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厦门马銮湾虾池外侧水域外来物种沙筛贝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厦门马銮湾虾池附近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的种群动态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虾池外侧水域布设4个挂板点进行挂板实验,同时调查沉积物沙筛贝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马銮湾虾池附近水域周年内7个月有沙筛贝幼体附着,从5月份开始至11月份,附着高峰期是6月份.无论是挂板还是沉积物,靠近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低,而远离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高.沙筛贝的垂直分布随不同月份而有所变化,6、7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而8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水深40 cm左右形成高峰.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厦门马銮湾虾池附近外来物种沙筛贝(Mytilopsis sallei)的种群动态及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虾池外侧水域布设4个挂板点进行挂板实验,同时调查沉积物沙筛贝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马銮湾虾池附近水域周年内7个月有沙筛贝幼体附着,从5月份开始至11月份。附着高峰期是6月份.无论是挂板还是沉积物,靠近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低,而远离虾池排水口的水域沙筛贝附着密度较高.沙筛贝的垂直分布随不同月份而有所变化,6、7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而8月份沙筛贝的垂直分布基本上是随挂板深度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水深40cm左右形成高峰.  相似文献   

3.
对厦门港沉积物中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厦门港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量呈不均匀分布,变化范围为5.3×103~9.7×104个无节幼体/m2,平均值为3.5×104个/m2.其水平分布呈明显的"一高两低"格局,即内港区高于外港区,中心区高于沿岸区.其垂直分布格局为:0~1cm层的潜在补充量最高,达到6.5×103个/m2;另一高峰区出现在4~7cm层,平均为5.4×103个/m2;其余各层较低,平均为2.3×103个/m2,并将桡足类卵库垂直分布划分为功能不同的4层:最表层(0~1cm层),次表层(1~5cm层),中层(5~8cm层),下层(8~10cm层及其下部各层).最后对形成这种分布格局的可能原因及沉积物中桡足类卵库对其浮游种群潜在补充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对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石羊河下游霸王群落共有9科20属21种植物组成,以蒺藜科、菊科、豆科的植物为主。群落植物种类单一,个体数量少。生活型以灌木、小半灌木为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及其变型和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霸王坑的生存环境具有霸王群落天然更新的条件,种群有比较丰富的幼树和小树储备,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北板滩井的生态环境不适宜霸王的繁殖更新,种群大小级结构属纺锤形,表现为严重衰退型种群。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木本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鼎湖山植物样带针阔混交林群落主要木本植物种群数量特征、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格局进行分析,探讨了主要木本植物种群发展趋势和种群维持机制。结果表明:荷木(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中,除马尾松随机分布外,其他主要乔木和灌木种群基本呈聚集分布。荷木是稳定种群,在垂直空间分布较均匀;马尾松是衰退种群,垂直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在当年生幼苗和苗木层没有个体出现。灌木显示出与乔木不同的更新策略,与乔木相比,灌木有大量的当年生幼苗和幼苗库,其当年生幼苗数量是乔木的19倍。若以相邻龄级个体数量比表示生长阻力,则乔木幼苗进入幼树阶段所受到的生长阻力较大,灌木在任何龄级都受到了较大的生长阻力。同时,灌木层植物种群的空间资源利用相似性和竞争强度高于乔木层种群。从聚集度指标看,随着龄级增加,乔木层种群聚集度逐渐减少,灌木层聚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ca gigas)幼体各个主要发育期的趋光性和趋地性。结果表明,担轮幼体表现为负趋地性和负趋光性,而其它几个幼体发育期却转化为正趋地性和正趋光性。牡蛎幼体的趋地反应强度大于趋光反应。幼体对于不同光强的反应水平差异较小,但具有较强的光动性反应,缺乏光探反应,因此,初步认为,自然海区中,牡蛎幼体难以随光强的昼夜变化而垂直移动,其垂直分布是随着发育程度而逐步朝向水体下层的。  相似文献   

7.
台江八郎、丹寨岩英等地的中-下寒武统凯里组下部地层中,发现了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中寒武统下部的Oryctocephalops Lermontova,1940和Ovatoryctocara Techernysheva 1962.这一发现使Oryctocephalops及Ovatoryctocara分布的时代下限延伸至下寒武统顶部,分布范围扩大至亚洲南部;根据这一发现及原有Oryctocephalops和Ovatoryctocara的报导,推测该两属可能在早寒武世晚期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它们的发现还使早寒武世亚太生物大区和西伯利亚过渡生物大区的差异减小,具有古生物学及古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甘肃小陇山油松林群落的物种种类及组成、主要乔木种群的分布格局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植物35种。油松种群在群落中占绝对的优势。油松、华山松种群为典型的集群分布。在垂直空间上分为3个层次。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做好青海民族植物与文化的研究工作,对青海东南部地区主要绿绒蒿属资源的分布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分布区的土壤类型及伴生植物,分析绿绒蒿资源分布与土壤环境及伴生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青海东南部绿绒蒿分布区土壤有7种类型,其中高山草甸土绿绒蒿种类分布最多,垂直高差最大;风沙土﹑高山漠土和山地灌丛草原土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区土壤类型间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差异显著,但都与海拔高度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高山草甸土和灌淤土的有效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土壤类型,以潮土和山地灌丛土有效养分的变异系数最低,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小,其伴生植物表现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种群逐渐减小,不同绿绒蒿种的伴生植物种类也随海拔高度表现梯级变化。金露梅、高山柳、金莲花、禾本科草、高山景天、火绒草、点地梅成为各种绿绒蒿伴生植物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
对滇石栎物种自然分布区南北方向的8个种群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分布区最南和最北边缘的种群.分析其叶片厚度、硬度、总酚含量和缩合单宁含量的种内变异及其相关性,主要探讨叶片防御性状对物种自然分布区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滇石栎叶片4个防御性状的种内变异系数分别为19.31%、43.72%、20.83%和32.56%.这种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是滇石栎适应不同生境的结果.叶片化学防御随分布区海拔升高而增强,存在生长与防御的权衡关系.滇石栎最北端冕宁种群综合防御投入最大,采取低生长高防御的生活对策,成为滇石栎分布区北部边缘种群.最南端的屏边种群表现出较弱的防御能力,但生长达到种内最大值,采取快速生长的生活对策,成为滇石栎分布区南部边缘种群.滇石栎叶片防御性状的变化对物种沿纬度方向分布区的范围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风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太湖周边19个气象站及太湖中尺度通量观测网4个涡动通量观测站逐时风向、风速及温度的数据,以及苏州市6 min一次的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对太湖2012年6月7日湖风的风、温及边界层高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北岸及东岸存在苏州、无锡等城市,城市热岛环流与湖风环流相耦合,北岸和东岸湖风产生时间早于西岸和南岸。在湖风旺盛发展时刻,北岸及东岸的风向偏转速度大于南岸及西岸。湖风环流的垂直高度变化显著,在湖风发展最旺盛的14:00,湖风边界层高度可达550 m。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涪江合川江段的瓦氏黄颡鳃上的寄生甲壳动物———掘凿鳋的种群周年动态.该鳋的频率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其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显著的周年变化,春末夏初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3.
广西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群落的现存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为5272.2g/m~2,其中地上部分为2690.2g/m~2,地下部分为2582.0g/m~2.地下部分中94.8%的根分布于地面以下0~60cm 层。由于不同滩面的环境因素差异较大,位于不同滩面白骨壤群落的生物量也有所不同,位于内滩、中滩、外滩的群落生物量分别为11424.0g/m~2、2585.3g/m~2、1806.3g/m~2。  相似文献   

14.
利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潮汐模拟自动控制系统,对潮汐影响下近岸地下水水位波动和周期平均地下水水位超高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近岸任意一点地下水水位随时间变化具有不对称性,水位上升比下降快;潮汐信号在地下水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周期性的水位波动,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水位波动振幅衰减加快;潮汐在沿岸潜水层中形成的地下水水位超高最大可以达到含水层厚度的10%左右.潮汐的振幅和频率对近岸地下水水位超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频率对地下水水位超高的影响较振幅大;潮汐对地下水水位超高的影响还与近岸潜水层的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蒙特卡罗方法研究集合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金堇蛱蝶的实际生活史和调查数据,以天为单位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仿真每个个体的发育、迁移、繁殖等随机行为. 从而获取集合种群及其各局域种群的动态变化,展示了局域种群的周转行为,得到了每年各斑块局域种群大小、占据率、被占据斑块数及相应的概率分布等信息. 计算结果表明该集合种群能够进入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从而维持适当的种群规模并得以续存下去.我们还分析了斑块质量和所处地理位置对局域种群的影响. 提供了一种能够同时描述集合种群和局域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各种影响集合种群动态的因素和制定保护策略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盘山濒危植物七子花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七子花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也是受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以浙江大盘山七子花为对象,从基株和无性系分株2个层次上进行种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基株和分株种群中,均缺少Ⅰ级幼苗;基株种群中Ⅲ、Ⅳ径级个体所占比例最大,但在多数局部地段,由于数量少,呈现衰退。分株种群中Ⅱ、Ⅲ龄级个体所占比例最大。总体来看,这里的七子花种群相对稳定,但在局部地段,七子花数量较少,面临局部消失的风险。中等海拔处每基株含有的分株数较少,海拔较低及较高处相对较多。径级V的个体平均具有较多的分株数,显著高于径级III的分株数,与径级IV的差异处于临界显著,而与径级II的差异不显著。大盘山种群主要靠无性繁殖更新。研究表明,如果生境没有大的变化,这里的七子花基本上能够维持下来。大盘山可能是七子花最大种群分布点,因此,在这里应该建立一个保护区。  相似文献   

17.
论述在沿江沿海砂基上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中采用水下混凝土所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例如水下砼的配合比标准、外加剂与灌注层厚度要求、施工工艺过程等 .实践证明 ,采用水下砼技术可以大量减少降水施工费用 ,加快工程进度 ,并把施工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 .因此 ,水下砼方案应是沿江沿海砂基上可以优选的几个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18.
在汕头市企望湾布设8条沙滩地形监测断面,根据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的3次现场测量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域内砂质海岸的冲淤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沙滩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冲淤变化,沉积物分布受台风影响显著,纵向沿岸输沙仍是沙滩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抗风浪深水网箱中鱼群远距离监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鱼群监测数据采集和基于无线模块的远程传输方案.该方案由海上现场监测系统和岸上控制及显示主机构成.在海上现场监测系统中,单片机把采集到的回波数据存储到扩展存储器62256,再通过无线模块发送回岸上控制及显示主机,由主机对接收数据进行处理和显示.厦门海域的海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简便、有效地对深水网箱中的鱼群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并在距网箱500m的距离内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显示,为正在新兴发展的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鱼群状态安全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20.
Lewis S  Sherratt TN  Hamer KC  Wanless S 《Nature》2001,412(6849):816-819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eabirds have long intrigued biologists. Current data suggest that density-dependent depletion of prey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may regulate population size. However, much of the evidence for this has been circumstantial,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northern gannet Morus bassanus at colonies in Britain and Ireland have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population size. Furthermore, direct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mean foraging trip duration of breeding ganne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ony size, both among colonie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same year, and within colonies as they change in size. To understand this phenomenon, we have developed a model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disturbance of fish alone can readily generat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gannets at larger colonies have to travel further to obtain f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