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平  廖日红 《江西科学》2021,39(5):909-914
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自然保护地是不同生态系统空间的综合保护利用,因此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的空间结构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以县级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优化研究为案例,探讨了基于"三生空间"理念的自然保护地整理优化技术方法.研究认为:通过科学统筹"三生空间"可以提高生产空间的利用度、增强生活空间的舒适度、促进生态空间的多样性,对更好地推进相关地区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及其与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为流域型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结合ArcGIS技术,从数量和密度的角度定量揭示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禀赋格局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关系。【结果】长江中游流域水资源高、较高、中、较低和无禀赋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61%、29.13%、40.01%、18.58%和9.67%,其中高禀赋区位于鄱阳环湖,无禀赋区位于唐白河流域;除地质公园外,其他自然保护地均与水资源禀赋存在较高空间关系,且在不同类型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社会经济价值方面表现的相关性具有明显差异;具有水资源高禀赋的鄱阳南湖和较高禀赋的梁子湖群四级流域自然保护地分布极少,应加强对该地区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控力度。【结论】结合ArcGIS技术,以自然保护为目标的水资源禀赋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定量揭示水资源禀赋格局与快速识别其保护空缺现状,有利于我国水资源保护与流域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长江中游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特征及其优化整合对策,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中游流域6类66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核密度指数方法,定量分析其交叉重叠特征和优化整合对策。【结果】长江中游流域共21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主要集聚分布于鄱阳环湖、大别山南部武陵山脉和伏牛山等区域;在省级行政区划交界、流域区划交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内,优化整合应优先考虑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公园4类为主体分别进行类型整合、范围调整、吸收合并和同类合并。【结论】运用ArcGIS定量可视化叠加分析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并判断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现状、特征及问题,有利于科学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及其空间格局规划。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异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针对贵州省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4类自然保护地,综合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与其余3种自然保护地在数量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但4种自然保护地在面积的空间分异特征上均表现出离散化分布的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同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在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上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而面积上主要影响因素则呈现出趋同性.任意2个影响因素交互后其解释力均增强,交互的特征呈多维度复合影响的态势.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功能定位的差别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呈现出趋异性和趋同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对于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并分析了自然圣境的民族生态学意义,提出自然圣境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虽然在不同民族之中,自然圣境有特殊的名称,但是总体而言,自然圣境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信仰基础上的民间自然保护地体系.本文建立了自然圣境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和生态服务功能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本文提出自然圣境保护示范工作应是社区主导型保护地,依据三个原则从调查中选点开展保护示范:1)有相关传统文化基础;2)有较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当地政府支持建立保护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6.
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客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由森工企业转化为自然保护区的地方。其原因在于现有法律法规中的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中片面强调自然保护的一面,而漠视了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和自然保护区土地的财产属性。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导致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不清的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土地权属管理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土地权属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自然保护地内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及其差异性,并针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然保护地的碳汇总量为2.99×106 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碳汇最高(1.20×106 t/a),随后依次为农田生态系统(9.09×105 t/a)、近海生态系统(5.22×105 t/a)、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27×105 t/a)、内陆湿地生态系统(1.28×105 t/a)、草地生态系统(0.04×104 t/a),其碳汇总价值为1.23×109元,单位面积碳汇价值为7.61×103元/hm2。鉴于自然保护地的碳汇价值,本研究从基于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角度对碳汇价值实现路径进行了讨论分析,提出了碳交易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8.
解说系统是国外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管理手段。国内外解说系统的设计理念、内容和过程的比较,对于提高我国解说系统的有效性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中的观察法与访谈法,以我国著名风景名胜区鼎湖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德国北海浅滩国家公园为案例,比较研究三个案例解说系统设计的现状、设计过程和特点,并探讨了其差异原因。研究表明解说系统虽然被引入到中国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但受文化影响,解说系统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由于缺少对这种变化必要性的认识和研究,解说系统的有效性较低。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研究与实践自然保护地解说系统的重要纬度。  相似文献   

9.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0.
葡萄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的主要果树之一.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已经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然而由于气候等条件限制,北方地区葡萄品种还存在成熟期集中,品种单一等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沈阳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坚持生产与实际相结合,依靠自身强大的葡萄科研专业技术队伍和设施齐备的种质资源圃(基因库),开展一系列葡萄新品种保护地栽培试验,现已达到预期目的.保护地栽培葡萄对于延长葡萄的市场供应时期,调节葡萄市场淡季,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不同时期的需求,丰富人民物质生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保护地葡萄的经济效益比露地高出2-3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当前保护地葡萄已形成葡萄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促进该产业健康发展,现将适合保护地栽培的部分葡萄品种特性及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役权在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中取得成绩表明私法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也可以发挥出巨大潜力。以国家公园内集体土地流转现状为切入点,对现存的征收、租赁、保护地役权方式进行了优劣分析,指出保护地役权是国家公园实现现代化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保护地役权的引入路径,明确在《国家公园法》中具化保护地役权是最优解,最后对保护地役权在《国家公园法》中的具体内容和相关的配套机制做出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栽培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适宜品种和注意问题三个方面,简述了我区保护地蔬菜栽培的品种选择,为我区设施蔬菜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风景名胜区科学保护与利用带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京津冀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等应用需求开展的动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将有效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的运营.由此,开展此项工作也成为解决京津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的管理工作突破口,将动态环境监测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势必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环境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从发布时间、发布部门、政策类别等角度探讨了政策的总体情况,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政策文本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词云、网络图绘制以及网络特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中央各部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发布上合作较为密切,京津冀三地各部门之间在相关政策发布上合作较少.这些政策发布主题明确,能够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主题,而且政策涉及类别较多.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前到提出后,政策涉及词数明显增加,协同产业、协同领域、协同机构、协同保障措施得到明显的扩展,政策更为全面,但并未形成完善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重点阐述了保护地生产中土壤障害的表现以及土壤障害的防治方法,为保护地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围绕全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处理海量自然资源数据,全面分析广西设立国家公园的基础条件及其必要性,评估国家公园成为广西自然保护地体系主体的可能性,提出候选国家公园方案,为未来广西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和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水源保护地作为特殊的区域,对城市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在讨论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水源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与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并对金庭镇2003~2007年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2003~2007年金庭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呈下降趋势.这充分说明金庭镇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减弱,应该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水源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析果树保护地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果树保护地栽培迅速发展,不论栽培面积,还是栽培树种、品种都在不断增加。成功的保护地栽培能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反之,则造成较大的损失。本对果树保护地栽培的现状、作用、特点、适宜的树种、品种、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等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栽培我是迅速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质蔬菜供应不断增加,给菜农带来很大经济效益。但是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对日光温室利用率低,这阻碍了日光温室保护地栽培发展和上产效益。面对上面的这些问题,菜农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要时刻适应市场要求,在种植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生产技术、科学有效地生产管理模式,大力发展温室保护地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生态敏感性评价是自然保护地平衡保护与利用,进而形成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国家公园建设以及规避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部分,现有国家公园都是在整合原有多个不同保护地类型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然而不同保护地类型由于生态关注点不同,生态敏感性指标权重也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需要在参考原有保护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序关系分析法(G1),依据高程、坡度、土壤、植被覆盖度、地质灾害易发性、地形起伏度、表面水体缓冲区、道路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9个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呈西高东低的"高敏感区(17.43%)—较高敏感区(35.22%)—中敏感区(27.55%)—较低敏感区(15.63%)—低敏感区(4.17%)"结构.将生态敏感性区域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现有4个功能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调整优化:1)深入推进闽赣2省联防联动,共建武夷山国家公园;2)严格高、中高生态敏感区监督监管制度,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精准定位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管控,促进生态调节功能;4)健全中低敏感区保护机制,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更新;5)控制低生态敏感区生活污染,正确引导社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