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1月,我集中阅读了孙方友的《陈州笔记》《小镇人物》各四卷,像一次漫长的寻根之旅。这是两个并列的系列笔记小说。从地域上说,是大含小,行政区域上,小镇属陈州管辖,但在小说人物的命运演变上,两者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我和孙方友在汤泉池笔会结识,已有二十多年。我仅知道孙方友也去过新疆,那时称“盲流”。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长期误读了孙方友的这两个系列,也许和我缺乏地理概念有关,因为我把“陈州”  相似文献   

2.
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孙方友《陈州笔记》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日下午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会议由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主持,来自国内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及新闻媒体人士近40人出席。与会学者认为,孙方友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为写作源头和精神家园开创出的新笔记小说,营造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孙方友写笔记体小小说人物的一个常用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物性格侧面里矛盾着的两个性格元素构成“二重组合维”,这是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对“微文学人物创作原理”的一大贡献;孙方友的“大情节”笔记体小小说由“发展细节+高潮细节”与“背景细节+启动细节”建立起“小小说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意外结局”;孙方友笔记体小小说的立意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说由“一波三折翻三番”来概括他的情节原理的话,那么可以用“声东击西创喻体”来概括他的一种有效的符合新笔记体小小说创作原理的立意原则。  相似文献   

5.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在郑州的一次小小说会议上,我曾向孙方友先生承诺,有机会一定深入研究他的作品。现在是2015年春寒料峭的时候,在细细品读四大卷本《陈州笔记》的过程中,我时时沉浸在孙先生所设定的特有的陈州氛围之中,为其中的人物、故事及情调所打动。孙方友先生《陈州笔记》里的756篇小说,据说历经三十多年的创作时间,其实也是他磨砺探求文学的三十多年,因此这些小说成为孙先生文学创作上的重要标志和集大成者。在思考孙先生文学  相似文献   

7.
孙方友的小说无论从叙事风格上还是从小说精神上都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传统精神越来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孙方友的这些小说显然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中备受争议的研究对象。该概念提出伊始,即因界定不科学、运用不规范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鉴于“新笔记小说”兴起,因而否定乃至取消“笔记小说”的做法,并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和小说研究的需要。梳理笔记小说研究史,科学界定概念,区分其与笔记及其他小说文体的关系,明确其文体特征,限定其收录范围,确立笔记小说的文体独立地位,对于推进笔记和小说的研究,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巨著。其书在清代已有几种版本,声誉渐高。“五四”以后,由汪原放校点,亚东书局排印出版。汪原放请胡适作序,胡适当时正对小说考证有浓厚兴趣,就写了《吴敬梓传》代序,书乃大行于世。陈独秀、钱玄同都写文章推荐。如胡适说:“我们安徽的第一个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这是1920年的事。到1923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出版,对这部书也给予高度评价,如“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  相似文献   

10.
《人生》是一个具有现代性审美品格的文本,小说以传统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模式,表现了高加林身处文化裂变的时代,寻找人生价值行为的悖谬与荒诞。《人生》与《伤逝》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负心汉”的忏悔文本,相距半个多世纪的两个忏悔者的遭遇表明: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是生于传统之中,寻求超越传统的新人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命运。  相似文献   

11.
将作为文学史上小说创作第二次高峰期的清末小说。仅用“谴责小说”来界定描述,有笼统简单之嫌,而将《孽海花》许为此类小说之代表作品也有商榷之必要。“谴责”只是一种“时期风格”,经过曾朴整理增撰后的作品,却在不失其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作为历史小说的特征。其立意重在纵向的历史画面而不是横向的社会图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反讽在西方文论史上被视为召唤真理的一种方式,一直备受推重。对反讽手法的娴熟、成功运用也是孙方友的小小说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在《陈州笔记》中,孙方友不仅通过反讽大大拓展了其作品的内涵、容量,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以一个思想者的姿态对传统文化的种种展开反思和追问,在传统题材的写作中融入了清醒的现代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临川作家黎近创作了《未斋杂言》与《黎子杂释》两卷笔记体小说。这两部小说产生于明代早期,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其鲜明的特点。对于我们研究明代笔记小说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一些探究,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国内研究哈代,注意力多集中在“性格和环境小说”方面,尤其聚焦于《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下称《裘德》)两部小说上。这很自然,因为哈代以小说名世,虽然作为诗人和戏剧家,哈代也是出色的;而“性格和环境小说”,在哈代的全部小说创作中,无论是认识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成就都是最高的;《苔丝》与《裘德》在“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中,又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有人曾严格地称,哈代的所有小说,只有《苔丝》与《裘德》堪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6.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可以说为张炜小说的“记忆”提供了了无尽的源泉,张炜的小说一殷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1911年发表了《家》;时隔22年,中国也发表了一部同名小说,那就是巴金的《家》。两部《家》讲述的都是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都是“旧家庭的历史”。同名同题小说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但岛崎与巴金却还有《春》、《新生》...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 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