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的美的表现、美的审视和美的再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审美认识、审美转换和审美加工三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翻译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审美理想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主张学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反映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体现了乐观,自信的情调;主张学应录肯定人,鼓励人生活的信心;强烈的悲剧精神和追求崇高。其审美理想开创了社会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变异是诗歌创作中审美想象区别于其它艺术想象的独特之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想象变异主要有形变、意变和理变三种。形变主要表现为表象形体、特征、时空位置和抒情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变化,及表象的转移;意变主要是表象内涵发生的变化,这是理解象征表现手法美学奥秘的关键;理变是客观生活规律用曲折变化的形式在诗中表现出来,深挚真诚的情感是激发审美想象产生“理变”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透过中西文学弃妇形象的刻画,能较为分明地感受到中西文学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表现在对女性审美认识、对悲剧审美认识以及对艺术风格的美学认识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拟从美学的角度研究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学中的个人奋斗形象。与以往学形象的审美特征不同,他们身上体现出简洁明快的,并且是通俗直觉的审美特征,这是西欧艺复兴带来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审美意识。这一审美意识首先是平民的美学观,表现为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尤其强调平民的意志力量等因素。这一时期的学形象的审美取向又突出地表现为对人物形象的敏捷、果决与成功等审美特征的欣赏,其中还包括了强悍乃至邪恶等因素,就象《人间喜剧》对伏脱冷形象的美丑熔为一体的表现——他的邪恶,他的冷酷可怖,同时还有他的精明,他的侠义和他的坦诚。这种美丑熔为一体的美学体现同样是审美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人化批评是传统批评中极具特色极富魅力的批评方式,它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和模糊性的传达,调动读者艺术想象的建构性,而且还具有独一的批评效能。作为植根于华夏体验美学的文学观念,极具贡献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人化批评不仅开拓了人的生命内部审美时空,并凭此观照外部时空的审美,形成华夏美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9.
当代台湾女性文学从20世纪50年代发轫到90年代末的繁荣,呈现出曲线发展的轨迹。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女性文学、政治文学与色情文学出现台湾文坛,曲线轨道的中轴是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从对传统女性美学的继承到对性别社会的审美反叛、再从对传统审美的解构到对女性美学的再度重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明显线索,更能看到女性成为"人本体"和女性话语衍进的艰难历程。台湾女性文学的审美嬗变,对当代文学美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1.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2.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作为一部奇书,它从成书至今就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文本内容和社会影响,更在于它在美学中的突出价值,它的出现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海内外学者开始从伦理道德标准和文学作品价值评判等层面对它进行评析,使得它深远的美学内涵得以展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评价标准是以善为美,道德因素制约着《金》所获得的审美评价,而《金》所突出表现的是它的“真”,就是因为以真为美,省略了过滤生活原貌的一切环节,才把一众古代小说皆避讳的性事写得龙飞凤舞。这是由它所追求的美学风貌决定的,以追求最大限度贴近现实为旨归,以日常市民生活为审美领域,以生活丑、人性恶为审美对象。以真为美,那就不必排除生活丑、只有以善为美才会把它们从审美客体中剔除。所以,就《金》所表现出的美学精神而言,是不存在古典美学意义上有关丑与恶的禁区的,也谈不什么化丑为美。  相似文献   

14.
高校审美教育的实施,可使大学生具备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大学生审美心理的需求;审美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审美教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明代浪漫主义的审美个性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反对理性的哲学主流而强调感性;他们都反对刻意为善的美学主流而强调真、强调自然;相较于由人组成的社会,他们都更关注个体的人。庄子强调“以人合天”,而明代浪漫主义文学则把人本身提升到了第一位,二者在审美个性中有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期江西词人在宋词上体现的审美情趣主要表现为:晏殊雍容华贵的气度;欧阳修深沉浑厚的词境:晏几道温雅清丽的语言。他们的这种语言风格在宋词的发展史上起着美学上的定型作用。由于他们坚持诗庄词媚、选择南唐词风和偶然的以诗为词,发展了“婉约为正宗”的美学观,开启了宋词的雅化之路和豪放风格,界定了后期词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武术运动是表现人体动态美的一项具有攻防特点和表演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给人以美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认识武术的审美特点,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审美欣赏能力。发掘武术的美学特点。  相似文献   

19.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意境理论虽然不是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但毕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境界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论”包含三层不同含义:一是作为对艺术审美本体的概括,用来说明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二是用来指示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景象;三是用来描绘人的心理体验。作为审美本体的“境界”又可分为三对范畴:常人之境界与诗人之境界;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一般认为同属于艺术本体论的“隔”与“不隔”,实际上是从风格的角度入手来判断诗词优劣的标准,而不是艺术审美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