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0,(8):22-23
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切实发挥自主创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领作用。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国资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和省政府《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2010〕8号)精神,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为帮助读者了解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本刊记者专访了省科技厅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2.
方元 《安徽科技》2010,(9):25-27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先行先试”的政策是国家给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胆探索的“尚方宝剑”。因此.铜陵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先行先试”.重在创新、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实现振兴安徽的重点开发区域。长期以来,安徽存在着人才大量的流失的现象,并成为制约皖江经济发展的"瓶颈"。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只有科学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并积极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回流,才能为实现皖江城市带高端承接产业转移,更好地完成国家使命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为加快皖江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如何看待近年来皖江创新发展成效自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皖江(不含合肥市,下同)主要创新指标呈倍数增长。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13年为5918亿元,是2009年1798亿元的3.29倍。  相似文献   

6.
2010年安徽省被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标志着安徽省技术创新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巢湖市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2010年12月巢湖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市",这为巢湖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引擎,知识产权人才是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有力保障,必须努力打造创新能力强、懂法律、懂业务、会经营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创新而闻名。为响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在铜陵这片热土上挺立而起。  相似文献   

8.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皖江区域即将成为安徽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无论是科学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还是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区域创新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2009年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评价了皖江区域内各地区的R&D活动水平差异,并对皖江区域R&D投入产出水平作出基本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作的开展,安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逐步显现出来。近几年来,我市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做出贡献。然而,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加快安庆跨越发展之际,认真分析、研究我市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万力 《安徽科技》2010,(10):4-5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国务院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式设立.安徽将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单独列出一章强调产业转移中的自主创新问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包括了推进承接产业创新提升,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构建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对接,建立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新的发展形势对安徽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王洋 《安徽科技》2010,(3):16-17
一、皖江城市带SWOT分析 1.面临的机遇 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快: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为皖江城市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加大技术创新,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铜陵,以产铜著称于世,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创新而闻名。为响应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建设创新创业之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在铜陵这片热土上挺立而起。2011年7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铜陵市政府和安徽省科学技术厅三方签约,在铜陵市共建中国科学院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皖  相似文献   

15.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原因l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已是我国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几年,皖江城市带已成为与长三角联系最为密切、承接产业转移较多的区域之一.皖江城市带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对不再适合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转出提出了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陈晓娟  吴邦雷   《科技信息》2010,(34):I0110-I0111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转移对于安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经济风险。为使皖江城市带更有效地实施产业转移,本文运用SWOT方法深入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同质竞争,构建芜湖承接产业转移核心城市既要发展产业集群,也要开发沿江资源。  相似文献   

18.
承接产业示范转移,皖江城市带发展现代物流业势在必行。通过研究发现,皖江城市带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条件成熟。根据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基础条件,确定合肥、芜湖和安庆为物流网络的区域中心城市,通过"轴三角"连接,依据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完全覆盖为原则,最终确定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最后,从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培育高端物流人才等方面为构建皖江城市带现代物流体系提出了保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方元 《安徽科技》2009,(12):18-19
为适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努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有更大作为,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一员的铜陵,必须要将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促进幸福铜陵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安徽科技》2011,(9):29-29
本刊讯“十二五”开局,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层面政策叠加推动下,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呈现加速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