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作为新闻传媒的一股新兴力量,正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网络舆论以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特点为公民发表言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使网络舆论监督成为促进司法公正、推动司法民主化的一柄利剑。但同时,网络舆论对案情未审先断的评论和倾向性的报道,很容易给法官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使法官对案情的认识和对法律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造成法官屈于舆论压力,民意左右司法的结果。面对这把双刃剑,人民法院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做到既避免网络舆论干涉审判的独立性,又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理念更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和保证司法的公正性、民主性,然而舆论监督权的过度扩张,将会夹带着民众的同态复仇的朴素的刑罚报应观,并带着"仇官"、"仇富"情绪,反而容易影响到独立理性的司法裁判和司法公正,司法机关在面对被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时,必须要处理好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案件事实与舆论猜想事实的关系以及判决结果和判决理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舆论民意对热点案件的关注度逐年提高,民意对司法公正的监督作用也日益凸显。有观点认为舆论民意的参与是对司法的干预,但事实上民意对于司法公正的作用是助推而不是干预。  相似文献   

4.
付杰  李唐 《世界博览》2023,(13):68-73
<正>最高法院5位大法官在普莱勒案中的判决,其实是以司法能动填补法律未及正义之空白,以实现矫正正义之效果,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公道”。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开战在即,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已摩拳擦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舆论宣传战,为这次选举积极造势。据美国相关媒体报道,前总统特朗普在5月30日表示,如果他能在2024年总统大选中击败对手,将会取消非法移民和非美国公民子女的出生公民权。  相似文献   

5.
“冈萨雷斯诉谷歌案”的判决使在欧洲处于早期权利形态的“被遗忘权”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项正式权利,同时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项民事权利。通过探究“被遗忘权”提出和兴起的历程,对国内外有关立法进行对比,其目的在于给“被遗忘权”本土化路径的探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Wal-mart v.Samara案的判决结果宣告商业外观显著性判断与证明标准问题暂告一段落。十年以来,下级法院的司法实践不断检验、冲击着Wal-mart v.Samara案所确立的"商业外观应当区分商品包装和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天然不具有显著性"及"产品设计必须证明'第二含义'才可能获得法律保护"等规则的正确性和可适用性。在商标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模式下,无论国内外,如何有效保护商业外观仍是一道难解的题。时值我国相关规则阙如之际,美国判例法形成的司法经验、留下的众多问题值得我国法制实践所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介全方位融合,传统媒体舆论场衰落,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的舆论场格局因势而生,热点新闻事件舆论场正逐渐"转场"。本文对"江歌案"中相关舆论进行数据统计,构建舆论影响力分析框架,全面分析网络舆论场域下社交媒体对舆论场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社会舆论。由于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使得网络舆论传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性。通过对元胞自动机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社会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舆论传播模型,并模拟分析了人员密度、大众媒介导向、人员移动这几个特定的因素,对网络舆论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有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特点,舆论监督与司法的互动也出现了新局面。网络舆情危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司法应有的独立性。本文将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特点,并就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以及预防应对舆情危机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刑事类案不同判的现象从个别开始转向普遍,可以说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地侵害了司法权威。文章以现实案例分析司法审判中存在的"类案不同判"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即根据具体的方案改善现有法律的不足之处,弥补案例指导的缺陷,更新典型案例数字平台,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防止地方保护和舆论的干扰,强调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最后,结合现有的指导性案例和量刑指导意见提出了自己的完善建议,以求类案同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网络民意表达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会经历舆论潜伏、网络围观、争辩聚合和影响消退4个阶段,变化过程中集聚效应明显.从量变到质变,网络舆情可以通过“关键词”的计算来确定网络舆情各阶段临界值.同时,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可绘制出不规则锯齿型、金字塔型、冰川型3大类曲线图.因此,研究网络舆情变化规律,对于降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佳蔓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31-1333,1342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影响力日趋增强,构建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十分必要。网络舆情危机具有多元性、多变性、突发性、扩散性的特征,它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削弱政府公信力,影响政府决策,降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同。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监测预警机制,网络舆情互动机制、引导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情况判决是行政诉讼判决中一种特殊的判决方式,具有特定的内涵、适用条件以及理论依据。但由于判决的适用条件中"公共利益"、"重大损失"的概念难以判断,在此前提下情况判决的适用可能导致公民权利遭受严重的侵害。同时由于利益衡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通过事前的行政程序、诉讼中停止执行制度以及利益衡量等多种手段来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4.
探索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有利于政府、企业等管控主体根据网络舆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舆情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恶化。基于湖南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从舆情演化的阶段划分、阶段分析和影响因素3个方面,研究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根据事件事态和网络关注的变化,网络舆情演化分成孕育、出现、爆发、高潮、回落、反复和长尾7个阶段。社会心态、事件效应、官方言行、媒体行为、网民行为、外部刺激、舆情应对是影响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主要因素,对舆情演化起到推动或遏阻的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重视网络民意、做好舆情监测、规范信息发布和完善政务微博4个方面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媒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对于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极易引发大众审判,这也给司法独立制度带来较大的威胁。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对于法治发展进程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司法充分尊重传媒监督权的基础上应如何确保司法独立?传媒在司法面前保持一种谦抑态度将更有利于二者的良性互动,"谦抑态度"强调传媒在监督的同时致力于维护司法权威,理性对待司法审判之结果,这对于法治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谈玲 《孝感学院学报》2014,34(4):114-118
立法、司法等监督权功能的弱化及缺失,使舆论监督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强化。但从实践观之,审判活动若过分受制于舆论监督,将极大影响和干扰司法裁判权的独立以及倒置监督与审判的关系。因此,重新审视监督与审判的关系,适当规制舆论监督的范围,是提升审判公信力及执行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是民主法治国家的基石,司法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有效的法律监督,不受控制的舆论监督可能逾越法律底线,侵害司法的独立审判权,民众传统的法观念是其隐性因素,而对媒体监督法律规制的缺位则是其深层次的诱因,如何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两者的冲突,涉及到法律价值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抖音、贴吧等新兴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大量用户开始喜欢使用这些平台进行发布和获取信息,因此累积了大量舆情数据。为了能够及时监测网络舆论动向,更好的维护互联网的安全运营和网络安全,针对实时微博数据,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SnowNLP的微博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由舆情数据采集、舆情数据分析和舆情数据可视化组成,能够实现微博数据文本挖掘、网络舆情数据情感分析、舆情数据与关键词匹配结果统计等功能,并能够对微博内容情感分析结果、用户等级、内容分词结果等进行可视化展示。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功能运行正常,同时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系统在网络舆情监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博弈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互联网监管体系中各方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监管动机来源于博弈方风险厌恶的倾向,两级委托-代理模型使得具体执行监管工作的互联网机构处于收益小、成本高、风险大的境地,而位于中间位置的行政机构则处于信息最优势的地位;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网民在网络意见市场里倾向于选择不相信监管方的判断;而学术研究机构更多地在为自身谋求有利的代理地位,而非进行政策效果反馈工作。  相似文献   

20.
突发事件由于前兆不充分,在网络E事件的影响力极易被无限放大,将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是把握突发事件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已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模型,并以2009年杭州飙车案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证表明,灰色层次评价法科学合理,简单易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