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形而上学传统的历史性超越。文章从历史观角度论述了二者之区别,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廓清道路。  相似文献   

2.
王永崇  莫丽娟 《科技信息》2007,1(24):388-389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统率和领导着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践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杨周相 《科技信息》2006,3(6):190-19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二者关系入手,简要分析了近、现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揭示了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重点探讨了新世纪之初,民族精神的培育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的新理解与对怀特海"机体哲学"的新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有机思维。有机马克思主义将联系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普遍原理理解为"有机整体",将包含着"有机"思想的怀特海机体哲学有效的改造为"有机哲学",在对二者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确立自身的有机思维特质,即开放的灵活性、生态的整体观以及人类的共同福祉,使有机马克思主义得以出场。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科书与经典著作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达到二者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6.
自二十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后,就不断地进行着她的中国化进程,并产生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华传统文化共存,以寻找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为重点,而不是强调二者的差异;需要培养兼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德里达看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就是一种异质性的播散,而不是直接继承马克思的原本固有的观点。德里达把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本身就包含着相当浓厚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色彩;通过德里达与马克思就批判差异的对比可以看出,他们都把批判精神贯注在自己的哲学中,但二者所批判的对象却有根本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机遇期,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来,以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二者契合的路径依赖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更依赖于民众能动的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在"实践第一性"的哲学观作用下,才能形成二者的彻底契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从二者的关系、结合必要性、存在异同、结合原则及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家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者因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而在思想路线、形成机制、民族形式、社会理想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以及各理论之间的坚持与发展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理解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带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二者之间关系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佛教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背景、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和发展历程上存在明显的异同,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借鉴佛教中国化的经验,立足时代、放眼全球,进一步推动自身的中国化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要和其他中国文化要素结合,形成中国新文化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与充分发挥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积极社会作用的双赢,共同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由徐崇温先生引介到我国的、产生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进入我国学术界以后,引起了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学界关于其概念界定、性质归属等诸多基本问题的争论.尽管目前我国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这些基本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未能停止,也未能对此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从各个视角全方位的加以审视才能准确完整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这个历史任务实现的过程中,指导这场轰轰烈烈现代化运动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纳入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之中并探寻其自身发展规律就具有了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5.
卡尔·柯尔施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首次明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也分析和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反对哲学?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哲学”,是为了反对资产阶级哲学。但是柯尔施没有能够深刻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也没有真正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突破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突破,才能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自身活力和向前发展的动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突破,要求人们思想上大解放,学术上能进行深入研究,政治环境良好宽松,领导人进行带头突破,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丽丽 《长春大学学报》2010,(9):119-120,1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两课"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从讲授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介绍了笔者的经验,以期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但是,学界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到底应当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以及推进这种范式创新与转换的前提、基础、实质和关键问题是什么还众说纷纭,这势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与"马克思哲学范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创新与转换的前提和根据,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因此,理清二者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全面探讨和深入研究,则必将成为学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和理论动向。  相似文献   

19.
佛教和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与中国本土文化关系上走过了不同的历史进程,具有各自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佛教在此问题上的利弊得失,结合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全面认识中国本土文化的价值,支持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全方面深入研究,发挥中国本土文化的积极作用,限制中国本土文化的消极作用,尽力实现二者的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体系融为一体,打造新时代的中国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有机马克思主义"把现代西方的生态学思想、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后现代思想平台上内在整合起来,试图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苏联的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作为"世界性的大学问"而被夸耀一时。对我们来说,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别样想象与理论设计,究竟是对它的积极捍卫、全面开敞抑或"跪着造反"、严重遮蔽,是对它的替代选择、创新超越抑或改旗易帜、根本拒斥?现代全球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存在根源性的制度关联抑或只是现代性思想的必然结果,通过多元文化嵌入和广泛的智慧联盟而确立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能有机地矫正马克思主义的"反生态性"而获得重构与新生吗?"有机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纯粹性的生态体系,而是蕴含着多种复杂性语义的政治图谋,它究竟是否算得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还悬而未决,更遑论能指望它见重于时代并开辟未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