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冯从吾是晚明关学大儒、著名理学家,他在关中书院的讲学活动不仅将明代关学推向了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使关学完成了心性化的转向。冯从吾以儒佛之辨为为学的第一步,将"理"作为辨别儒与佛老的根本,并以此为基力辨心性;冯从吾对当时流行的"无善无恶"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此说违背了孟子的"性善论"而堕入佛老之中;针对晚明学术思想的分歧,主张会通朱、王,尽力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以为惟此方可避免流于玄虚与支离。冯从吾构建的"本体工夫合一"的理论体系,此后深刻地影响了清初关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夫之的文学史观以《诗经》为文学史源头,以汉魏诗歌为最高宗尚。船山认为诗歌自六朝以后开始衰颓,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学退化观;在论及文体的源流正变时,他更关注的是抒情诗体的演变;在王夫之看来,文学发展原因包括内、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由心生发的人类同情和《诗经》蕴含的"乐语"精神;外因主要包括文学与政治的联系,以及重要理论家、作家对文学的影响等。船山因其明遗臣的身份,其文学史观也浸染了他对明亡的深刻批判、反思以及巨大哀痛。  相似文献   

3.
《明儒学案》中,黄宗羲将周汝登与陶望龄一道划入了《泰州学案》之中,认为其是泰州学派罗汝芳之后学。而实际上,无论是从地域、思想传承还是自我认同来看,周汝登都属于王畿之后学,王阳明——王畿——周汝登——陶望龄,构成了阳明学在浙东传承的一条重要线索。陶望龄和周汝登的交往,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陶望龄视周汝登为师,真心向周汝登请教、探讨"朝闻夕可"的性命之学;二是陶望龄协助周汝登主持了浙中的王学讲会;三是陶望龄协助周汝登完成了《圣学宗传》《王门宗旨》二书的编纂,共同构建了"王阳明——王畿——周汝登"这样一个以"无善无恶"为宗旨的道统传承脉络。  相似文献   

4.
比较视野在船山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了王船山的历史地位,揭示了船山思想的重要特点,促使了船山思想的现代转换;然而,比较,在船山学研究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研究空泛,无确实结论,满足于现象的罗列;尽管如此,未来船山学研究中,仍需要比较视野。  相似文献   

5.
“乾知”出自《易·系辞上》,汉唐易学多以“知解”“知觉”释“知”,并未将“乾知”看作一词。阳明心学兴起后,浙中王门的王畿使用“良知”这一阳明学的核心概念解释“乾知”,提出“良知即乾知”这一命题。王畿此说的用意在于借助大生广生之“乾知”证明“良知”亦属实体性存在。也就是说,“良知”既是道德领域无善无恶的心性概念,同时也是具有超越性的、宇宙万物的终极实在。这一思路在阳明后学以及现代新儒家处引发了一定争论。如何界定“乾知”与“良知”的关系,折射出学者对“良知”概念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修身日记,这和阳明学有较强联系。阳明学内部、士人社群在中晚明出现新变化:第一,阳明的“良知”属于形而上学部分,落实到现实层面需要外在形式加以表达。第二,阳明学的心一元论引起“道德严格主义”的倾向,儒者也需借助具体手段修习。第三,儒者本身有互相规过的传统,再加上中晚明士人群体意识觉醒,儒者组织大量的讲会、省过会。上述原因促使阳明后学积极采用修身日记。修身日记的使用,也促进阳明后学道德的精进。  相似文献   

7.
聂双江之学,归宗阳明,又异于阳明及同门王畿等人。但究其思想的政治向度而言,聂双江之学与阳明之学主旨颇为相近。聂双江的归寂之学与阳明"化治世为治心"的政治哲学思路大体相类,均显为一种"信念的政治";在社会教化问题上,聂双江批评当时的文风与士风,强调"师道"传统的意义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这些思想是阳明学派所一脉相承的;聂双江还发挥阳明学"政学合一"的主张,强调"学仕一体",把"为学"与"为政"紧密关联起来。中晚明以降,阳明后学诸子思想虽各"得有所自",各持一端,不尽一致,但其政治思维大体趋同。这一点,从聂双江的思想中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程朱之学受挫于王学之盛,造成了学风空虚的流弊。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学人源出于王学,而反之于王学,以“格物”辩“无善无恶”,成之于实学,造就了儒学内部王与朱共天下的格局,为东林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德"字在古代以会意的方式凸显其意义。船山"德"之涵义,承接了古代会意字义并实现了价值开新。从天德到人德,船山对"德"之起源作了明确说明。教、习、修是达德的三个基本环节,达德与成德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达德是成德的逻辑前提与理论基础,成德之后的礼乐验德是船山"德"论的一大特色。德乃修身制行之善与表正万物之本,此乃德之价值的两个层面。"德"之终极价值指向和谐,德到优时横天际地、左宜右有。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11.
艺术批评学在艺术活动领域尚属一门年轻的学科,虽然处在发展的雏形时期,但它却是一门支类繁多、体系庞大的学科,有太多的空白领域需要开拓。艺术批评学在艺术活动领域内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共下设三个基础子系统,即艺术批评学的总论系统、艺术批评学的分论系统和艺术批评学的史论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联系但又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2.
托尔斯泰在其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能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促成其“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二是浓厚的宗教思想;三是与俄国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顾应祥针对阳明后学16世纪中后期陷入虚寂和缺乏真实功夫的困境,在晚年猛烈批评阳明心学。特别是其作为阳明门人的身份从心学阵营内部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批评令人寻味。在其看来,王阳明放弃了性善论导致诚敬功夫的缺乏,使天理丧失德性的浇灌,容易使读书人走向功利主义歧途。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观也与爱有差等的传统礼法秩序相悖。分析顾应祥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部分阳明后学是如何向传统程朱理学回归的,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批评阳明良知学的,这有助于增进对阳明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话语体系、意义内涵等三个维度重新对“礼是郑学”的命题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和义理化阐发;在诸经互释与相互证印中发明新意。故而对此相关问题的历史还原与反思勾勒,不仅是我们理解贾公彦个人经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更是管窥汉唐经学流变文脉中一个不可阙如的环节。  相似文献   

15.
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构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既受到阳明心学的影响,又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从“知善知恶”“自讼内省”“改过迁善”“良知之致”四个层面深入分析周汝登的劝善思想义理,从“八士会”“日记录”等存在形式来考察周汝登劝善思想的实践载体,对新时代提升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增加行善实践在德育评价中的比重,发挥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治理中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载的"学即能移"包括丰富的内容.首先,是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圣贤之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苟志于学则可以胜其气与习".其次,是"移"什么的问题,即恶向善的迁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性不美则学得亦转了""气质恶者迁移为贤者""善反之"等.从"学"中,张载即使"终日危坐一室",甚或"至...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东林书院以"斗士"形象而闻名,政治上斗阉党,学术上则以反王学最为著名。在东林书院的各类文献记载中,王学基本以"末流""邪学"形象出现。然而,认真考据明代东林书院的修复、兴盛历程,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东林书院的成功修复与阳明、阳明后学的支持分不开;其次,东林书院的学术传承,无法真正绕开阳明学,其书院制度亦多受益于阳明、阳明后学的书院建设理念与成就;第三,东林书院陷入党争之时,不少阳明后学奋力奔走挽救,东林党人与阳明后学之间不乏相互欣赏者。两者的矛盾其实仅止于学术立场,在其他方面极为融洽,因此,疏理、澄清二者的关系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与道教的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阳明本人根深蒂固的道教情结,一是理论界和民间社会对他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除了阳明的门人后学在雅文化领域所进行的理论塑造外,主要通过绘画、戏剧、民间故事等俗文化的形式来完成的.而神化阳明的直接结果就是使阳明学在被宗教化的同时,也被进一步民间化了.阳明学在晚明社会的广泛普及,正是在这种不断宗教化和民间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乡村教化功能也在这一进程中得到了提升和强化.  相似文献   

19.
顾炎武痛砭王学,提倡经学,对扭转晚明空疏学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王阳明学说流行晚明中国社会近百年,顾炎武虽力矫阳明学之流弊,但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王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韶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50-150
16世纪初王阳明学传入朝鲜后,发展至郑齐斗时期,达到朝鲜阳明学的理论高峰;从阳明学传入朝鲜的社会历史背景入手,分析阳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郑齐斗的哲学思想,探视朝鲜阳明学的发展脉络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