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文试从"意义载体"、语义关系、预设和否定词"没""不"分别与"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界定"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其目的是:一方面使我们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区分"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相似文献   

2.
造型艺术中,画家对形体与颜色的把握是本质的,画家就是靠形体与色彩语言来表达形象。从绘画的角度讲,像与不像早已不是衡量绘画优劣的唯一标准,而作为绘画基础训练,形体结构与色彩的相对准确,是大多数人所共识的。相对正确的形与色的建立遵循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即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非一步到位。绘画过程一般有较强的秩序性,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与否定的过程,最终建立起相对正确的画面关系。对形与色及诸多绘画关系建立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好的造型观念,增强对形与色及画面关系的控制能力,提高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及自信心。  相似文献   

3.
湘语与赣语对应于"不"的否定词有大致相同的类型与发展轨迹,即:冇→冇/唔→唔→不/唔→不。湘语与赣语对应于"没有"的否定词的核心语素都来自古效摄一等明母去声,在后来的演变中,两大方言"没(有)1"与"没(有)2"的音节类型大致相同,"没(有)1"向双音节转化快于"没(有)2"的进程也相同。二者的突出差异是"没(有)1"向双音节转化时,各自的语素配置不同,湘语一般说"冇得",赣语一般说"冇有"。湘语与赣语的正反问都倾向于选用"VP-Neg"格式,而且都有相同的三种句型。表否定的"连"字句是湘语中一个有特色的句式,在赣语中很少见。湘语与赣语的否定词及其相关否定表达具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而不同于其他方言,说明这两大方言关系十分密切;同时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总是要涉及到意义的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一套表达否定意义的形式和方法。英语句子从形式和意义上来讲,一般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否定句又分为结构否定和意义否定。英语否定句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唯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使英语学习有质的飞跃。为了正确透彻地理解否定语句的内在含意,有必要了解英语否定意义的各种表达方式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5.
所有可能的否定运算,在某种确切的意义下认为是最优的,都得到了充分的描述。它们就是 Lowen 的模糊余集,Yager 的直觉主义否定,和后者的一个对偶.  相似文献   

6.
列宁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恩格斯认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前者是就对立统一规律在整个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言的,后者是就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第二次否定、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地位而言的。列宁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辩证法理论体系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判断,二者的作用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不能用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不能说明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过程,不能说明发展是"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这种特点;要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说明掌握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周期性应该坚持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宁 《当代地方科技》2009,(11):166-166
一般来说日本人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在表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时,往往要考虑到对方的心境。正是因为这种感受,日本人在说话时非常重视"相手本位"的观念,也就是说在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力求不伤害对方,再三推敲措辞之后才表达出来。因此,日本人尽量不直接说出好与坏、对与错、赞成或是反对,避免使用刺激性强、或是容易造成自他对立的表达方式。本文将从自他动词的选用、否定表达、省略的表达方式、"建前"和"本音"四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法制与法治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个环环相扣、辩证发展的过程中。故要考察法制与法治的关系,就需要在法制与法治各自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以辩证的否定观为视角,分析两者发展过程的差异性与同质性,动态地把握法制与法治的关系,找寻两者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从而为我国的法制和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普遍地发生着作用。从工作到休息再到工作,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无不体现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哲学思维根本不同于实证思维。否定之否定是否具备辩证唯物论品格,无法且不应当用实证思维来分析,只应用哲学思维来探究。在哲学思维的视野内,事物发展无不是由矛盾潜在、经矛盾展开、到矛盾解决所构成的后者否定前者的支持。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作为开放的系统,其动力在于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其肯定阶段毫无神秘性。“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唯物论品格难以否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全球化问题,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考察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始终构成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与主要特征,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布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问题是考察全球化问题的关键,价值观问题则是反应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人类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态度,努力构建一种合理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3.
D.H.劳伦斯(1885—1930)的诗歌《蛇》是其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这首诗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诗人在描述人与蛇遭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现出极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4.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康德哲学的巨大历史课题。自然合目的论作为康德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独特的理解。康德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传统的目的论自然观,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给予了深刻反思,具有当代和谐自然观的意蕴,对当代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不谋而合,二者都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是相互契合的。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生态道德教育,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只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才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先秦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荀子的人性论是以"人性趋恶"为逻辑起点,以"礼义之道"为落脚点,为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依据。荀子的人性论闪烁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建构出一条心理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以及对阿富汗和美国两个截然不同社会的描写折射出人性的本质。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出发点的不同,西方管理学诸学派可以划分为三个部类,即以人性为直接出发点的理论,以组织为直接出发点的理论和以方法为直接出发点的理论。人性的非定形性与管理对人性的确定性把握之间的矛盾、组织的机械性与有机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管理方法的先验性与经验性之间的矛盾,分别构成了这三大部类演进的内在动力。这三对矛盾又可以归结为人性的悖论性结构,整个西方管理思想史因此可以在人性的基础上得到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是一个从哲学中慢慢演化和脱胎出来的概念,也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行动指南.通过对主体间性的解析,认为主体间性对处理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体育本真之间存在着根本的联系。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昭示体育的发展应该在其自身规律之内进行,体育的发展应该顺应"天"。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带有浓厚的政治性,现代体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其政治手段的一面。而大众体育的本真是使人达到与自然身心和谐的目的;竞技体育的本真是追求人类运动极限之"天",现代体育应摒弃古代"天人合一"观自身的狭隘,做到真正的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