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提高常规公交的出行服务质量,建立了考虑车内拥挤状态的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通过量化车内拥挤状态,给出各拥挤状态下的乘车成本;建立了线路各区间的拥挤状态转移函数.考虑乘客的车内拥挤状态感知,建立站点乘客随时间的上下车数量的度量模型;构建乘客出行成本度量模型,以乘客出行成本与车辆运营亏损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模型对等待成本有着“补短板”效果,对乘车成本有着“削峰”效果,即通过增加乘客到站量小站点的等待成本,降低乘客到站量大站点的等待成本,削弱乘车成本峰值的手段,达到总成本最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小会话初始化协议的呼叫建立延时,获得性能和缓冲数量上的平衡点,深入分析SIP复杂的协议行为,并建立协议的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构造与广义随机Petri网模型同构的马尔可夫链,根据马尔可夫链求解稳定状态概率,对协议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评价协议性能.针对协议运行时状态转换中的耗时过程,通过软件SPNP仿真计算分析得到模型中位置P2缓冲大小的优化结果,得出呼叫建立平均延时随位置P2缓冲大小变化的规律,同时对系统吞吐量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位置P2缓冲大小取优化值时能优于其他取值,缩短协议的呼叫建立延时,改善系统吞吐量,提高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互通立交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节点,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能提高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挤。本文以某大型半苜蓿叶形立交为研究对象,通过Flexsim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仿真优化研究。首先拟定互通立交的Flexsim实体映射,其次根据立交布局建立仿真模型,最后通过仿真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分析该模型的堵塞状况和通行能力,并对所给布局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在压印光刻工艺中,针对压印机由于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误差,通过建立压印机压印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其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计算.采用高斯求积法优化了温度传感器的位置和数量,选取了1个热源点和2个高斯点作为测温关键点,建立了压印轴测温点的温度变化与压印轴轴向热误差之间的线性计算模型,该方法可以预先确定测温点的数量和位置,避免了传统的从多个测温点中通过实验选择最优传感器数量和位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中温度测量值之间的误差小于7 7%,仿真结果能准确反映压印轴温度场的分布情况,所建立的压印轴热误差模型的计算精度可以达到93%,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满足减振需求的同时提高悬架的馈能效果,对一种新型液-电馈能式悬架的液压系统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和优化.在AMESim中建立了液-电馈能单元的仿真模型,并通过样机台架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了验证.以ISIGHT为平台,在1/4车辆AMESim模型中,对影响车身加速度和馈能功率的5个液压系统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液压马达排量对车身加速度和馈能功率均有显著的影响.以平顺性为约束,建立了提高馈能功率的优化模型,并对液压系统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车身平顺性的前提下,优化后的平均馈能功率提高了12.7%.  相似文献   

6.
通过动态特性试验,分析了某插电式混合动力SUV排气系统模态以及被动侧吊钩的动刚度.建立该排气系统有限元模型,对其自由模态进行仿真计算并与试验模态对比,最大误差小于5%,模型可靠.为减小排气系统向车身的振动传递,提高整车NVH性能,引入平均驱动自由度位移法进行吊钩位置优化.对优化后的吊钩进行主动侧模态分析并与目标值350 Hz对标;对优化后的排气系统进行约束模态及频率响应分析,其固有频率、峰值频率均避开了发动机常用转速激励频率范围93~107 Hz,证明优化方案可行,可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7.
根据导向机构的功能,建立以侧倾中心理论为基础的导向机构传力模型,通过侧倾中心计算悬架导向机构传递给车体的力;建立悬架K&C特性修正模型,利用悬架K&C试验数据对车轮的位置和姿态进行修正.编写了14自由度整车模型的仿真代码,将所建立的悬架模型嵌入到整车模型中,建立某A级车的整车模型,通过对比仿真结果与场地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此模型进行了操纵稳定性工况的仿真,以方向盘角阶跃输入工况为例,分析了导向机构模型对整车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仿真可以得到悬架K&C特性参数中对整车运动影响较大的参数及其影响趋势,从而对汽车开发过程中的悬架结构参数的确定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公路施工网络计划优化方法进行分析,建立了符合公路施工网络计划特点的质量-工期-费用的优化模型;利用拥挤度计算和非劣排序,以及精英保留策略的遗传算法,并采用工序染色体编码的方法,缩小了公路施工网络计划优化程序对有效解的搜索空间;通过轮盘赌选择、算术交叉、变异等操作,得到一个Pareto最优解集,供决策者从中选择出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提出了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采用改进的NSGA-Ⅱ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利用MATLAB 7.0编程仿真,可获得Pareto的最优解集。  相似文献   

9.
针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的结构和特点,建立了车辆侧面碰撞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对其侧面碰撞安全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以仿真分析结果为参考基础,以提高整车侧面碰撞安全性为优化目标,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某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化计算函数,对车辆侧面碰撞安全性能相关的结构参数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优化计算和影响性分析;以优化计算的结果为指导,对该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安全结构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全面提高侧面碰撞的被动安全性;将优化设计后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进行实车侧面碰撞试验,并将实车碰撞试验结果与仿真侧面碰撞试验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仿真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如非碰撞侧B柱实测碰撞加速度值与仿真分析值相差仅2.2%,优化计算函数的仿真计算结果是可靠的,优化设计后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六足机器人非结构化地形稳定步行问题,研究了基于足力分布的位姿调整策略.通过力学分析建立了机器人任意步态模式下的足力分布模型,获得足底受力的平衡关系;采用重心位置调整策略实现了机器人步行过程中的位姿优化,来提高步行稳定性;并且建立了虚拟悬挂模型,采用足力补偿的方法对外界的扰动进行抑制,进一步提高机器人步行的稳定性.通过仿真验证了该调整策略对提高机器人步行稳定裕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刘荣  王凤兰  吕良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0):12486-12491
针对现实社会中过街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安全问题,本文根据人车双方冲突的实际背景,建立了 人车冲突博弈矩阵,通过设置策略影响因子,给出策略之间的激励系数,对传统的演化复制动态方程进行改进,然后利用改进复制动态方程进行均衡求解。研究发现改进复制动态中激励系数的值不同,得到博弈演化的收敛速度不同。利用Matlab为实验平台,验证了策略之间既促进又抑制的关系对演化博弈过程的各种影响,突出了改进复制动态演化模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为现实社会中过街行人与机动车冲突的安全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引入交织强度、交织区内的交织点密度和行人偏移率3个评价指标,通过受控试验定量分析交织区栏杆内区域与栏杆后2个子区域的流量、交织区位置移动、交织区面积变化及偏移率特征.然后以栏杆设置是否促进交织区人群行走有序性和是否发挥限流效果作为交织区栏杆设置有效性评价标准,提出判断流程.利用上海市2个轨道站点的栏杆设置案例定量评价栏杆设置的有效性,期望对轨道站交织区栏杆的规划设计提出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公交站点区域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行为,在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基础上,首先,考虑激进型行人和混合非机动车流,通过行人穿越决策规则和非机动车避让规则耦合行人运动模型和非机动车运动模型,采用双向行人Blue模型模拟进出站行人的运动行为,采用改进的NaSch模型模拟非机动车的运动行为,建立公交站点区域行人与非机动车交互模型。然后,在北京市西单商场公交站B站台开展观测实验,微观层面展现行人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在不同流量构成下二者冲突演化规律以及进出站行人到达率、非机动车到达率对延误和冲突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机动车堵塞多发生在非机动车与行人刚开始的交互处,并向来车方向延伸。与进出站行人到达率相比,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受非机动车到达率影响更显著;在进出站行人比例为0.5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达到峰值;进站行人比例为1时,行人和非机动车延误比出站行人比例为1时延误小;在行人到达率一定时,冲突数随着非机动车达到率的增大而增加,当行人到达率较小时,冲突数呈缓慢地增长趋势,随着行人到达率的增大,冲突数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基于损伤柔度曲率矩阵的损伤识别方法在人行天桥上的适用性,将此方法用于人行天桥模型和实际工程的桥梁结构分析中。通过对人行天桥简支钢箱梁损伤前的完好结构及各类损伤工况下的损伤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各工况下的这一损伤识别指标的损伤识别性能,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将此方法用于实际的人行天桥动力模态试验中,在随机环境激励的情况下使用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人行天桥进行动力模态试验。研究发现,损伤柔度曲率矩阵这一指标对于人行天桥具有良好的损伤识别性能,并且其抗噪声能力、微小损伤识别能力以及对于实际工程的适用性能皆有良好表现。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市吉林大街2个路段过街行人为对象,以车辆间隙、相邻车道拥挤度为变量,通过视频观测获取行人过街决策行为数据,利用Binary Logit模型建模.结果发现:该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89%,可应用于无信号交叉口或者无信号路段行人和车辆交互微观仿真模型中.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行人运动状态对行人头部、胸部加速度的影响规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真实案例,利用PreSys软件建立假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和车辆不同碰撞速度下行人的动力学响应及头部、胸部加速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碰撞速度30km/h时,行人行走状态下头部加速度最大,慢跑状态下行人头部加速度最小;碰撞速度50km/h时,行人不同运动状态下头部加速度差别不明显;行走、慢跑状态下,行人胸部的加速度随着碰撞速度增大而增大;奔跑状态下,行人胸部加速度峰值随碰撞速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图像中遮挡和小尺寸行人的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语义分割注意力和可见区域预测的行人检测方法.具体地,在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目标检测网络的基础上,首先优化SSD的超参数设置,使其更适于行人检测;然后在主干网络中引入基于语义分割的注意力分支来增强行人检测特征的表达能力;最后提出一种检测预测模块,它不仅能同时预测行人整体和可见区域,还能利用可见区域预测分支所学的特征去引导整体检测特征的学习,提升检测效果.在Caltech行人检测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所提方法的对数平均缺失率为5.5%,与已有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行人流综述     
近十年以来,人们对行人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并不仅仅是这一理论对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更是人们对公共安全有着要求,并希望行人流理论能揭示人群运动的普遍规律.本文回顾了在行人流领域中的一些经典模型及其基本结论.叙述了来源于麦加朝圣的行人流实测结果.鉴于行人在逃生时,具有类似于动物的集体行为,因此,介绍了描述集群运动的Vicsek模型,并将此模型中的视野半径引入行人流模型.重点讨论了行人数量、视野半径和逃生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元胞自动机模型较简要地论述了行人在逃生时,门前障碍物对行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行人检测一直是难点和热点。为了对交通混合流视频中的行人信息进行自动和规范化描述,实现一种基于MPEG—7标准的行人描述模型。由于MPEG—7标准是一种用来描述所有多媒体数据的接口框架,因此它的结构非常复杂。为了描述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和易用性,在MPEG—7描述的视觉描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语义行人描述模型,除了对视频中行人对象视觉信息做了系统化的描述,该模型还对视频中的行人做出了语义分析,并按照MPEG—7标准进行了相应的描述。实验详细的阐述了自动获取高层语义信息的过程,实验最后给出了描述模型实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减小行人导航过程中的误差,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决策的零速反馈修正方法。根据行人足部运动特点,构建行人足部运动模型,利用支持向量机决策方法对足部运动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和提取数据特征,建立超平面方程。通过超平面函数对行人足部运动数据进行分类和决策,辨别区分静止段和运动段。在零速静止段,对惯性导航解算的速度、角速度和方向进行修正,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递推方法进行方向、速度和位置误差跟踪。进行了行人按既定路径的行走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行人导航系统能够使行人行走轨迹与设定路径完全吻合,多次测试数据最大误差小于2.5%,平均误差为1.94%。因此,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决策的行人导航零速修正方法能够准确地对行人轨迹进行跟踪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