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15种地理学核心期刊在2010年后所刊载的学术性论文为样本,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文献计量与编码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论文中的常用软件进行识别,探索这些软件使用特征以及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1)地理学研究对软件的使用率较高,论文占比达47.42%,近年来使用软件的论文占比呈震荡上升趋势;(2)所刊载论文使用软件比率较高的前3名期刊是《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综合类地理学期刊论文使用软件的比率较高;(3)常用软件有ArcGIS,SPSS,ENVI,Matlab, Google Earth等,主要为地图绘制、空间分析、空间演化、可视化、数据统计分析类软件,国产软件少,软件自给率低;(4)常用软件聚焦主题有时空分析及演变、经济地理分析、人口、土地利用、人地关系、城镇化、城市化、气候、环境及旅游研究.  相似文献   

2.
梳理综合类、地理类(人文)、交通研究类(非工程类)、海事研究类(非工程类)、工程大类下海洋学(与人文地理主题相关)和中文人文地理类等六类学术期刊中AIS数据在港口地理学领域应用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目前AIS数据在国内外港口地理学研究中主要用于表征国际贸易流动、评价港口连通性、细化港城关系互动研究、捕捉外部冲击影响等。港口地理学研究主题的内容深度在AIS数据的应用下获得提升:研究维度更加多元,从历史时空规律总结扩展至未来趋势预测;研究主体更加丰富,个体小至船舶点位大至全球流动均可作为研究对象。AIS数据的运用可以将全球尺度下的渔业捕捞港口网络纳入港口地理学研究范畴,而这一议题在传统港口地理学中尚未得到充分讨论。此外,AIS数据将海洋上碳排放与港口和航线联系起来,结合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观点,拓展了港口地理学研究广度。结合数据特性,提出未来AIS数据在港口地理学研究中的三大应用展望:基于AIS全球覆盖且研究尺度灵活缩放特征的全球海事相关社会重大问题研究、基于细颗粒度特征的港口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和基于时空动态性和海洋特性的结论检验和科学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令数据识别交通方式并制定出行政策的方法,旨在促进中等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针对中等城市信令数据的特点,结合基站定位原则和信息报送机制等因素,确定出行速度区间;然后,使用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获取交通方式的速度,并通过调整速度区间和基于出行时间可靠度感知的Logit模型,完成交通方式的识别;最后,选取荆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实例,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考虑扩展时空信息、路网交通状态和出行策略等方面,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交通方式识别。此外,根据污染物排放可视化和居民出行情况,讨论了出行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需加强学区和医院区的交通组织管理,以减少机动车在低速行驶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在高峰时段,传统公交吸引力不足,应开设需求响应式公交;另外,可采用硬件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特定人群使用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4.
我国遥感数据应用产业飞速发展,对日益增长的海量遥感数据进行高效组织和共享具有重大意义.针对遥感数据共享服务的特点及传统共享方式的不足,通过分析整合OpenLayers、GeoServer、PostGIS等多种开源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开源WebGIS的遥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三层结构;在实现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针对遥感数据的地理特征,设计一种可将遥感数据以缩略图形式在网页地图上叠加并可以随地图进行缩放交互的在线预览方法,使用户能更直观有效地对海量遥感数据进行可视化检索.通过对系统结构及数据预览方法的研究、实现与分析,证明开源WebGIS技术在遥感数据应用中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为降低遥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开发复杂度和成本,提高遥感数据的共享效率和质量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利用年、月等低频数据对股票市场的波动率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用日内高频数据展开相应的研究.论文对国内外的大量最新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提出了金融市场高频数据分析的3个创新研究方案和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兴趣点(POI)等为主要代表的地理大数据为增强人地系统认知提供了重要新视角,为推动现代地理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基于应用、方法与尺度具体总结了POI大数据在地理学特别是人文经济地理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及进展,发现在机器学习等方法驱动下,POI大数据逐渐从单一应用视角转向多尺度耦合研究,对物质空间、人类活动及人地关系耦合机制的精细化认知增强,促进多尺度区域决策支撑能力。同时,也必须注意的是,受数据质量、获取水平及信息挖掘等能力的影响,在今后及未来一段时间,应着重构建POI及其他地理大数据的长效共享机制,增加小尺度实地质量评估实证研究,加快地学数据增值导向,在知识发现、决策支撑和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电磁场与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作为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与信息诠释的载体与手段,形成了空对地观测与地球空间遥感、现代通信、广播电视、雷达探测、遥控、制导与电子对抗、目标成像与识别、高频高速电子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技术。根据国内外前沿发展与国家需求,利用自身在自然环境中电磁散射传输与空间遥感信息理论、数理建模与反演、计算智能等长年的研究积累优势,本实验室开展了电磁散射与空间遥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电磁散射与辐射传输理论、在轨与将在轨遥感器成像机理与遥感定量信息获取的理论与方法,星载遥感数据验证、特征物理参数反演、立体目  相似文献   

8.
不同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遥感技术不断发展,获取遥感数据的方式各不相同,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多时相、高分辨率等优势成了遥感应用的瓶颈问题。遥感影像融合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同应用领域采取的融合方法一般不同。以青海巴隆地区为例,介绍了不同影像数据融合方法在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并最终确定了用于区域地质调查的影像数据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遥感,遥测,GPS测量和移动测量等新技术新方法在测绘数据生产中的应用,测绘数据生产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据获取手段更加多样化,获取的效率更高。但同时也带来以下问题:在数据获取和管理过程中,如何保护这些数据不被窃取和泄漏?本文从技术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测绘数据生产及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0.
谢艳艳 《甘肃科技》2013,(24):88-92
运用文献计量法获取1990-2012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机构、人员、主题、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近10年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文献增长显著,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及响应是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有水资源、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等,研究区域主要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带为主,研究技术手段主要采用遥感、小波分析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日新月异,遥感数据已形成大数据、海量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海量遥感数据的应用需求,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数据是目前遥感数据组织管理研究的问题之一,而在众多遥感数据查找方式中,针对某一地区单时相全覆盖影像数据集筛选又是遥感数据应用过程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国内外主要遥感数据服务平台都缺乏相关工具,单时相全覆盖影像数据集的筛选主要还是通过人工方式完成,不仅效率极低,还容易造成遗漏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二次过滤的遥感数据单时相全覆盖检索方法,通过对比实验,该方法在低云量数据充分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快速、准确地筛选出目标区域最新单一时相全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集,具有很好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的遥感识别监测是开展农作物长势监测、估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农业遥感的焦点之一.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成为农业管理及政策制定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中牟县为研究区,选取2020—2021年期间的6幅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主要依据农作物的物候期光谱特征曲线变化和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曲线的变化,利用面向对象提取方法提取中牟县冬小麦面积及空间分布.将提取结果与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得到的验证样本进行精度验证,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精度93.33%,Kappa系数86.38%,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中牟县冬小麦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该方法为大区域农作物的面积提取提供了重要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光谱遥感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是2种常见的遥感手段,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高光谱图像能够很好地表征地物的光谱信息,反映出其材料、质地等特点,而激光雷达能够高效、精确地获取地面的高程数据.将这两种数据结合,能够优势互补,对地物实现更加精确的智能探测与识别,在植被分析、城市规划、气候建模等领域均有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对近年来的高光谱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融合方法进行了整理,按照基于形态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的两大类分别进行介绍,总结这这些方法的特点.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遥感(RS)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其在旅游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提出了传统旅游资源调杳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旅游资源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旅游资源调查数据进行管理;以及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资源分析与制图,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遥感影像数据用于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由来已久,但这种方法难以识别建筑物的社会经济属性.而包含社交媒体数据在内的多源数据为城市研究与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能有效弥补遥感影像数据无法体现建筑物内在特征的不足.以宁波市某广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结合主题模型,研究使用多源数据融合是否会对城市土地利...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时相的GF-1数据获取NDVI时序变化、NDWI和MNDVI等指数图像数据,辅以Landsat8卫星OLI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得到了不同地物在光谱、时相和形状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分析各种地物类型在这些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物的特征提取规则,构建了一种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并以广州市为实验区,运用该方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小距离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及其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基于GF-1数据在地物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方法的总体精度为85.86%(部分地物分类精度达到95%以上),与最大似然法及最小距离法相比,其总体精度分别提高了4.62%和12.24%,说明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GF-1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中的实际应用潜力,且有效提高了各种土地利用/覆盖地物类别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7.
《广西科学》2007,14(3):205-205
三维面部识别是生物特征鉴别技术的前沿研究热点,由于人脸三维数据获取困难、数据海量存储和计算困难等,三维面部识别研究一直突破不大。最近人脸识别技术取得新进展。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卡拉法蒂斯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三维URxD面部识别软件。该软件使用面部的三维快照获得人脸某个独一无二的标识符,考虑了人脸部的轮廓、结构、红外线成像特点,也考虑了时间因素。研究人员使用一套包含电脑、光学扫描器和网络摄像头的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在轨运行服务卫星数量地不断增加和数据获取能力地不断增强,可利用的遥感数据成倍数增加,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分析国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国际发展的全球化、系统化、规范化、网络化等特征;在分析评价我国现有遥感数据资源和集成共享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开展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耕地撂荒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产量,成为近20年来耕地利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多光谱遥感具有数据获取范围广、速度快等特点,在国土资源研究中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和优势.为提取和识别撂荒地,研究采用2010—2014年各年份的4—10月多光谱遥感数据Modis/Terra的NDVI数据产品和2014年6月份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生成撂荒地、林地、耕地类型采样点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利用时间序列曲线来表征撂荒地、林地及耕地的生命周期特征,结合3种覆被类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及其NDVI曲线特征,对3种覆被NDVI曲线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区分撂荒地、林地、耕地,以达到识别撂荒地的目的.结合Landsat 8遥感影像判读和野外考察验证样本,最后对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分析撂荒地的光谱、纹理、形状及位置特征,确立撂荒地解译标志,运用ArcGIS 10.2平台实现撂荒地信息提取.结果表明,运用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很好地提取撂荒地,提取撂荒地精度达到86%.因此,多光谱遥感技术在撂荒地识别研究中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机器学习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方面的进步及图像处理器(GPU)等算力的持续提高,利用生物特征大数据的识别技术获得广泛关注,并在人证比对、智能监控以及疫情防控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分析了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态势,总结了生物特征类型以及大数据驱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与应用,探讨了大数据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