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0,(6):F0004-F0004
合肥高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持续优化发展环境,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取得了又好义快的发展,已成为合肥乃至安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在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居14位。  相似文献   

2.
《安徽科技》2012,(7):2
正合肥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年来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合肥市乃至全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跻身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09,(5):F0004-F0004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1997年被国家批准成为对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高新区是合肥城市西部组团的主体.规划用地78平方公里。包括高新区建成区、柏堰科技园、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南岗科技园以及大蜀山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4.
自主创新与高新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创建并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对高新区的支持和政策优惠日益弱化,高新区发展后劲不足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为实现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高其内生增长能力,应从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三个层面入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的产业集群机制和内生的创新机制,来实现我国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自主创新的内涵与高新区发展的关系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2,(7):F0002-F0002
合肥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20年来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合肥市乃至全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荣誉称号,跻身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6.
《天津科技》2009,36(6):1-1
2009年11月24日上午,中科院北京分院与市科委、滨海高新区举办了中科院——天津市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暨奖励会议。  相似文献   

7.
《天津科技》2010,37(3):1-1
<正>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以高标准来激励自己,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扬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机制体制,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20多年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  相似文献   

8.
《科技成果纵横》2005,(4):33-33
在最近召开的第三届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联席会议上,马颂德副部长提出要正确理解自主创新,他认为创新是把所有生产要素转化成具有更多附加值产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任何一点的改变我们都称为创新,自主创新不仅仅是科技上的创新。结合高新区的特点,马副部长提出高新区的创新形式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集群优势;  相似文献   

9.
《安徽科技》2010,(12):6-7
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十二五”是合肥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努力向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合肥市将继续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依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加快形成产业成果、科技成果、人才成果、改革成果”的要求,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区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是合肥市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十一五"以来,合肥高新区成功跻身国家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世界规模最大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在淮破土开工,省级高新区加快运转,基础建设热潮连绵,招商引资奏响强音……这一连串乘势崛起的推进力,正在超常规集聚。时间:2011年春天;地点: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12.
信息动态     
《安徽科技》2010,(7):28-28
近日,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推动国家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促进高新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二次创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06,(3):F0002
蜀山脚下、董铺之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中国腹地最具活力的科技工业园之一:从1991年建区以来,奋力崛起、勇于争先,走过了风风雨雨15年的光辉历程,初步建成了一个拥有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国家级高新区。在11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现了“十通一平”,建成了贯穿全区的交通路网。园区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陈晨 《华东科技》2013,(8):66-67
"张江",高新世界的舞台,创新力量的热土,已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发动机。近两年来,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充分利用"张江"品牌的各种创新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项目引进的品质和科技含量,推动自主创新高地建设,努力实现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隽鸿 《华东科技》2011,(5):16-17
2011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的批复中指出,"同意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参照执行《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中确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政策措施。"本文将依据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财企【2010】8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进行解读,希望能对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5月24日上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安徽省省长李斌出席签字仪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省政府秘书长韩先聪,省直有关部门和合芜蚌三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见证。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2014,(19):60-62
广东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清远高新区),前身是广东省清远扶贫经济开发试验区,始建于1991年9月。200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清远高新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清远高新区地处清远市南端,与广州市花都区接壤,是南北经济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区,也是广东省最靠近省会广州,且尚有广阔发展空间的黄金宝地。  相似文献   

18.
正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8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年励精图治,20年创业创新。如今的国家高新区,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核心集聚区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城市建设中的新亮点,发展高新区已成为各地经济结构高级化进程中的普遍做法。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积极构建,已变成当前提高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战略发展的重要方式。推动高质量示范区的发展,需要国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创新生态的优化,面临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产业链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成果评价系统不完善、区域发展模式同质化严重、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此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区域分布、政策演变及战略定位展开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的成绩,进而总结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存在的问题,随后明确当前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还存在这样几方面的问题,产业链规划程度不够,区域融合深度欠缺、创新成果需要不断优化,且激励机制要尽快完善、同质化现象严重,需要对区域差异化做进一步的明确,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等,最后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对策,期望通过完善示范区产业链布局,形成区域差异化的产业链,构建新的评价系统,提高顶层设计,构建示范区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促进示范区创新要素"集聚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建设和积累,国家高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是区外的两倍,吸引了近400万人就业,其中大中专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占1/3以上。目前高新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了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1/5,企业技术来源80%是国内自主创新的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