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上高七宝山龙潭组中近年发现了一些牙形刺,为确定该组中产出的蜒Gallowayinella的地质年代提供了补充依据:按照牙形刺、菊石等动物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垂直分布,笔者认为七宝山龙潭组中的Gallowayinella的时代为龙潭期。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渭北地区石炭纪地层中采集的牙形刺进行了研究。经鉴定,共获得牙形刺6个属,8个种和6个未定种。其中中石炭统本溪组以Streptognathodus cf.parvus和?Idiognathodus corrugatus为代表;上石炭统太原组下部以Streptognathodus gracilis为代表;中部以S.oppletus,S.elegantulus和Idiognathodus delicatus为代表;上部经与其它地区同时期的牙形刺相比,缺失了以S.elongatus和S.wabaunsensis为代表的矛形刺动物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西秦岭礼县上石炭统下加岭组牙形刺化石的分布规律,进而建立该区牙形刺序列,以便进行区域划分和对比。方法依据下加岭组牙形刺化石的产出特征建立牙形刺序列。结果下加岭组的牙形刺序列(自下而上)可划分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Idiognathoidessinuatus组合带;Idiognathodus delicates-Neognathodus bassleri-Neogondolella clarki组合带;Streptognathodus suberectus-S.parvus-S.gracilis组合带。结论该区牙形刺序列可与中国华南的罗苏阶、滑石板阶、达拉阶(威宁阶)对比,属于晚石炭世早期。该区牙形刺序列的建立对西秦岭地区石炭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鄂西地区的长阳组长期划归下石炭统底部,所含Siphonodella levis带被认为是杜内期最底部的牙形刺化石带之一。根据新发现的牙形刺Icroides sp.,Polygnathus brevis,腕足类Cyrtospirifer sp.Schchertella gelaohoensis,和双壳类Buchiola sp.等化石现将该组改划为上泥盆统法门阶,与湖南中部的邵东组、孟公坳组、贵州者王组、革老河组等对比。牙形刺化石Sipho-nodella levis是法门晚期—杜内早期均有分布的种。  相似文献   

5.
详细描述了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白石 -苟家大型飞来峰多条龙潭组地层剖面 ,讨论了龙潭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横向变化规律。根据沉积特征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区内二叠纪阳新组和龙潭组划分为 4个沉积层序并归于两个层序组 ,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首次发现区内晚二叠世存在强烈的沉积环境差异 ,并建立了龙潭期沉积环境模型  相似文献   

6.
安徽北部上寒武统凤山组的牙形刺及其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寒武统含牙形刺地层广泛分布于中国许多省份,安徽省是其中之一,根据三叶虫和牙形刺化石组合,作者修改了前人对上寒武统地层的划分方案,建立了三个牙形刺组合带,并可与三个三叶虫化石带进行对比.(见表Ⅱ、Ⅲ) 本文描述了三个新属:原端牙形刺属(Prodistacodus gen.nov),原始齿牙形刺属(prodentatudus gen,nov.),三角形牙形刺属(Triangtdatudus gen.nov.);十个新种:四方黑尔兹牙形刺(Hertzina quadrata sp.nov.),风山箭牙形刺(Oistodus fengshanensis sp.nov.),环纹原牙形刺(proconodontus anulatus sp.nov.),长形原牙形刺(proconodontus longiformis sp.nov.),有齿原始齿牙形刺(prodentatudus dentatus sp.nov.),翼状原奥尼昂塔牙形刺(Prooncotodus alatus sp.nov.),钩状原奥尼昂塔牙形刺(Prooneotodus hamatus sp.nov.),舌状原镞牙形刺prosagittodontus lingulatus sp.nov.),安徽三角形牙形刺(Triangulatudus anhuiensis sp nov.),浅沟韦斯特牙形刺(Westeryaardodina incilis sp.nov.);及一新亚种:锯齿诺契匹克原牙形刺(proconodontus notchpeakensis serratus subsp.nov).  相似文献   

7.
随着贵阳城区的发展,以三叠系地层为主的中心两城区之外也开始大规模开展建设,大量接触了二叠系地层,二叠系尤以龙潭组最为复杂,本文以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质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该地层的岩性、差异风化及岩溶发育等情况入手进行分析,根据贵阳龙潭组地层勘察工程实例总结该地层常见基础形式,并针对该地层特性,分析其地基承载力的挖掘空间,及贵阳地区龙潭组地层勘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该区上二迭—下、中三迭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沉积相和牙形刺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牙形刺的属种和组合,在野外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对各组、段的碳酸盐岩相进行了初步划分,从而阐述了牙形动物受沉积环境和岩性控制的关系。本文还讨论了该区牙形刺颜色变化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滇黔桂三省21条剖面和82个地质点中采获了牙形刺的基础上,结合古地理和沉积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以及其它古生物带来的大量信息,讨论了牙形刺的古生态。认为南盘江地区二迭纪牙形刺的属种组合和产出频度与沉积相的关系非常密切,并划分了三个牙形刺群落生境和一个无牙形刺的区域。为本区二迭纪沉积相的划分提供了一项新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九龙煤矿点处于龙潭组向吴家坪组相变过渡区。指出了龙潭组-吴家坪组在区域上的岩组、厚度、相变区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深入研究黔北地区海陆过渡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选取了二叠系龙潭组钻井岩心页岩样品进行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氮气吸脱附实验、及相关地化和等温吸附等测试,研究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并探讨微观孔隙对页岩储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龙潭组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微裂缝4种,以矿物颗粒粒间孔和黏土矿物粒内孔最为发育,有机质孔发育较少,这主要是因为Ⅲ型干酪根显微组分为结构稳定的镜质组和惰质组在生烃过程中不易产生有机质孔;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显示龙潭组页岩孔隙类型复杂,主要表现为两类:细颈广体的墨水瓶孔隙和四边开口的平行狭缝型孔隙,孔径主要介于3~5nm,以发育中孔为主,BET比表面积平均为15.846m2/g,BIH总孔体积平均为0.01258ml/g;龙潭组页岩样品吸附气含量较高(平均为2.37m3/t),页岩储层微观孔隙对吸附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吸附气含量与页岩的孔径呈负相关关系,与页岩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为烃类气体的赋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湖南二叠系“南、北型”是由早二叠世晚期华南东吴运动主幕所造成的,在华南各省具有普遍意义.湖南的当冲组仅相当于茅口组的中下部,龙潭煤系下段则相当于茅口组的上部,因而湖南二叠系的“南、北型”实质上是一个同时异相沉积的问题.上、下二叠统界线应划在龙潭组中、下老山段之间,这个界线才是与国际上流行的界线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在沉积序列、沉积特征和物性分析基础上,研究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层序格架和致密储层类型及其空间展布规律。龙潭组是扬子板块在二叠纪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的以煤系为特点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主要物源区是西部川滇地区,相带走向为北东-南西向。滇东-黔西一带靠物源一侧的西部地区以河流相细砂岩为主,往东为以含煤层系为特点的中间过渡相带和靠海一侧的河口湾海岸相带。龙潭组岩石类型主要有煤岩、泥页岩和致密砂岩,这3种岩石构成了3种致密天然气储层,都具有一定的含气性,但含气量从煤岩→泥页岩→致密砂岩具有逐渐变弱的变化规律。煤岩物性相对较好,泥页岩物性较差,致密砂岩物性最差。煤岩储层在黔西的大方-金沙-六盘水地区和滇东的富源-曲靖-罗平-丘北地区较为发育,三角洲平原、潮坪-潟湖相是煤层气发育的有利相带;往东南靠海方向主要发育泥页岩致密储层的潮坪-潟湖相带;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北西方向靠物源一侧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煤岩和泥页岩在相邻的黔北地区、四川泸州、重庆永川和云南的弥勒、普者黑等地延展分布,这些区域的龙潭组可能存在相应的致密储层和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5.
郭炎  林良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0):3838-3844
为了探讨四川盆地东南部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的资源潜力,在总结近年来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和测井等资料,以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和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沉积相对岩性分布的影响,总结了龙潭组泥页岩岩性组合特征和泥页岩厚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南部龙潭组由底至顶依次划分为SQ1、SQ2、SQ3三级层序,SQ1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而SQ2层序和SQ3层序则皆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四川盆地东南部泥页岩组合及厚度受控于沉积环境:滨岸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厚度大;潮坪相主要泥页岩组合为泥包砂,有效厚度仅次于滨岸相;混积陆棚相泥页岩组合以泥包灰为主,较薄; SQ1段、SQ2段和SQ3段泥页岩厚度总体上表现为西南部厚、东北部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贵州桐梓松坎二叠系剖面是华南二叠系的一条代表性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可以分为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和长兴组,总厚度为484.02m.野外实测和室内研究表明:剖面岩石类型较为单调,主要为石灰岩和页岩,以及少量的白云岩和硅岩.石灰岩进一步可以分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石灰岩、含生屑石灰岩、泥(粉)晶石灰岩和眼球状石灰岩.眼球状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下部和茅口组中下部,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与上升流关系密切.白云岩主要为呈斑块状分布的石灰质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栖霞组和茅口组,其可能为石灰岩经埋藏白云化作用而形成.硅岩可分为结核状、团块状、条带状硅岩和层状硅岩两种类型;二者皆为交代成因.通过岩性、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等相标志的分析,划分出了滨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两种沉积环境,其中碳酸盐岩开阔台地内局部出现浅滩环境.沉积演化表明,该地区二叠纪发生了两次较大的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始于中二叠世栖霞初期,结束于茅口末期;第二次海侵始于晚二叠世龙潭初期,直至长兴期末结束.  相似文献   

17.
湘中南龙潭组页岩孔隙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湘中南龙潭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探明湘中南地区地区龙潭组黑色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孔隙特征对于页岩气成藏的作用。压汞实验可以测试微米级孔径发育情况,低温氮吸附试验可以研究纳米级孔径发育特征,通过压汞实验、低温氮吸附实验测试,对比分析了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且探讨了孔隙发育的发育控制因素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研究认为,龙潭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孔隙多呈开放性,以两端开口圆筒形和四边开放的平行板状的透气性孔为主要类型。退汞效率在31.45%~63.82%之间,平均51.94%,说明样品的孔隙和喉道的尺寸大小相对均匀,孔喉均一性比较好。纳米孔平均介于(5~30)nm,占总孔体积的94.74%,对比表面积的贡献达到98.08%。脆性矿物含量较高,为有机碳和粘土矿物之外控制页岩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纳米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较强,甲烷分子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其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孔渗发育较好,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有利于页岩气后期开采,湘中南龙潭组黑色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8.
利用煤岩学和热解分析方法 ,分析了保和堂矿区龙潭组煤层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成烃能力 ,指出该区煤层的有机质具有高的产油能力 ,是较好的煤成油源岩。图 1 ,表 2 ,参 3。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和连续型-非连续型气藏基本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四川盆地是一个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了两套海相优质烃源岩(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其有机质成熟度高(R_o=1.5%~6%),绝大多数地区普遍不利于页岩气藏的形成;另发育两套海陆过渡相(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优质烃源岩,其成熟度相对较低(R_o=0.7%~3%),在川西南-川南地区具有较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前景.四川盆地页岩烃源岩排烃效率高, 为大规模油气藏提供了烃源;多存在晚期快速隆升调整过程, 为吸附气的解吸创造了条件.页岩气藏经历了早期地质条件优越、生物气高效成藏,中期深埋地腹、原油裂解气快速成藏,晚期快速隆升、脱溶气和解吸气调整成藏等过程.四川叠合盆地油气藏具有多样性特征, 发育了从非连续型到连续型完整序列的油气藏类型.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主要是指构造圈闭(以及部分构造-岩性圈闭)气藏,其圈闭相对独立,非连续分布, 储集空间类型以孔隙型为主.震旦系威远气田、川东石炭系气田群及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群等具有相对典型的非连续型气藏特征.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气藏介于连续型气藏与非连续型气藏之间,呈分散状或连续状分布, 圈闭类型多以复合圈闭为主,可发育有裂缝圈闭(川东南二叠系阳新统气藏)及岩性圈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储集空间以裂缝型或次生溶孔为主,非均质性强,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四川盆地连续型气藏应以页岩气藏为主, 但现今未有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藏的实例.四川叠合盆地具有多旋回构造-沉积演化、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区域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天然气的活动性,及油气成藏经历了生物气、吸附气、裂解气、脱溶气和解吸气演替等多样性特征.因此,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和研究应形成常规与非常规、连续型与非连续型、原生与次生油气藏的立体勘探和研究局面, 尤其应加强非连续型-连续型过渡油气藏特征、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