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形成人的完整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教育者按照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同时,受教育者也需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品德结构,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完成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见,德育的出发点是人——尊重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德育的归宿也是人——实现人的价值,激励人的创造热情,塑造潜在能力得到充分而自由发展的完美的个人。事实上,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完善人的个性,因此有人说德育是“一预教导怎样做人的学程。”  相似文献   

2.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立足美学视域研究德育实效性问题,分析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的内在联系,确立美学切入德育有效性的视角和依据。应立足现实生活,追求至真至善的德育目标;摈弃教育的功利性,倡导个性张扬的施教原则;关怀道德幸福,提升自由至境的寻美内容;强化情感的助推效应,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构建生活德育新的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德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发展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珊梅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133-135
高校德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手段,是大学生内在需要和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传统的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过程混在一起,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去正视其心理世界,以至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在我国战略转型期,面对当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与时俱进,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使他们成为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个体。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一个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独特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包含着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对象的这种主体性意识更加明显。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应为自己和所在的群体负责,而且应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因此,人人都应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成为社会的主体。 从中小学生自身来看,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不仅其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正在增强,而且由于他们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较少,更易接受新观念和新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依据教育理论,我们可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如下界定:“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  相似文献   

9.
王芳芳 《科技信息》2007,(34):278-279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文本是德育的重要媒介,直接影响着德育的实效性。而当前德育文本的内容仍以理性知识指导下的规训和说教为主,偏重品德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对受教育者道德意志的培养,不利于受教育者健全品格的养成。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通过隐喻化的方式重新建构德育文本:改造德育文本的内容,用鲜活的生活世界隐喻抽象的理性世界;改造文本的行文风格,用清新俏皮的故事代替严肃庄重的教条;改造文本的呈现方式,用非语言形式辅助说明。从改造既定性德育文本来提高德育教材的质量和改造解释性德育文本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保证德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怎样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品德内化是受教主体对教育信息的接收、选择、接收和异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积极因素的有机结合,或是德育外因积极因素有效地作用于德育内因消极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刘鸣 《科技信息》2009,(4):190-190
教育不应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力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懂得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自我享用功能,并尊重德育主体的“个性”,因人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德育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时期大学德育教育的新思想:转变德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德育内容,提高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德育方法,增强德育实效。从实施上要提倡自我教育。本文从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的心理过程分析了自我教育切实可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18.
开漳圣王文化是生活世界总体文化,更是工作世界本质文化。其德育思想资源丰富且具有现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道德信仰、开拓创新、工作创造等文化精神。开漳圣王文化"创新德育"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主要是指闽南文化风土中的教育主体运用开漳圣王文化的德育思想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精神是开漳圣王文化最根本的道德精神,开漳圣王文化德育资源的核心是创新德育资源。认知与研究转化、文化交流转化、学校教育转化、载体建设转化构成了开漳圣王文化德育资源转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育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发掘个人才能,培养受教育者的的独立个性和主动性,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和善于思考。英语恰恰又是一门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学科,在国际化越来越突出的今天,积极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有扎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英语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美育是由美的情感唤起的觉悟,激发受教育者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过程中去,同时,唤起他们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美育是通向德育的桥梁,美育是德育的催化剂。运用美育的情感性特征,能极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