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工作是围绕"居民生存和发展利益"展开的。新时期,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农村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解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实际问题。本文以平山县东冶村为例,结合东冶村自然、社会和经济现状分析了东冶村发展过程中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东冶村的水土保持与环境整治的相应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建设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种水土保持建设模式,这些模式均具有各自的适应性,其中水土保持的旅游开发模武当前备受关注.本文以河北省南豆公村为例,通过点(庭院、舍饲)、线(道路、沟渠)、面(坑塘)三种方式探讨旅游开发模式在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建设中的应用规律.研究证明此种模式在旅游资源丰富、环境整治和水土资源开发难度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有较好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水土保持与旅游开发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河北省矿产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对河北省的矿产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的原则、方式和措施进行了探讨,并初步构建了河北省矿产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框架,旨在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矿产资源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以加快河北省水土流失防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建伟 《科技资讯》2011,(13):159-159
本文根据河北省的水土流失现状分布和相关文献以及国内外研究,对河北省构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以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北省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建议和理论基础,以促进和谐河北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空间快速向外拓展,为避免由房地产为主导而造成城市建设的无序,避免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盲目拆迁和“驱赶农村居民“,需要在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和社会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对城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建设提出一个理性和科学的空间建设引导。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角度建立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研究区域居民点建设条件适宜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宝鸡市渭河南部台塬区农村居民点建设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农村居民点建设策略,对各居民点未来建设进行空间引导。  相似文献   

6.
栗志强 《科技资讯》2010,(20):139-139
通过河北省水土流失现状,对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的意义、建立的依据以及当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河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及完善提供建议,以促进河北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古浪黄花滩沙漠区域光伏发电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沙漠区域光伏发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以武威泰丰新能源有限公司古浪县20 MW光伏扶贫配套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为实例,分析了该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和预测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制定了不同防治分区的治理措施,为沙漠区域光伏发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以典型岩溶区贵阳市为研究对象,用2010年ASTER影像为信息源,开展适合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技术方法研究.研究表明: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岩溶区水土流失因子能实现区域水土流失快速监测,可有效地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贵阳市201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3234.1km2,占总面积的40.3%,水土流失面积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水土保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10.
朱蕊莹  张小梅 《科技信息》2013,(23):421-421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头号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注重水土保持,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笔者通过自身工作实践,客观分析了辖区水土保持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和建议,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大量资料、相关论文和实践成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新民居建设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应用数据挖掘中的CART算法对河北省农村居民问卷信息进行建模,具体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总体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满意度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民居建设试点村居民满意度较高,其中满意度最高的人群是居住类型为自建小楼或者政府统一建造居民区的农村居民,而不满意度高的人群主要是非试点村居民中对于收入等因素不满意者。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满意度的因素中,按重要程度分主要是收入、社会风气、居住环境及领导作风;文化水平等因素对于满意度高低也有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和较低的农村居民,其满意度高于文化程度中等的人群。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的资本价值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土壤保持价值,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价值总量约为1768.32亿元,相当于该区2000年GDP(8261.02亿元)的21.41%。其中保持养分价值为1677.97亿元,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为90.35亿元。各类农业生态系统价值量所占比例为:林地44.34%,农田44.91%,草地与水域10.75%。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Cs示踪和土壤粒度分析, 着重探讨了河北坝上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风蚀的关系, 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为沙质丘陵草原 > 耕地 > 退耕还草地 > 人工林 > 石质丘陵草原, 提出了对研究区保持石质丘陵草原现状、保护原有人工林等植被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屯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基本情况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大的行政村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有四点,一是自然村多、无人自然村多;二是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建筑中土坯房、土窑洞等土质建筑多、空闲建筑多;三是黄土广泛覆盖;四是农村人口萎缩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障碍因素有四点,一是农村宅基地私有观念;二是剩余人口安置难;三是村庄内部林地政策;四是资金不足.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技术和通用土壤侵蚀方程,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区,对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的资本价值进行了评估。测算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土壤保持价值,整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土壤价值总量约为1768.32亿元,相当于该区2000年GDP(8261.02亿元)的21.41%。其中保持养分价值为1677.97亿元,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为90.35亿元。各类农业生态系统价值量所占比例为:林地44.34%,农田44.91%,草地与水域10.75%。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198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不仅会造成土壤破坏、肥力下降,甚至会造成自然灾害,研究土壤侵蚀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治理水土流失和保障土壤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模型,利用降雨、土壤、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土地利用等数据,分析安徽省1980、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侵蚀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进一步探讨了土壤侵蚀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40年来土壤侵蚀整体呈现先降低后略微回升的趋势,1980年侵蚀总量为6 510.92万t/a, 2005年降低到3 169.26万t/a, 2020年回升为4 205.01万t/a。安徽省整体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由北至南侵蚀强度逐渐加剧,强度及以上等级的侵蚀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丘陵山地区。安徽省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改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地区。草地的土壤...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安徽省淮河流域城西湖蓄洪区宋张撤退道路工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分析,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各分区新增水土流失特点和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农牧交错带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高原康保牧场野外调查研究,采用标桩法测定土壤风蚀厚度,计算土壤年风蚀量,采用目测法测定样地植被盖度.将该地生态建设初期与生态建设10年后的土壤风蚀量作对比.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十年后土壤风蚀量比生态建设初期土壤风蚀量明显减少,植被盖度明显增加.并提出巩固生态工程建设成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查阅历史文献基础上,采取治所邻近度分析、适宜性评价等方法重建江西省1820年1 km×1 km空间格网下的主要地类空间分布,并将重建后的18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198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建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重建结果较为合理; 1820年江西省耕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域及其他土地面积分别为29 228、105、1 648、3 730、134 227 km2,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吉安、建昌以北的鄱阳湖平原区,城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则较为零散,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及河流交汇处; 从1820—1980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未发生大的改变,但受人口增长的影响,全省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耕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364、462、16 276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