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主干道交通量的增长使干线协调控制受到越来越多城市的青睐,而传统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主要基于速度均值进行绿波方案设计。考虑到车辆在实际的行驶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速度存在一定的波动,以95%置信区间下的绿波设计速度作为速度波动区间,在Asymmetrical Multi-BAND(AM-BAND)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波动区间约束,建立了考虑速度波动区间的干线协调控制模型,以获得最大绿波设计速度及最小绿波设计速度。算例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停车次数等评价指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带宽利用率提高,绿波协调控制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3.
双向变速绿波模型改变了以往绿波控制固定带速的限制,在绿波设计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本文通过合理地选定电车的运行速度、停靠站点以及发车时刻,将双向变速绿波控制较好地应用在城市有轨电车与社会车辆共线运行的线路上。仿真表明,同传统双向绿波模型相比,在保证有轨电车运行效率以及支路绿灯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主路社会车辆的平均行程时间下降5.3%,平均停车次数下降14.8%,主路流量提高12.5%,进一步显示出双向变速绿波控制对复杂工况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詹斌  田园园  朱家明 《工程与建设》2021,35(2):246-251,256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主干道通行能力,提出了干线绿波交通协调控制策略.其原理是:通过调整相位差和干线各交叉口相位相序之间的顺序,使连续车流不停车通过主干道,以达到各交叉口信号协调联动控制.提出的干线绿波交通模型可以通过输入交叉口各流向交通量、交叉口渠化方式、各交叉口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并结合实际的交通情况输出干线...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车辆数量的直线上升,也使我国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越来越显著,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干线局部拥堵的现象,因此,设计了一种城市交通干线局部拥堵红绿波带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对城市交通干线局部拥堵红绿波带协调控制方法的整体方案进行设计,然后选取协调控制范围,对下游绿波带与上游红波带进行设计实现了该方法,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保障公交准点率和提升通行效率为控制目标,给出了一种公交干线双向红绿波协调设计方法。通过定义准点控制交叉口和绿波通行交叉口,根据公交车站的位置分布情况,确定上游信号交叉口的红波或绿波控制模式;通过等价变换协调设计速度,建立公交红绿波轨迹特征方程,推导交叉口理想间距计算通式,计算交叉口中心偏移率,实现了干道公交信号协调控制方案优化,为兼顾公交准点与绿波通行的干线信号协调设计提供了一种数解算法,也为公交到站时刻表的制定提供了优化依据。案例实验表明,设计方案可以保证97.6%的公交车辆在预定信号周期内到达公交车站,公交车辆实际到站时间与计划到站时间的平均偏差为5.5 s;公交车辆在绿波通行交叉口的平均停车次数为0.06次,平均延误时间为2.97 s。  相似文献   

7.
研究快速公交车辆发车间隔与路口信号优先的协调优化问题. 针对快速公交全线路口信号选用定周期的优先感应控制方案,提出协调优化问题的衡量指标. 选用遗传算法提出发车间隔与信号控制参数综合优化的求解算法. 以北京的BRT1线为例,应用VISSIM仿真软件与VC++程序进行了算法实现. 实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车速、发车间隔、信号控制方案的组合下,经过优化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速度和准点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交优先.  相似文献   

8.
城市长距离交通干道中,小汽车和公交车的运行轨迹存在显著差异,合理的信号协调控制策略应统筹考虑两类车型的需求.针对包含大流量公交车的长距离干线绿波协调路口传统分组片面化的问题,分析了带有公交站台的长距离干道上小汽车和公交车时空轨迹特征,提出了差异化路口分组的信号协调方法.该方法将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协调路径分割点分别设置在路...  相似文献   

9.
就如何根据各交叉口几何特性、交通流特征等影响因素,合理进行交叉口信号灯配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干线交叉口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理论.在对某街道3个交叉口交通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这3个交叉口进行了合理的信号配时.求解出了由这3个交叉口构成的信号控制系统的绿波宽带.并用SimTraffic交通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仿真,绿波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乘客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 以各种客运方式(地铁、轻轨和常规公交)的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 以各方式的车辆配置及各方式间的运能匹配为约束条件, 建立了综合客运枢纽各方式协调调度模型, 利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模型进行求解, 并以北京市西直门综合客运枢纽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实施协调调度后乘客费用显著减少, 已建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枢纽内各方式间的协调调度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乘客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 以各种客运方式(地铁、轻轨和常规公交)的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 以各方式的车辆配置及各方式间的运能匹配为约束条件, 建立了综合客运枢纽各方式协调调度模型, 利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模型进行求解, 并以北京市西直门综合客运枢纽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实施协调调度后乘客费用显著减少, 已建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枢纽内各方式间的协调调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公交发车间隔优化时对公交运行过程描述不够全面、未充分考虑乘客时间成本的问题,提出了考虑乘客时间成本的城市公交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首先,在详细分析能够体现公交车辆运行特征的不同时段与站间的运行速度、站点停站时间、上车人数、下车人数、滞留人数以及新增候车人数等变量或参数基础上,建立车辆运行约束和乘客人数约束,将包含等候时间和在车时间的乘客平均出行时间作为出行成本、车辆平均满载率作为公交企业载客成本,以乘客出行成本与公交企业载客成本之和最小为目标建立发车间隔优化模型.然后,使用软件Pycharm中scikit-opt代码库调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最后,以北京市848路公交上行线路早高峰8:00—9:00时段为例,求解其理论最优发车间隔,结合运营实际确定实际最优发车间隔及总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时间成本后的发车间隔较实际发车间隔,乘客平均出行成本降低9.09%,公交企业载客成本上涨0.57%,乘客与企业总成本下降约3.01%,提出的模型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公交线路发车时刻优化问题,以相交且发生换乘的两条公交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乘客滞站的前提下,以候车总时间、换乘等待时间和非换乘乘客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构建公交时刻表优化模型.并选择了呼和浩特市4路公交\"金隅环球中心—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段、78路\"呼市公交公司—赛罕区教育局\"段两条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应用所提出的公交时刻表优化方案,乘客换乘等待时间和乘客总候车时间分别节省了 18.1%和10.7%.可见,所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以有效提高相交线路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干线协调控制效果会受到交通流到达随机性和行驶速度变化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相序影响下的绿信比与相位差设计方法,以及考虑排队消散时的速度和相位差的关系,建立了考虑左弯待转区影响的信号协调与速度引导协同优化模型,获得了特定相序下绿波带宽达到最大且干线延误最小时的绿信比、相位差和速度方案。针对信号过渡过程设计了一种信号过渡方法,实现了信号过渡方案的平稳运行。基于Visual Studio和VISSIM软件搭建交通仿真实验环境,并以武汉市解放大道两个均设置左弯待转区的连续交叉口为实例进行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考虑速度引导的左弯待转区干线协调控制方法,所提模型的平均停车次数和车辆平均延误时间分别减少了12.31%和8.98%,表明该模型能够进一步提高左弯待转区干线系统的协调控制效果和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严建清 《科技信息》2012,(31):275-275,198
公交运营调度是整个公交企业管理业务的核心,优化公交线路的发车频率,提高我国城市公交的运营调度水平,是改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吸引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分别从公交乘客利益和公交企业利益角度分析了公交线路调度问题,建立了以企业满意率最高、乘客满意率最高为目标的公交车辆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兼顾了乘客和企业的双方利益。  相似文献   

16.
针对移位左转交叉口的交通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移位左转交叉口渠化模型.综合分析路段交叉口预信号与主交叉口信号之间的复杂关系,基于绿波控制理论,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函数,构建了基于绿波控制的移位左转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模型,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基于VISSIM仿真,分别从交叉口饱和度、左转交通量、直行交通量3个方面对该方案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武汉市中山路与民主路交叉口的数据验证该方案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交叉口饱和度大于0.8时,该方案的改善效果显著;优化后的移位左转交叉口总车均延误和左转车均延误较优化前下降了7.6%和48.2%,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当左转交通量占交叉口总交通量比重较大时,采用优化后的信号控制方案,交叉口总车均延误的降低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干线协调交叉口多相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干线协调交叉口多个相位有公交车到达的情况,为降低公交车延误,建立了以不破坏协调绿波带为前提的多相位公交优先控制策略.在该策略中,提出了“就近原则”以解决多个相位的公交优先申请冲突,对公交优先级别进行排序,并建立了多相位公交优先控制流程; 考虑最高优先级别公交车的不同相位属性,采用绿灯延长和绿灯提前起亮两种优先方式,分别建立了协调相位公交优先算法以及非协调相位公交优先算法.最后以某市两个干线相邻交叉口为例,在VISSIM 中编程验证了所建算法的有效性,并与无公交优先、单相位公交优先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多相位公交优先更有利于降低路网所有公交车延误,并限制社会车流延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城市干线上实施公交绿波通行控制,对交叉口公交专用相位的设置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公交绿波通行控制中引入公交专用相位的优点:能够对干线方向直行、转弯公交车实行统一控制.根据交叉口公交线路的分布模式讨论了公交专用相位数量及位置的设置方法,以保证干线上直行、转弯公交车具有优先通行权.使用寻找理想交叉口间距的方法讨论了公交专用相位相序的确定过程,以增大干线协调方向的绿波带宽.最后选取淮北市主要干道淮海路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在引入公交专用相位后,公交绿波控制系统能够充分考虑公交车的行驶特点,并同时为干线上直行、转弯公交车提供绿波带宽,达到了提高公交运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公交网络时刻表设计就是通过优化各线路车次的发车时间,使不同线路的车辆协同到达换乘站点,以方便乘客换乘.研究了不均匀发车间隔情况下公交网络时刻表设计问题.使用数学不等式描述了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构建了以最小化乘客总换乘等待时间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计算复杂性和可行解的空间结构特征.基于模型特征分析,设计了能缩减求解空间的预处理方法.采用CPLEX优化软件对预处理后的模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不同算例,验证了求解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使公交到站时间符合计划时刻表,该文统筹考虑实时路网状态及客流需求,建立电动公交调度双阶段协同优化模型。路网轻微拥堵时,构建以提高公交服务水平与降低运营成本为目标,以电动公交续航里程与充电时间为约束的优化模型,运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得出优化后发车间隔;路网严重拥堵时,构建全程车与区间车组合调度模型,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得出组合调度发车时刻表。基于北京市361路运营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满足客流需求且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前提下,该文模型能够显著提升乘客满意度,公交准点率提高82.38%,乘客平均候车时间减少182.2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