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小小说的繁荣,与它小中见大的审美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主要来源于创作者立意的精心构思。作家们立意的审美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小事件表现大主题,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和在平凡中寓深刻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从文本内部分析了<伟人盖茨比>的情节结构、人物结构及其与主题"美国梦幻"的破灭如何协调一致,水乳相融.  相似文献   

3.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是《红楼梦》的一个小片断,现已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六册中.这个片断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上颇有特色,两者结合得十分紧密,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媛媛 《科技资讯》2007,(34):206-206
通过探索戏剧表演中,人物体验与体现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建立正确的表演观念.  相似文献   

5.
孙方友的小说无论从叙事风格上还是从小说精神上都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传统叙事方式的延续。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地域文化、传统精神越来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孙方友的这些小说显然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妍妮 《海峡科学》2006,(9):86-87,89
"心理性"人物观认为小说里的人物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从这点看,高阳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就是对人物的尊重.具体表现在在塑造人物的原则上,高阳讲究塑造浑圆人物,将隐匿于人内心深处最活生生的人性揭示出来.在处理次要人物时,即使是次要人物也有自己的地位,组成了立体的人物群像.最后,还常采用变换小说写作视角,使人物跳出作者的束缚,成为真正富有生命的人.  相似文献   

7.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8.
历代笔记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杂”。以明代笔记为例,可以从笔记命名繁杂、内容组成庞杂、作者身份驳杂、创作动机复杂四个方面分析笔记的“杂”。与此同时,在笔记作品中还有各种“同”的存在。这体现在笔记创作方式的相似性、对前代经典作品的继承性和追求立言不朽的目的性三个方面。既看清“杂”的表象,又看清“同”的原因,对笔记的宏观把握就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9.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自问世以来不断受到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对它的研究大部分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层面着手.在研究内容这一领域,人们对它的解读首先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入手的.毋庸置疑,《金色笔记》叙述的是女主人公安娜的精神发展历程,不可避免地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存在,但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不仅是因为作品的女性视角,更重要的是作家莱辛站在“入”这个更广泛的角度来探索主人公的精神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工农兵文学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情节策略,其故事情节不但直接表现政治思想,而且还以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政治斗争的艰难和复杂;以思想、政策推动情节的发展,体现革命思想和政策的威力;以"高潮"部分生动的生活场景,凸显革命的理想。这一情节策略,本质就是政治宣传的策略。在考虑情节策略时,作家们重视的是手段和方式,即情节的具体内容。这一策略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薛福成的文言小说创作是为其改良主义政治观念做宣传的,在《庸盦笔记》中作者从军事、吏治、教育、民生等几个方面表现他的政治思想,该小说集的刊刻早于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提出,故薛福成的小说创作可视为小说界革命的先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扶乩是民间的占卜问疑风俗,明清时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风雅游戏。《阅微草堂笔记》中收录的34则扶乩故事,一方面描绘了清代士大夫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反应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扶乩这种民间风俗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因而多了一份道德说教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福期特提出的“‘形状’二分法”,对于研究小说人物的形态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个复杂结构的简化形式,其类聚群分的结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这种比喻性命题的认同至多只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而无法在严密的理性思辩的参与下把它同小说社会纷繁复杂的现状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联系起来。马振芳先生对于“二分法”所作的不适当的修正与补充,则使原本没有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游戏化了。可见,单纯采用以现象分析现象、以规则代替规律的方法来划分小说人物形态的类型,是这一研究领城至今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马雯娜 《科技信息》2009,(21):I0174-I0174,I0187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苔丝是这部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她是一个美丽单纯的乡村姑娘,由于遭到纨绔子弟阿历克的引诱和玷污而改变了一生。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无不慨叹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了阿历克的人物形象,也突破以往阿历克与苔丝之间的害人者与被害者的关系,就“恋爱”——人类这一话题来发掘出阿历克身上的闪光点。纵观阿历克对苔丝的追求.特别是从他悔悟之后,对苔丝的感情可以说是异乎强烈而真诚的。他从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出发,不失时机地用金钱收服苔丝,他自认为待苔丝很不错,也许苔丝早晚有一天会对他心生情意的。但他忽略了苔丝的人生和情感,他不明白强迫苔丝做的一切都是她最痛恨的,早晚有一天会导致精神危机的爆发。阿历克无法理解苔丝,更无法理解自己的死。这个结局,不论是对阿历克来说,还是对苔丝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5.
多柔体动力学对空间探索和宇航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单柔体动力学是多柔体动力学的基础,利用变积法推得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通过对单柔体动力学的高斯最小量求驻值得到微分形式的控制方程.接着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两种运动学描述方法--向量链法和向量对法建立链式多柔体系统的高斯最小拘束原理.  相似文献   

16.
莫泊桑的《羊脂球》和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都是描写的以战争为时代背景身为弱女子的不幸命运。丁玲与莫泊桑的战争经历使他们能够以个人独特视角穿透"战争与女人"小说的一般模式,拒绝正面描写战争而使其创作表现出对战争文化心理的疏离,更着眼于对人类本身的关照,但是两者在人物形象设计、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方面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17.
结合表现主义理论,分析库切著作《彼得堡的大师》中情节、人物和叙事的特征,展现库切通过重塑历史人物和事件,描述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遭遇和心理状态,目的是揭示现实世界中南非种族隔离猖獗继而解体这个过程中人的状态和作者本身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创作更多的是讲述与自己一样移民海外的华人的遭遇,描述华人的边缘地位和对中国的思念,描写他们的坚强和美好人性,反映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和歧视。严歌苓在对边缘人物的刻画中,在对移民美国的命运的转达中,完成了对祖国文化的深刻反省和对西方文化的敏锐剖析。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小说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汲取了前代所有其它文体样式的成就,于古典诗歌中尤其受益良多。“意象”是探讨古典诗歌艺术的重要范畴。“意象”在古典小说作品中的具体呈现形态,最突出的就是“意象化情节”。“意象化情节”充分利用“意象”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作用,除了兼有“意象”主客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点外,还具有动作性与表演性,是小说情节演进中的一环。“闺怨”是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意象”景观。古典小说尤其是人情小说经常涉及“闺怨”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当然也会自觉借鉴古典诗词已有的艺术表达成就。本文试图以《金瓶梅》、《林兰香》为例,探讨古典小说中“闺怨”的“意象化情节“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