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工育苗条件下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人工育苗条件下 ,测定了点带石斑鱼育苗池中饵料生物的种类和密度 ,同时解剖观察仔鱼的消化管 ,测定其食物组成 ,并根据食料基础和食物组成的测定数据 ,分析点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期对不同饵料的选择性 .结果表明 ,点带石斑鱼仔鱼于 3d龄开始摄食 ,摄食的第 1d只能选择小球藻和一些贝卵为食 ,对贝卵的选择性指数为 0 .374 0 ,小球藻的选择性指数为 0 .0 144 ;摄食的第 2d ,开始摄食轮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 ;开口的第 5d开始摄食桡足类幼体 .点带石斑鱼仔鱼白天摄食 ,夜间不摄食 ,对食物的消化速度很快 ,仅 1个多小时胃内的食物就可以完全排空 .  相似文献   

2.
饵料对日本乌贼幼体生长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本乌贼初孵幼体(胴长3.28±0.5mm)投喂不同组合的开口的饵料(丰年虫、桡足类和蒙古裸腹潘);对不同规格(胴长9.7±0.3mm和30.1±0.5mm)日本乌贼幼体投喂不同饵料(糠虾、冰鲜小鲳鱼、配合饲料)进行饲养试验,以成活率、增重率、胴长等为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日本乌贼初孵幼体成活率最高的开口饵料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60.5%),依次为裸腹涵组、裸腹溢+丰年虫组、桡足类+丰年虫组、成活率分别为33.0%、26.5%、23.5%、而丰年虫组的成活率最低,14d内全部死亡。蒙古裸腹涵十桡足类组的增重率最高(233.0%),依次为裸腹溢十丰年虫组(213.5%)、裸腹涵组(200.0%)、桡足类+丰年虫组(191.5%);而增长率最高的是蒙古裸腹潘+桡足类组(77.1%)依次为裸腹潘组(63.4%)、裸腹涵+丰年虫组(60.3%)、桡足类+丰年虫组(46.6%)。不同饵料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均不同,糠虾组的乌贼幼体成活率最高,其次为小鲳鱼肉组,最低的为配合饲料组。各饵料组中,大规格乌贼幼体的成活率均高于小规格幼体而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却均低于小规格幼体。增重率和平均旬生长最大的是小鲳鱼肉组,最低的是配合饲料组。由试验结果可知,蒙古裸腹泾和桡足类混合饵料是比较理想的日本乌贼初孵幼体开口饵料;胴长约为1cm的日本乌贼,较为适宜的饵料是糠虾;当乌贼幼体胴长超过3cm时,可逐渐添加冰鲜鱼肉进行过渡,以便同时兼顾存活率和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3.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秋冬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时,真鲷仔鱼约经60~65小时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牡蛎幼虫和小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摄食桡足类和卤虫无节幼体的比例迅速增加,全长20毫米以上的个体可摄食鱼糜。对312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8.1%。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下午16∶00摄食强度最高,上午8∶00其次,仔、稚鱼阶段夜间完全不摄食,表现出明显的昏晨摄食习性。对200尾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摄食量和日龄的回归方程进行了计算,其摄食量和体重的回归方程为y=-0.3686+0.1336x,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TL=1.4935e ̄(0.023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可用w=5.0998×10 ̄(-2)e ̄(0.2054D)表示,全长和体重的关系式则为w=2.2292×10 ̄(-3)L ̄(3.6446)。  相似文献   

5.
根据东海区(26°-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样本,对东、黄海凤鲚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团单个饵料的重量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体长组的凤鲚进行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不同阶段的食物组成随着发育的变化有所不同,根据%IRI分析,桡足类为各个发育阶段的最重要的食物,糠虾类、磷虾类为次重要的类群,随着体长的增加小型鱼类在食物组成的%IRI比重越来越高。(2)凤鲚有两个摄食强度的高峰:幼体组70~100 mm和成体组191~250 mm,平均胃饱满系数均超过10‰。空胃率和体长呈现出负相关关系,随着体长的增加,空胃率不断下降。(3)食物团中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随着凤鲚体长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体长70~16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都小于10 mg,体长161~250 mm阶段,单个饵料的平均重量均大于30 mg。(4)聚类分析表明可将的凤鲚6个体长组可以分为3组:70~100 mm、101~130 mm、131~250 mm。体长70~100 mm的凤鲚主要以桡足类和幼体类为食,体长101~13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131~250 mm的凤鲚主要摄食桡足类、糠虾类和鱼类。(5)凤鲚不同发育阶段食物生态位宽度也存在差异,体长101~13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37,体长70~100 mm饵料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96,体长131~250 mm之间各体长组饵料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正> 淡水水域中营自由生活的桡足类(Copepoda)是小型甲壳动物,体长一般为1—2毫米左右,它们和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都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桡足类和枝角类又是淡水浮游动物当中的大型种类。在水产养殖业中桡足类也和其它浮游动物类群一样是一般幼鱼和一些经济鱼类直接和间接摄食的对象,是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7.
陈国华  张本 《江西科学》1989,7(1):56-61
鄱阳湖产太湖短吻银鱼以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它们天亮开始摄食,夜间停止,白天连续摄食,其援食速度和消化速度都很快.晴天摄食多,雨天摄食少.周年内,在6、10—11、3月份三次出现摄食高峰.正在产卵的雌鱼停止摄食,产卵后,摄食量又大增.  相似文献   

8.
似鱼-乔和间鱼-箴为太湖敞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似鱼-乔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00~120mm,5~6月份为产卵旺期;间鱼-箴性成熟个体长度为90~140mm,4~5月份是产卵旺期.它们生长较为迅速,孵化的仔幼鱼经约三个月的生长就达到其成体长度.似鱼-乔和间鱼-箴食性比较单一,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另外,鞘翅目的昆虫也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很明显的食性转化,有较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似鱼-乔喜食依次为枝角类→昆虫→桡足类;间鱼-箴喜食依次为昆虫→枝角类→桡足类.此外这两种鱼类也摄食大量的微囊藻.作为生物净化物种,对净化水质有一定作用,并有利于本身种群的扩大与延续.  相似文献   

9.
厦门港西海域冬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4年2月在厦门港宝珠屿利用稀释法和饵料浓度差减法培养实验,同步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和对一种优势桡足类瘦尾胸刺水蚤(C en tropages tenuirem isThompson et Scott)的饵料贡献.结果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为38%,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63%;瘦尾胸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和对浮游植物的清滤率分别为3.08 mL.ind-1.h-1和0.31mL.ind-1.h-1,摄食率分别为0.44μg.ind-1.d-1和0.24μg.ind-1.d-1.纤毛虫对此种桡足类的饵料贡献比为65%~95%.由此可见,微型浮游动物在冬季厦门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浮游植物的生产和归宿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浮游植物和桡足类之间起着重要的营养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饵料条件下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6种饵料设计成8组,分别投喂花尾胡椒鲷15日龄仔鱼,24d后测定其全长和成活率.结果表明:投喂桡足类,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最快,全长增长达3.85倍,体重增长达83.5倍;投喂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鱼糜,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成活率最高,平均成活率达89%~93%.投喂枝角类,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生长也较快,全长增长达3倍,体重增长达37.2倍;投喂桡足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轮虫 鱼糜,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成活率也较高,均在60%以上.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和轮虫,花尾胡椒鲷仔稚鱼的生长最慢,全长增长分别为1.3倍和2.2倍,体重增长分别为2.2倍和14.6倍;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未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平均成活率最低,分别为1%和2%.投喂桡足类、轮虫 枝角类和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 鱼糜的试验组,分别有80%、73%和40%的个体发育至幼鱼阶段,其余各组全部个体仍停留在稚鱼阶段.可以认为,桡足类、枝角类、经营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以及鱼糜是花尾胡椒鲷仔稚鱼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1.
用人工饲料:CAR、ARA、ARA、ARA2、DHA、CD和活饵;蓝藻粉(Spirulina)、中肋骨条藻(Skeletomemacostatum)、扁藻(Tetraselmischuii)和卤虫(Artemia)分别在取自实验室供水系统和自然海区的海水中喂养印度对虾(Penaeusiducus)幼体。结果表明,投喂鲜活铒的印度对虾幼体,在取自实室供水系统的海水中,平均成活率是55%,在取自自然海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盐度的突变和渐变实验研究了大黄鱼幼鱼对低盐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在盐度突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直接从海水(盐度27.2)移入盐度为3~24的水中,72 h内不会导致明显死亡;从海水移入盐度为2的水中,72 h的存活率可达72%;从海水移入盐度为1的水中,3 h后开始出现死亡,24 h内大部分死亡;从海水移入淡水中,6 h内全部死亡.在盐度渐变实验中,将大黄鱼幼鱼从海水直接移入盐度为6的水中后,再以不同的幅度降低盐度,在盐度高于3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相比无明显差异;在盐度低于2时,大黄鱼幼鱼的死亡率低于相应盐度的突变实验的结果.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具有较高的低盐度耐受力  相似文献   

13.
用抗盐品种独角虎和盐敏感品种糖高粱为材料,研究了NaCl胁迫下成熟叶和生长吸及其叶鞘有机渗透调节含变化。  相似文献   

14.
运用年轮解析技术对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常见树种米槠、木荷以及石栎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米槠的径向生长和高生长速度均快于石栎和木荷;相比于米槠和石栎,木荷个体间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不同径级之间的差异也较大;这表明木荷具有较强的生长可塑性和耐荫性,而米槠和石栎的生长较为稳定.(2) 依据个体由幼苗生长至林冠过程中(林冠进层)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的多少划分了6种林冠进层类型,对比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物种间的平均生长速度表明,个体所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越多,其平均生长速度越慢;木荷相比于米槠经历的释压和抑制事件较多,这扩大了两者林冠进层速度的差异.(3) 米槠和木荷表现出不同的生长格局——“米槠以不变应万变,木荷则随机应变”.因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作为对光环境变化不同适应对策的综合体现,生长格局的分异是物种共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目前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浅海底播增殖中存在的问题,拟通过对底播苗种来源以及增殖海区环境的研究,改善并提高刺参底播增殖效果。【方法】采用封闭网笼装置在增殖海区开展现场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苗种来源(育苗大棚、池塘网箱)、增殖环境(近岸藻礁区、离岸礁区)对底播刺参生长与存活的影响。【结果】苗种来源、增殖环境对底播刺参成活率影响显著(P0.05);底播于离岸深水礁区的大棚苗种成活率最低,为76.67%。各试验组之间底播刺参的增重率差异显著(P0.05);相同增殖环境下,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增重率显著高于育苗大棚的苗种;试验结束时,相同来源苗种底播于离岸礁区生长情况均优于近岸礁区。【结论】来自池塘网箱的苗种较育苗大棚苗种能更好的适应底播增殖环境的变化;而在增殖海域选择时,增殖海域的饵料状况也是影响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奥利亚罗非鱼的盐度驯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不同盐度梯度的驯化试验,结果表明:①将奥利亚罗非鱼直接放人盐度为20‰的海水中,驯化96h,其存活不受影响;②在进行盐度驯化的几天时间内,投饵、非缺氧性充气影响鱼的存活;③小个体(平均体长9.23cm)比大个体(平均体长10.75cm和12.96cm组)对盐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④高温不利于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度的适应;⑤对养殖环境盐度适应后,只要控制好有关条件,在普通海水中养殖奥利亚罗非鱼,同样能获得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7.
浅草一沉钟社同仁的文化心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呼唤青年文化的背景中开始形成,因此,其活动前期更多地表现出青年文化的心理特征:他们主要主个性主义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点,重在表现自我的情绪感受,对现实社会保持了较强的界外感。1927年以后,他们先后开始步入中年时期,其文化心理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嬗变:在面对社会文化环境时,随着情感因素的弱化,理性的因素大大增加,使他们打破了前期重在“自我表现”的狭小圈子,而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以更大的热情介入到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其文化活动在总体上也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性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海砂取代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采用山东胶州、福建漳州、广西钦州三地原状海砂,对比研究它们与河砂混合后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同时,三种海砂以15%、25%、35%和50%的取代率去替代河砂,研究取代率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不同龄期下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使用海砂基本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50%取代率下海砂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随着海砂取代率的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但对弹性模量影响较小;掺入海砂优化了细骨料粒径分布,进而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但是高取代率下海砂中贝壳等有害成分将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从整体上看海砂取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小(幅度均在10%以内),而且在海砂取代率为50%时,在长龄期下混凝土的强度依然高于对照组. 因此,从工程应用角度,海砂取代率在50%的范围内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因其营养价值高被世界营养学家推荐为世界十大健康食品之一。为了解该产品在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消费群体中的认知程度与消费偏好,通过湘、黑两省的调查与比较,发现两省青年消费群体对食用菌的关注程度均不高,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电视、亲友介绍、网络、报刊等;食用菌消费频率与数量较低,尚未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涉及食用菌消费安全的关注点两省也基本相似,但在参与该产业发展程度上,湖南的年轻人比黑龙江的年轻人更富有主动性与冒险意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年消费群体增加食用菌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象山港海区和玉环芦蒲海区三倍体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垂下式养殖的研究结果。三倍体牡蛎的采苗器为牡蛎壳,每片采苗器采苗20-30个,以15-20cm间距串于聚乙烯绳间并吊养于浮筏上。三倍体牡蛎在个体重、成活率和亩产等养殖经济性状方面比二倍体分别增加14.63%-18.61%、9.52%-10.74%和23.53%-25.00%。三倍体在生长等方面性状优势的生物学基础可能与其低育性和对饵料的高转化率有关。通过在两个海区对三倍体牡蛎浮筏养殖的比较研究,证明了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大规模浮筏养殖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