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武汉地区某实验动物室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由昆明种小鼠和BALA/c小鼠检获三种肠遭寄生蠕虫,即四翼无刺线虫(Asplculuris 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由普通大鼠、Wistar株检获三种肠道寄生蠕虫和一条绦蚴,即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鼠管状线虫(Syphacia maris)和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oris);由豚鼠检获五种肠道原虫和一种体外寄生虫,即活动豚鼠毛滴虫(Trichom-ohas caviae)、豚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aviae)、豚鼠小唇虫(Chilomitus cavlae)、梨形杯纤毛虫(Cythodinium pirilorme)、肠唇鞭毛虫(Chilomaslix intestinalis)及豚鼠长毛虱(Gliricolaporeelli)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不同;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式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影响。提出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2.
了解贵州省野生青蛙和蛇类自然感染曼氏裂头蚴的情况。方法:从我省贵阳、安顺、惠水、织金及水城5个地区捕捉野生青蛙和蛇,进行解剖检查和镜下鉴定曼氏裂头蚴,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野生青蛙裂头蚴的自然感染率为18.04%(882/4 888),感染强度为1~41条;野生蛇类的自然感染率为24.04%(25/104),感染强度为1~212条,其中,以乌梢蛇和王锦蛇的感染率较高。结论:蛙、蛇体内裂头蚴感染率高,与我省裂头蚴病不断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俗,保护野生蛙和蛇对预防裂头蚴病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 ,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 ,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 ,仅占发病率的 0 .5 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笔者从市场购回青蛙及时解剖 ,检获裂头蚴。再用皮下埋入法及口服法人工感染小鼠 4 5只。 6 0d后逐只解剖小鼠 ,其中有 4 0只在胸部及颈部皮下检获到活裂头蚴 ,仅有 5只未检获到活裂头蚴的 ,被侵袭的部位出现了明显病变 ,其中一例发…  相似文献   

4.
广西玉林市黑斑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玉林市黑宽蛙春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1.4%,阳性蛙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8条,以25.1-35克这一重量段感染率为最高,达84.62%,雌性感染率略高于雄性。  相似文献   

5.
1992年在福建省龙岩市解剖52只圈养麻鸭,检出寄生蠕虫9种,感染率分别为:鸭对体吸虫3.85%、宫川棘口吸虫3.85%、似椎低颈吸虫1.92%、细背孔吸虫1.92%、分歧单睾绦虫5.77%、美丽膜壳绦虫13.46%、冠双盔绦虫3.85%、鸭瓣口线虫5.77%、裂刺四棱线虫48.08%,总感染率为 61.54%,平均感染强度为11.75条,其中以裂刺四棱线虫最高。该群落中寄生蠕虫分布型有5种为聚集分布,4种为随机分布。优势种为裂刺四棱线虫,辅优势种为美丽膜壳绦虫和分歧单睾绦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裂刺四棱线虫为最高。群落中的两两种对间显著亲和与正关联的种对有1对(P<0.01),负关联达显著水平的有7对(P<0.05)。  相似文献   

6.
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玉林市黑斑蛙冬季感染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总感染率达77.6%,平均感染虫体数为7.2条,并随蛙体重量增加而增多;在不同部位,以后肢肌肉检出率最高,感染率为72.37%,平均感染虫体数为5.07条。首次报道肝脏内有感染。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人体寄生虫种类及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调查了湖北省39个县(市、区),53284人,湖北省人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52.04%,确定的虫种65种,分布于全省各县(市、区)的虫种17种,驻见于少数地区极少数人群的少(罕)见虫种13种,棘口科吸虫,横川后殖吸虫,猫后睾吸虫,异形异形吸虫,小杆线虫铁线虫、美丽筒线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等系省内首次报道,寄生虫感染和分布与地理条件,气候,社会经济基础、卫生条件、人群职业,年龄,生活  相似文献   

8.
实验小鼠寄生虫感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四个品系小鼠进行了寄生虫感染监测,结果检获6种寄生虫.分别为:四翼无刺线虫(Aspiculuris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obvelata)、鼠蝇疥螨(Myocoptesmusculinus)、鼠肉螨(Myobiamusculi)、拟拉德弗螨(Radfordiaaffinis)、罗氏住毛螨(Trichoeciusromboutsi),寄生虫的感染率为100%.且所有被检小鼠均有两种以上的寄生虫感染,其感染强度也较高.就小鼠年龄、品系、性别等与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为防治寄生虫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肠道寄生线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7个产地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的肠道线虫进行了调查,发现寄生线虫2种: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Strongylacantha pretoriensis Ortlepp,1932)和齿蝠夜圆线虫(Nycteridostrongylus uncicollis Baylis,1930),分属于2个属.前者为我国新记录种,在宿主肠道中的感染率为72.60%,感染强度为1~12条;后者虽不是新记录种,但马铁菊头蝠是其新宿主,肠道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比勒陀利亚圆钩线虫和齿蝠夜圆线虫也是河南省蝙蝠寄生虫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裂头蚴感染人体致裂头蚴病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相当普遍.裂头蚴在人体内移行及寄生部位多见于眼睑、颊面部、口腔、四肢和腹壁等部位,引起皮下裂头蚴病.也可移行至眼内及脑内,引起眼及脑裂头蚴病.在我国引起内脏裂头蚴病的较少见,仅占发病率的O.53%.而裂头蚴在体内移行致多发性肝脓肿至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刺猬(Erinaceus dealbatus)及游蛇科的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红点锦蛇(E.rufodorsata)和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等在冬眠期和活动期骨骼肌、心肌、肝等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并用比色法测定了以上各种组织的LDH活性。结果表明:LDH同工酶的电泳图谱只有红点锦蛇的肝和骨骼肌中存在活动期和冬眠期的明显差异,在其余动物两个时期的组织中未表现出明显变化;刺猬的肝脏LDH活性在冬眠期显著地高于活动期,而其余的动物组织冬眠期LDH活性均显著低于活动期;三种蛇类组织LDH4均未见表达。  相似文献   

12.
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序列设计一对兼并引物,PCR扩增了王锦蛇的Sox基因,采用SSCP技术筛选阳性克隆,并对其进行了测序.结果在雌雄个体中共筛选出4个Sox基因,其中一个为雌性独有,显示出性别差异性;4个Sox基因DNA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相应SOX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91%、91%、92%、91%和96%、98%、96%、96%,显示出高度的保守性.实验结果为王锦蛇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分子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东北陆生蛇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计陆生蛇类16种和亚种、隶属7属3科,其中东北区特有种为东亚腹链蛇、棕黑锦蛇。优势种为虎斑颈槽蛇、乌苏里蝮、枕纹锦蛇、红点锦蛇。稀有种为玉斑锦蛇、团花锦蛇、黄脊游蛇、东亚腹链蛇和短尾蝮。玉斑锦蛇仅分布于辽宁西部接近华北区的义县,可能属渗入种类。东北区有毒蛇7种和亚种,其中虎斑颈槽蛇过去一直列入无毒蛇中,实为游蛇科中的一种毒蛇。本文简述了蛇种的特征、生态及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给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调查其养殖过程中鱼体寄生虫种类。【方法】以防城港和北海网箱养殖卵形鲳鲹为对象,通过现场调查、肉眼检查、镜检观察等方法对卵形鲳鲹体表、鳃、内脏等组织进行寄生虫检查并分类鉴定。【结果】共检出5种寄生虫: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拟德式吸虫Pardeontacylix McIntosh、本尼登虫Benedenia Diesing、淀粉卵甲藻Amyloodinium ocellatum和车轮虫Trichodibna Ehren berg,感染率分别为27.8%,8.1%,3.3%,16.4%,18%。【结论】寄生虫在卵形鲳鲹的养殖过程中存在,且种类繁多,已成为影响卵形鲳鲹健康养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猕猴肠道寄生虫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猕猴(Macaca mulatta)是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珍贵实验动物。秦田生、钱开明、吴军、高诚等对我国南方诸省猕猴体内外寄生虫作了调查研究工作,北方太行山猕猴的寄生虫尚无人作过。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发现肠道寄生虫五种。  相似文献   

16.
测定六种分布于浙江的游蛇属蛇类的体长和尾长,检测尾长的两性异形和种间差异.六种游蛇属蛇的两性个体尾长均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六种游蛇属蛇间体长差异显著.协方差分析显示渔游蛇、草游蛇、虎斑游蛇的雄性的尾长显著大于雌性,水赤链游蛇、锈链游蛇、乌游蛇的尾长无显著的两性差异.种间相对尾长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冷水鱼养殖中固着类纤毛虫检测难和污染源不明确、种类鉴定难的问题,对冷水鱼养殖环境中固着类纤毛虫的主要寄生种类及感染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在不同季节于河北省内采集冷水鱼和水环境样本。首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鱼体及水环境中的固着类纤毛虫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建立PCR方法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最后,对冷水鱼感染寄生虫的原因进行分析。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冷水鱼寄生的固着类纤毛虫主要有累枝虫(Epistylis sp.)和钟虫(Vorticella sp.)2类;引物设计、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寄生虫PCR检测方法有效,测序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形态学结果;运用已建立的PCR方法检测出固着类纤毛虫在水环境中高达94.38%,鱼体广泛寄生,感染率达到了100%;且无季节差异,水体中的虫体可能是造成鱼长期感染的原因之一。研究数据可为冷水鱼病害的科学预测、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为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疫病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松林  吴淑玉  程林 《江西科学》2009,27(6):827-831
本研究区共记录爬行动物59种,占江西爬行动物的71.08%,隶属于2目11科41属。区系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计51种,占86.44%;广布种8种,占13.56%。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18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17种。中国特有蛇类11种,有毒蛇14种。新增江西新纪录灰腹绿锦蛇、崇安斜鳞蛇2个种。提出对爬行动物的保护不但要注意生境的保护,还要对传统文化中对爬行动物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