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的浊度去除效果是短管填料性能研究的重要内容。提出短管填料基本特性指标有效水平投影表面积比,通过建立数学统计计算模型,计算出在短管填料随机堆满的状态下,有效表面积比λe=0.5。以此为基础推导出短管填料有效面积增加倍数ke、填料床出口处的剩余浊度和水的浊度综合去除率计算公式,为短管填料对浊度去除的理论分析提供了基础。并根据"浅池"理论,设计出平流条件下的填料床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案,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吻合很好。研究成果对今后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型悬浮填料处理低温生活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东北地区冬季污水处理效果较差、COD去除率不高的问题,选择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温生活污水、比较了国内几种常见的填料,新型纳米悬浮填料在30%的投配率下OC值(充氧性能)就达到了0.071kg/h.挂膜18d后填料上的生物量达到5.5g/L,且系统的COD去除率稳定在75%左右.曝气量控制在250L/h,在10~12℃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使反应器的生物量提高到7.7.5g/L,COD的去除率达到85%左右,出水COD降至85mg/L以下。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ABR反应器格室内添加弹性填料,考察改进型ABR反应器处理太湖富藻水的启动运行,研究格室中微生物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采用"投加接种污泥、静置培养,阶梯提高负荷"的启动运行方式,可以在40d内实现蓝藻成果处理.稳定运行时,反应器对蓝藻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在75%左右,容积产气率在65.9mL/L.d左右,藻毒素的去除率达到90%;改进型ABR反应器中弹性填料这一生物载体在处理蓝藻成功启动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生物膜的形成,加速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驯化,促进反应器格室中微生物产酸细菌与产甲烷菌合理有序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反应器具有明显的相分离特征.反应器内格室中污泥蛋白酶活性沿格室沿程递减,而辅酶F420呈递增趋势,这和反应器中细菌与古菌数量变化趋势相对应.  相似文献   

4.
生物陶粒在水源水处理中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控制水源水质量,对生物陶粒反应器的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实验以陶粒为填料,采用生物固化技术,并将浊度、有机物、氨氮、亚硝氮的处理效果与活性炭、浮石处理工艺对比.结果表明:生物陶粒对水中各种物质都有比较明显的处理效果,其中,对氨氮的去除率为78.43%;对OC的去除率在30%左右,最佳能达到34.66%;对亚硝氮的去除率在99%以上;陶粒对浊度去除率为87.33%,要优于活性炭;对UV254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生物陶粒反应器与生物活性炭相比,在性能相近的条件下,具有价格低廉、耐冲击、深度大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BIOSTYR工艺对景观水进行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对景观水体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去除率大约在56%左右,氨氮去除率在90%以上,平均出水浊度在1.3 ntu左右,同时反应器内发生好氧反硝化.  相似文献   

6.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污水的性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时启动和运行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构成和形态,并且考察了悬浮污泥与填料生物膜之间的关系。试验中用填料充填比为25%的MBBR处理COD质量浓度在100mg/L左右的生活污水,水力停留时间1.9h,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5%,出水BOD5质量浓度一般都小于5mg/L。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软性填料为载体,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中高浓度啤酒废水,通过检测COD指标,研究其处理效果。实验表明,由于软性填料具有较大的理论比表面积、空隙率较高等特点,所以附着生物较多,反应器挂膜较快,处理能力较高,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中高浓度的啤酒废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系统正常运行五天后,COD去除率就比较稳定,约为80%左右。处理后期,COD去除率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8.
好氧MBBR连续流和间歇流的挂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合适的挂膜方法能够加速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的启动,并能使其稳定运行.通过不同填充率下静态清水试验,观察了相应曝气强度下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中填料流化状态,测定其充氧性能,且通过试验对连续流和间歇流两种挂膜方法进行了比较,对两种挂膜方法下填料上的生物膜厚度和生物相及填料对有机物和氨氮等指标的去除情况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器的最佳填充率为50%;间歇式进水的挂膜方法可以加快好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一个月左右COD去除率能达到将近60%,氨氮去除率在90%左右,生物膜厚度大多在100~150μm,显微镜下观测到的生物相已比较丰富,出现了钟虫、吸管虫类原生动物,启动时间明显少于采用连续式进水的挂膜方法;连续式进水的试验条件下得出培养生物膜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HRT)在5 h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啤酒厂活性污泥与猪场废水沉淀池底泥,利用UASB厌氧反应器同步处理高浓度养猪废水,比较了两组反应器启动阶段、稳定运行阶段和提高负荷阶段的COD去除率和产气率,验量的测定,虑实验成功的实现了反应器的启动,并且在不同水质条件下两反应器均保持较高的C O D去除率和产气率。投入沉淀池底泥的反应器相对于投入酒厂污泥的反应器具有更稳定高效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平板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考察投加粉末活性炭(PAC)对处理效果、膜污染和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在很低的有机负荷(MLSS可承受的TOC负荷为0.014 kg/(kg.d))下有机物去除率大于60%,NH4 -N去除率大于95%,浊度去除率约为92%,可维持30 d左右.平行实验显示,投加PAC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而对NH4 -N和浊度的去除无显著影响;投加PAC能有效减缓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使膜污染缓慢发展阶段的历时时间延长了一倍多,并使膜过滤污泥的凝胶极化阻力和总阻力分别减小40.5%和17.4%;另外投加PAC改变了污泥特性,是使系统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使旋风水膜除尘器的用水能很好循环使用,通过对除尘废水的水流在沉淀池中流速的计算,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速度的计算,确定把平流沉淀池改造成为斜板下流式沉淀池,改造后能大大提高沉淀效率,出水水质良好,确保旋风水膜除尘器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2.
13.
日喀则群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剥蚀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日喀则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沉积的详细研究,对日喀则群的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做了近似的计算.日喀则群现今保存下来的厚度平均为3 000 m,恢复其原始沉积厚度为4 800 m,从而计算得出沉积速率为34 cm/ka(未脱压校正值为22 cm/ka),主沉积期的沉积速率为308 cm/ka(未脱压校正);并且与其他几个白垩纪同类盆地进行对比,得出白垩纪此类盆地发育过程中,沉积速率的平均值为27.75 cm/ka.根据近似恢复的弧前盆地和剥蚀区的范围,计算得出沉积盆地沉积物充填总量最小90 750 km3,最大137 500 km3;物源区剥蚀速率最小0.1 mm/a,最大0.45 mm/a.  相似文献   

14.
结合工程实例 ,将建筑物的沉降裂缝分为弯曲型、剪切型和混合型裂缝。根据材料力学的弯曲理论 ,确定了建筑物单侧偏沉降的计算简图以及弯曲变形的等效荷载 ,由混凝土和砖砌体的弹模比 ,计算得到单片墙体带有圈梁砌体的抗弯刚度。应力分析表明 ,计算确定的开裂范围和建筑物实际出现的裂缝位置基本一致 ,这对于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裂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提高煤制甲醇废水中SS及COD的去除效果,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对煤制甲醇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混凝搅拌实验分析混凝剂加药量、混凝时间、PAC与PAM复配投加对浊度及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PAFC及PFS三种混凝剂中,最佳混凝剂为PAC;在PAC加药量为60 mg/L的情况下,最佳混凝时间为20~25 min;在PAC投加60 mg/L、非离子型PAM投加0.2 mg/L、混凝20 min的条件下,PAC与PAM复配投加可避免胶体再稳,并将浊度及COD的去除率分别提高至81.8%和12.5%。  相似文献   

16.
简单介绍了费尔哈斯特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结合工程实际观测沉降数据来建模分析CFG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并对比实际沉降观测结果来验证得到曲线公式的可靠性.对CFG短桩复合地基的理论发展和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海岸工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疏浚淤泥,了解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规律是疏浚淤泥堆场处理时提高堆场储存效率的前提。通过开展不同盐度下疏浚淤泥自然沉积试验,探讨盐度对疏浚淤泥沉积规律的影响,明确海水环境下疏浚淤泥的沉积规律。试验成果表明,在海水环境下泥浆的沉降曲线可分为区域沉降与固结沉降两种类型,区域沉降分为阻碍沉降与自重固结两个阶段。泥浆自然沉积过程中泥面在初始阶段的沉降速率与盐度密切相关,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环境下土的初始结构形成时的含水率在5~9倍液限间,并且随盐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盐酸酸洗液回收氧化铁粉的品质,酸洗系统通常都设置有除硅系统,而沉降罐是该系统的一大关键设备.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专业分析软件Fluent,针对沉降罐内部结构(进料口的直径和浸入深度)对流场规律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综合考虑对沉降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的进料管在液体内的浸入深度合理值,以及应适当地增大沉降罐进料口管径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功率LED封装工艺流程中荧光粉颗粒出现沉淀的问题,基于斯托克斯定律,在忽略流体惯性力的情况下,通过耦合硅胶固化过程黏时曲线及荧光粉颗粒粒径分布函数建立了荧光粉颗粒沉淀模型,并借助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较为有效地反映了荧光粉颗粒的沉淀现象;颗粒沉淀速度与粒径成正比,与黏度成反比,固化开始大约5min后沉淀停止,大颗粒基本停留在底层。该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荧光粉颗粒的分布对LED的出光及光学一致性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煤泥水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采用磁场与絮凝剂相结合的方法对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分析磁感应强度和磁化时间对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沉积物厚度和上清液浊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泥水絮凝沉降速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底层沉积物厚度和浊度随磁感应强度的增大、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在磁感应强度为0.25 T、磁化时间为15 min时,煤泥水的处理效果最佳.该研究为煤泥水处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