港口体系建设和港城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江沿线港口与城市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耦合协调度模型、DCI模型和VAR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不同港口城市的港城关系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度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及其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2001年~2015年上海在城市资源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城市.攀枝花、六盘水等一些工业城市的城市效率得分低于0.626.城市效率相对低的城市主要由川西北、皖南等地分布转移到川西南、鄂北等地区分布.2)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的tfpch值平均每年提升0.8%.长江下游沿海地区城市和多数沿江城市的tfpch值要明显大于其他城市.3) 攀枝花、马鞍山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分最低,并且得分逐年下降,表明在资源开发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呈现先恶化后稳定的状态.4) 从时空格局演变看,2001年~2015年长江经济带的城市投入产出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态势.低度耦合型城市由长江中下游的湘北、苏北等地区转移到鄂西北、湘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11.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管理研究》2016,(4):53-56
对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度,发现江浙沪的集聚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差异明显,具有东中西地区梯度格局,经济带整体上虽然具有一定的协同创新效应,但中部地区内部以及中―西地区之间的协同创新效应较低。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最大的流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一直以来经济繁荣、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但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环境和产业结构方面遇到了瓶颈,基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之间的相互影响,文章根据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实证分析了投资型、费用型、系统型、法律法规型四种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方式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并对由此引发的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持久竞争力增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ArcGIS、GeoDa软件,探究了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市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6年各省市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演变格局;制约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总体存在空间一致性,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在空间上两极集聚的现象明显,"高—高(HH)"集聚区的省市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低—低(LL)"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且已发展为较稳定的空间格局.最后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全面提升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创新过程扩展为知识创新、研发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5个阶段,构建DEA模型分析2009—2020年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各阶段效率演化动态及其成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呈逐年递增态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下游地区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较低的“U”型空间分布格局;分阶段看,产品创新阶段的科技创新效率最高,工艺创新阶段的效率最低;政府支持力度、人力资本素质、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等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各阶段的影响不同。基于上述结论,提出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针对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评价了 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验证了该区域产业结构变迁与大气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仅有6个城市的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达效率前沿面,大气污染排放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8.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开展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与生态环境、区域经济的耦合性研究,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和进行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钢铁工业—生态环境—区域经济(SER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选取2000年~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耦合协调研究.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SER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处于整体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各省市分布不均.东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江苏耦合协调发展度最高,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浙江、湖北、湖南、安徽保持平稳,上海、重庆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9.
黄庆华  潘婷 《创新科技》2022,22(3):32-41
基于逻辑框架法,在把握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逻辑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等4个维度、共43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选取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科技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下游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居于领头羊位置,上游区域则为滞后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上向下逐渐提升的趋势,但整个长江经济带及其沿线省(市)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均呈较好的增长态势;(2)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在2011—2019年科技创新综合水平位次排名上的整体表现较为稳定,说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稳态变化和持续积累的过程;(3)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受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效的影响,部分省(市)仍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基于实证结果,建议完善协同创新制度框架,应对资源聚合“磁场效应”,坚持发挥“强核”带动作用,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发展模式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实施培育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生产率及竞争力;建立和完善7方面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