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南岸接壤处,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明显的涨退水干湿交替造就了流域湿地的丰富资源,其生态及经济价值使得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动态监测鄱阳湖的水淹范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初探哨兵雷达1号卫星2016—2019年遥感数据采用阈值分割法提取鄱阳湖水域面积,并通过构建湖区全年最大淹没时间指数,结合江西五大水系和鄱阳湖区主要水文站水位数据,分析鄱阳湖水域在全年内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建立鄱阳湖水域面积和水位的关系.结果表明:1)鄱阳湖水域面积受季节影响很大,近4 a夏季平均水域面积最大为3505 km2,春秋季节次之分别为2602 km2、2227 km2,冬季最小为1902 km2;2)通过构建全年最淹没时间指数发现,占湖区19.9%的面积为年内长久水域;而剩余的81.1%的年内变化水域,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存在干旱或者洪涝的风险;3)鄱阳湖水域面积与星子及湖口水文站水位数据灰色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467、0.7359,线性拟合系数均大于0.8,水域面积与水位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海面动量,热量及水汽通量的浪沫效应:Ⅰ.方程组及初值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海面浪 沫影响动量、热量及水汽等垂直通量的物理过程。提出描述飞沫特征的运动方程、热量方程和蒸发方程,以及确定飞沫初值的计算方法。并给出求飞沫在出入海面过程中所产生的动量、热量及水汽等通量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提供的碳通量数据、定点连续观测的交通流量数据及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了2012年和2018年碳通量和交通流量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交通流量对碳通量变化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2018年日平均交通流量明显高于2012年的,由日均5 300辆增加到日均11 600辆;2) 2012年与2018年的二氧化碳(CO2)通量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型曲线,交通流量的高峰时段与CO2通量值的峰值相对应,分别为3.86μmol·m-2·s-1和4.96μmol·m-2·s-1;3)基于碳通量与交通流量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2012年CO2通量变化与交通流量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交通流量对该区域碳通量贡献了18%,但2018年CO2通量与交通流量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采用POM模式,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并考虑M2分潮作用,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2009年青海海西地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地表潜热通量资料,对2009年8月28日青海海西6.4级地震及其余震前的潜热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① 主震前6d,震中附近开始出现潜热异常,然后异常幅度增强、面积扩大,并向震中迁移;② 余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潜热异常,但其时空演化过程不同于主震前的潜热异常;③ 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具有良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其中都兰余震前的潜热异常位置与震中位置重合。本案例分析表明,震前地表潜热异常应是地震孕育尤其是临震过程的一种典型的岩石圈-盖层-大气耦合(LCA)效应,进一步的研究有望揭示特定地震区震前及余震序列的潜热通量异常规律,有益于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与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6.
统计分析风场时空变化的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以提高风场预报的准确性。利用WRF模式对大气状态进行模拟,优化配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采用多层嵌套、双向反馈。以2 h为时间间隔的风场状态变化作为统计的风差样本,重点关注超过规定阈值大小的显著风差样本的分布,将风差样本标注在地图上,制作显著风差样本图。统计了显著风差样本数量在一天中的累积分布、风差样本的大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以及风场状态在各个高度层之间的差别。选择银川河东机场区域作为WRF模拟区域,对该区域一年的风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复杂地形条件下,不同区域风场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但由同一因素引起的显著风差样本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风场时空变化的剧烈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7.
基于LandsatTM/ETM+卫星影像,分1994年、2001年和2006年三个时相,探讨闽南海岸带1994年~2006年的水域变化规律.水域变化信息主要通过变化检测和信息提取等一系列遥感技术获得.结果表明,闽南海岸带在1 994年~2006年间,水域总面积增加了0.58%.其中1994年~2001年减少了1.57%,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南部,研究区城市用地扩展和养殖业的发展是造成该期间海域减少的直接原因;2001年~2006年海域面积增加了2.19%,其原因是养殖业过分开发滩涂湿地,以及毁坏沿岸红树林,造成部分滩涂面积减小并且被侵蚀,水域面积增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亚湾及其周边海区冬、夏两季大潮、小潮期间多站位的海流观测,分析了调查海区潮流、余流的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亚湾及周边海区较小的潮差导致冬、夏两季整体实测海流较弱,夏季潮差和潮流略大于冬季.大潮期间部分站位表现出明显的潮流涨落特征,但小潮期间在余流和其他因素的掩盖下涨潮流和落潮流不明显.该海区潮流振幅最大的分潮为M2分潮,而K1、O1、S2分潮振幅较小,所有站位的潮流性质整体表现为不正规半日潮流,潮流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往复流.冬季大亚湾湾内的余流虽然较弱,但是余流流向体现出的反气旋结构明显且稳定.大亚湾湾口和惠东以东沿岸海区的余流受季节和天气过程影响明显,夏季期间台风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天气过程可以使余流整体转向.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7-2016年中国603个测站降水资料和ERA5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夜雨量和频次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夜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夜雨现象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北部、黄淮流域、华中地区、京津冀、华南西北部和东北南部,其中,四川、西藏、贵州、新疆和青海夜雨现象最为显著.根据夜雨率的月变化特征,将夜雨现象显著站点分为N型、V型、M型、W型和Λ型,N型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V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麓,M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影响N型、V型、M型站点所在区域降水的动力和水汽条件的夜昼差异月变化与对应站点的夜雨率月变化基本一致,N型区域的夜昼差异于春季达到最大,夏季最小,V型区域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M型区域在春季最大.在1967-2016年,夜雨现象显著的地区中,青海诺木洪夜雨现象愈加明显,西藏林芝等地夜雨现象逐渐减弱,这些地区夜雨量比率每十年约变化1%~3%,夜雨频次比率约变化0.4%~1.5%. 相似文献
10.
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昼夜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评估该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揭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对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同时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微气象观测系统进行长期且连续的通量以及气象环境观测。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期间的原始观测数据,对异常数据进行剔除和插补处理,同时,利用EddyPro软件中的Express Mode模块对通量数据进行二次坐标旋转、频率损失订正以及WPL密度效应修正,最终转化为30 min数据。分析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潜热(latent heat, LE)通量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昼夜变化特征及其与外部气象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均有显著的昼夜和季节变化,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白天为较强的碳汇,夜晚为较弱的碳源,整年表现为固碳作用,年通量为-506.9 g/(m2·a)。其日变化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U”形曲线,生长季的碳吸收明显大于非生长季;在生长季白天,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呈显著的对数关系;而在非生长季,NEE与夜间土壤温度(soil temperature,Ts)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LE的昼夜和季节变化显著,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单峰型”曲线,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LE与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H4通量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均无显著的昼夜变化,在生长季为较弱的CH4吸收,非生长季为中性至微弱的CH4排放,全年可能表现为较微弱的CH4汇。【结论】洪泽湖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整体具有较高的固碳能力,CO2和LE通量具有显著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而CH4通量季节和昼夜变化并不显著,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显著,可以为今后提升杨树人工林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因此,营造杨树人工林将是短期内吸收大气中的CO2和CH4并缓解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各区域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距离粉尘源区的远近、不同的物源区以及不同的气候控制系统等动力机制因素出发,认为中国北方粉尘通量在空间上与北太平洋V21-146孔深海沉积物、日本Biwa湖湖相记录、全球冰量δ18O曲线所反映的古气候记录在万年时间尺度上一致,自西向东通量减少,显示出与源区的距离成反比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冰期时的粉尘通量明显高于间冰期的通量,冰期通量的变化具有高频波动的特征;现代尘暴粉尘的通量与黄土堆积期的通量相似,表明在末次冰期时大量的粉尘搬运大多是在尘暴状况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评估城市绿地吸收CO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果,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北京海淀公园绿地使用涡度相关系统连续观测CO2通量、总辐射、大气温度,并使用冠层分析仪测量叶面积指数,研究CO2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绿地CO2通量受植被生物活动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晴天天气状况下CO2通量日均值FCO2在4—10月为负值,绿地是CO2汇,在6—9月是CO2强吸收汇,FCO2约-0.100—-0.120mg/m2.s,而在11—3月FCO2为正值,绿地为CO2源,12—2月是CO2强排放源,FCO2约0.100mg/m2.s.绿地CO2通量受总辐射、LAI、大气温度的显著影响,净辐射的影响明显大于大气温度,净辐射越大、LAI越大、大气温度越高,绿地光合作用吸收CO2的能力越强.观测期间一年海淀公园绿地CO2的净吸收量约为615gCO2/m2. 相似文献
13.
用同位素稀释-高分辨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方法对西江(珠江的主干)进行了1a的水相和颗粒相中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呋喃(PCDD/Fs)测定。结果表明,水相中PCDD/Fs的含量范围在1.567-8.008pg/L之间.颗粒物中PCDD/Fs的含量变化在569.4~279.6pg/g之间,经过分析得出其浓度随着西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即在丰水期此污染物的浓度比在枯水期高。地表径流和干湿沉降对此有很大的贡献。西江中PCDD/Fs年通量为8.55kg,毒性当量通量(I—TEQ)为0.026kg。通过对同系物和同族物分布图对比显示西江PCDD/Fs来源比较复杂,可能是混合来源。其中大气干湿沉降、地表径流和沿岸与漂白有关的工业对此有很大的贡献.是PCDD/Fs进入西江的3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水域磺胺类药物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认环渤海水域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对渤海各主要河流入海处的磺胺类抗生素含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4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经检测得出磺胺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磺胺醋酰(SAAM)为2.1~4.4 ng/L,磺胺嘧啶(SDZ)为5.7~12.9 ng/L,磺胺甲基异唑(SMZ)为3.6~13.0 ng/L,磺胺噻唑(STZ)为9.2~32.2 ng/L,磺胺甲噻唑(SMTZ)为5.3~6.2 ng/L,磺胺氯哒嗪(SCP)为2.2 ng/L,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为2.7~2.9 ng/L.检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是环渤海水域磺胺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微生态系统已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0年和2001年的激流资料和2008年新测的激流水沙资料,对辐射沙洲西洋水道激流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激流具有流速特别大、流向变化小及各层水体含沙量与流速响应良好的特征;(2)一方面,西洋水道喇叭口状的特殊地形易产生涌潮现象,但激流时刻未出现异常潮位变化;另一方面,激流各层流速和含沙量均同时突增,其中底层流速最大为3.71 m/s,最大含沙量为14.94 kg/m3,而风应力不可能使近10 m深的底层海流产生如此大的流速并获得掀起大量底层泥沙的巨大能量,且相邻测站未同时测得激流,故假潮和风应力均不是激流的必要成因,今后应从潮流的辐合和特殊的地形条件两方面进一步探讨激流现象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1978年—2013年官厅水库水域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TM卫星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相关技术,研究了官厅水库1978年—2013年水域面积变化的时序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库水域面积变化与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1987年,官厅水库水域面积处于上升期;1987年—2000年,水库面积保持在90 km2左右,变化不大;2000年—2004年,水域面积突然出现大面积萎缩,降至不足40 km2;2004年—2013年,虽经过水资源治理,但水库面积没有得到恢复,水域面积维持在45 km2,且狭窄处水域不断被分割,水库破碎度增大.通过对选取区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水域面积与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特别是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耕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水域面积的变化情况与上游张家口地区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的发展阶段以及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官厅水库水资源治理需要系统设计,发展生态型产业是水资源治理的关键.建议官厅水库水资源治理要加强京张区域合作,借力北京加快张家口产业转型升级;要统一流域水资源管理,完善水权制度,落实流域水资源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新的求解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方法——矢通量分裂法,将控制方程(质量方程、动量方程)中的矢通量按照矢量雅可比矩阵分裂为两个亚矢通量,采用迎风格式建立有限差分方程.该方法是稳定的并且可以自动准确地捕捉到两相瞬变流中的激波 相似文献
18.
林建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82-790
为掌握闽江下游水域游泳动物的多样性、时空分布及花鰶(Clupanodon thrissa)资源现状,基于2018年4—11月对闽江下游水域11个站位的流刺网渔业资源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51种,包括鱼类41种和甲壳类10种,其中花鰶是绝对优势种,主要分布在闽江北港至浦下河段水域,繁殖季节为5—7月.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近30年来湖泊的水域面积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期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数据(Landsat TM/ETM),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获取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水域面积时空变化,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的总水域面积,在1971-1988年减少了2 544.51km2 ,1988-2000年减少了1 151.97km2.湖泊水域面积的减少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围湖利用是湖泊水域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朱任飞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7):145-147
介绍了澳门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旅游经济对于整个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运用SWOT研究方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方面分析了澳门旅游业自身特性,并提出了澳门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