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使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感到迷惑、茫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究其根源 ,主要是主体意识的恶性膨胀。人们在重新审视这一关系的同时 ,也极力倡导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同和谐发展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科技是推进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革命性力量,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科技进一步拓宽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界域,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生态危机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人、科技与自然之关系,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亲自然的科技构建美丽世界,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了环境观,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当下社会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训析,提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注重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处理其根本目标和原则,是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充分发掘这个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并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相似文献   

5.
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为指导。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压力。要缓解这些压力,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倡导新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消费方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行循环节约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觉与自发作为人的活动的两种状态存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领域之中。自觉性作为人存在发展的内蕴指向不断扬弃自发性而实现自身,而自发性作为自觉性的前提和基础不断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领域和契机。人的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人的活动由自觉到自发的历史转换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指出了人的发展的关系性。同时,马克思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思想意识形态诸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和谐共生,服务社会"是新形势下办好学校的重要理念和方针。实现"和谐共生"办学,首先要加强"和谐共生"的思想教育,要把"关心"作为"和谐共生"的纽带,尤其要搞好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共生",并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同时,要处理好"和谐共生"与内部批评自我批评的关系;"和谐共生"与遵纪守法的关系;"和谐共生"与合法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庄子·逍遥游》篇涉及到两种自由观念,“无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和“有待逍遥游”的自由观,庄子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郭象注《庄子》采用六经注我法,对于庄子的这两种自由观念都加以肯定,进而建构了他的一家学说:“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本文从三方面对“适性逍遥游”的自由观展开具体分析:首先说明郭象的基本哲学观,即以“玄冥”、“独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尚待进一步发挥,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完全可能性。文章对实现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的基本前提作了简要分析,这就是:进行观念变革,促进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田烨 《科技信息》2010,(1):162-163
From the view of the ecological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at Thoreau uses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e 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Walden.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全球化问题,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考察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始终构成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与主要特征,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布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问题是考察全球化问题的关键,价值观问题则是反应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人类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态度,努力构建一种合理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5.
追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分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技因素,对如何依靠科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生态思想既包含了对解决自然以及人文精神生态问题的可借鉴思想,又为研究古代作家的生态审美取向提供具有哲学认识论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路。审视中国古代作家从佛教生态思想中所融摄的观念及其所显现的人文精神生态特征,无疑对构建和谐人文精神生态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在造成大自然伤痕累累的同时,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性与人性平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由生存欲、占有欲、性爱、情爱、责任心、义务感、同情心、怜悯心、惰性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人性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平衡与互相制约的。这种平衡与制约遵循着四大规律:第一,人性要素的不可缺失性;第二,人性总体和总趋势平衡;第三,人性某个或某些要素扩张有一个“度”;第四,人性平衡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个别到普遍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指出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天命观;同时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和道德伦理的自觉性,从而形成了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