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年俗与火     
鸡年话火 我们中国人总是骄傲地自称为"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炎帝、黄帝是中国人的始祖.始祖先人对火十分重视,炎帝族就是以火为图腾的.  相似文献   

2.
在中华大地世代流传着一个激动人心的古老神话故事,那就是盘古开天地的传说.事实上,经考古发现,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中华民族的始祖是炎帝和黄帝,都是少典的儿子.他们兄弟俩一个是我国西北部姜水流域姜姓部落的首领,随部落取姓,姓姜,号烈山氏或神农氏.他在引导人们取火和保存火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因以火德王”,那时大家又喜欢“以火名官”,故称炎帝,一个是我国西北部姬水流域姬姓部落的首领,也随部落取姓,姓姬,取号轩辕氏或有熊氏.他在保卫中原部落联盟成员的安全上建立了赫赫战功,人们尊称黄帝,意为中原黄色土地的保护神,“有土德之瑞”.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和黄帝时代,部落间经常进行兼并战争,最后形成了以黄帝族为主、炎帝族和夷族为辅的部落联盟,其中黄、炎、夷三个部落的联盟是由大约100个氏族构成的,因此属于这100个氏族的人统称“百姓”。而在战争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虏就称作“黎民”。百姓  相似文献   

4.
“居然生子”别解《诗·大雅·生民》叙述周始祖后稷诞生的神话故事。后稷之母姜嫄履大人迹而娠生后稷,其第二章末四句:“以赫厥灵,上帝不灵,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因为全诗是周人称美其奉为农神,而周公制礼又以之配天的始祖后稷的颂诗,历代封建学者在“居然”二字的训释上便也大作文章,拉上许多牵强附会的谬解,从而影响了对《生民》诗义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5.
台湾省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由台湾省中国文化学院和中国文亿研究所出版发行的《中文大辞典》,在“烟”字的第六义项中解释说:“进火也。《一切经音义》十四。‘烟,进火也。’”1980年中华书局缩印发行的编成于1915年的《中华大字典》,在“烟”字的第三义项中解释说:  相似文献   

6.
<正> 4 小儿癫痫的辨证治疗此病发作,主要是痰涎上蒙。每稍有感触,酿成痰聚,则突然发作,痰散又苏复如常。明·虞搏(字天民)《医学正传》指出:“痫疾独存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故治痫必求以治痰为上策。  相似文献   

7.
人类最早用火的历史:据考证人类最早用火的历史是中国元谋人和西候度人,距今大约有170-180万年。世界上最早的消防队:中国北宋的“军巡铺”。世界上现代消防体制的最早设计和倡导者:英国消防警察之父——乔治·威廉·曼比(生于1766年),他要求政府成立消防警司令部,他还为消防警察设计了专用制服和徽章。  相似文献   

8.
1981年2月,在茅盾逝世前一个多月,茅盾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县,发现了茅盾少年时代的两册作文。两册作文的封面上,均书镂空字“文课”二字;其中一册扉页上还用墨笔写着:“己酉年上学立”、“第二册”、“闰二月初九日起至”三行字。两册《文课》的封面和内页,盖有大小方园不一的印章九枚,刻着“德鸿”、“雁宾”、“醒狮山民”等篆体字。《文课》内页无格子,文章均系小楷直书。这是迄今为止,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  相似文献   

9.
“(力力力口)”字屡见於殷虚卜辞,据上虞罗氏所见,已有二十八条(《增订本殷虚书契考释》卷下,第5页),其在金文见诸宋人款识之书者有《已酉方彝》、《克癸卣》诸器。由形声审之“(力力力口)当释“(力力力)”。《说文·十三篇下》:“(力力力),同力也。从三力。”同力谓众力以为力,在六书为会意。许隶(力力力)部有协、勰、协三字,协云:“同心之和”,加旁从心;勰为“同思之和”,加旁从思;协为“众之同和也”,加旁从十,皆会意兼谐声字。古字以心表义者,每有更旁从口。《集韵·入声·三十帖》慊、嗛同字。《荀子·大略篇》:”惟惟而亡者,诽也”。杨惊注:惟法读为唯”。《说文·二篇上》:“哲,知也。从口折声。(折心),哲或从心”。协之与(力力力口),其例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10.
汉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发端是以炎帝、黄帝为首的姜姬部落联盟。炎黄二帝开辟了以中原为主的共同地域,创造了以粟作农业为主的共同经济生活,开启了以英雄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共同心理素质,数千年来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相似文献   

11.
《河图》、《洛书》——中华文化起源千古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图》、《洛书》的由来与争论(一)“有名无实”的神圣图说诸说“河图”一词最早见之于《尚书》,《尚书·顾命》篇曰:“赤刀、大训、宏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按后来汉人所作之注,《尚书》本有在“河图”一词之下加上“洛书”二字的,所以河图、洛书之词的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12.
《汉书》词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捐《高帝纪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以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按:颜注:“捐,弃也。”历来注家均未注“出”字。按“出”字亦有舍弃义。《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谓遗弃妻儿则终身不得赡养。《吕氏春秋·忠廉》:“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陈奇猷校释:“本书《上农》‘不出粪’,高注:‘出,捐也’,捐、弃同义,是出生即弃生也。《贵生》:‘危身弃生以徇物’,弃生亦此出生。”汉何休注《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大归日来归”,谓妇女无子、淫逸、  相似文献   

13.
《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有十三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用法。 一、动词,当“获得”、“得到”讲,跟“失”相对,这是它的本义。“得”字当“获得”、“得到”的讲法在古代作品中有很多例证。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孟子·告子》:“求则得也。”《荀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诗中的“得”字,属此义者有三处: 1、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2、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3、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二、动词,当“有”讲,这是“获得”、“得到”的引伸意义。因为当人们“获得”、“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也就拥有这种东西。把“得”释为“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孔子世家》作“必得我师焉”。 《汉书·冯唐传》:“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前用虽有,后用虽得,是“有”犹“得”也。《史记·冯唐传》皆作“虽得”。 本诗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得”,即“有”之意。 三、能愿动词,当“能”、“能够”讲,表示客观情况的允  相似文献   

14.
炎帝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象征和化身。把炎帝说成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具体历史人物。炎帝文明代表了某一地区的文明都是不确切的。炎帝神农氏的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敢于开拓、重视创新、重农尊农的精神文化。弘扬作为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文化,有利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形声字的概念。他认为形声字就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并选了江、河二字为例。这就是说,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标志着这个字的读音,通常称为“声符”,另一部分代表字义,通常称为“义符”。声符有的是纯属标音的符号,有的兼有表义的作用。查《说文》全书9353字,形声字就有8038个,约占86%。在所有的形声字中,多数为一形一声,也有二形一声、三形一声、四形一声、一形二声和二形二声的字,我们  相似文献   

16.
外国漫画     
舔魔嫌‘渭卜‘’丫;﹄勿﹄火爬毫氛扮;、狐谁只少蔡石尹‘心勒兰特的肥皂泡原载西德《德国杂志》哈斌1879年和1881年的巴尼萨德尔 原载西德《明镜》周刊 (说明:图中路牌,向右指的是巴黎,向左指的是德黑兰;火炬上的字为“革命”。)外国漫画~~  相似文献   

17.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五蠹》:“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日:‘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为“判决”。此注似可商榷。课本的注源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报,当罪人也。从幸从报。报,服罪也。”报和当的“判决”意义是汉代才产生的。证据是以“以经证字”自许的段玉裁并没有引用先秦的经籍来证明报的判决意义,而只是引用《汉书》为证。许慎是根据汉时的词义去套合隶书的报字,因而是  相似文献   

19.
“给”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的义位较多,其“给予”义是“给”字最基本的意义,也是最早产生的义位。通过对清代有代表性文本《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的搜索,对表示“给予”和“使役”义的句型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使役”义的“给”是由表“给予”义的“给”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20.
在1988年新年龙乐音乐会上,我们有幸聆听了我国失传已久的民族乐器箜篌的演奏。但从节目主持人的介绍,复制后的乐器的样式,演奏的手法中,可以看出箜篌似乎就是西洋乐器中的竖琴。这就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些探讨。箜篌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最早是以“空侯”的书写形式载于《史记》、《汉书》的。《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其时“空侯”两字上尚无竹字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