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流域当前面临着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和严峻的水资源保障形势,位于黄河几字弯内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也呈现出水资源承载力有限与水资源需求量渐增的矛盾。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1—2019年呼包鄂榆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相关性检验对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呼包鄂榆城市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发现,呼包鄂榆城市群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存在明显差距,生态压力指数始终高于标准值,其中鄂尔多斯市的生态赤字最为严重。城市群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水资源利用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
选取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达性模型、经济潜力模型和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比分析了呼包鄂榆城市群开通高铁前(2009年)和开通高铁后(2020年)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内部各市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一半,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整体可达性提升显著;(2)高铁开通后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呈现出“中心扩散型”发展模式;(3)高铁开通后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潜力提升显著,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发展迅速,各城市间联系发展更为密切;(4)高铁开通前后的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强度提升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出高铁可达性以及缩短平均旅行时间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构建相应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将其应用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区域规划城市群规模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就特殊干旱年份水资源配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呼包鄂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及耦合协调模型,对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变化趋势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呼包鄂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水平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协调阶段发展为中度协调阶段,但协调发展程度仍然偏低.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选取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中土地、环境、水资源、交通、科教、医疗服务承载力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均方差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水资源承载力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关键的因素,科教承载力是短板因素;烟台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大,德州和滨州的城市承载力最小,其他城市居中.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城市发展速度、模式以及居民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锦州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锦州市的用水现状,从水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等角度综合评价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为锦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锦州市水资源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水文数据等,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和数据整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锦州市水资源现状,采用"虚拟水赤字评价方法"和"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分别从广义和狭义水资源的角度对锦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锦州市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从广义水资源角度看,除了2014年和2015年特枯水年时,水资源严重不足;2011—2013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发展仍处于可支撑的范围;2011—2013年区域水资源对虚拟水的生产和消费均处于可支撑状态;2014年和2015年锦州市的水资源量不足以供给城市的生产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的用水需求;由于水资源的不足,锦州市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超采,导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造成了水量及水质的破坏.结论锦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已经严重不足,应当大力发展科技,找到合理利用绿水资源的科技手段,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使锦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评价石河子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分别计算了1980~2005年石河子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与全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域对比,石河子地区综合资源处于富余状态,且水资源是石河子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是石河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其水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占大部分,说明对石河子人口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水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结合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探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效应。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5-2021年研究区域各市(区)人口、经济和水资源相关数据,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盈余指标,分析其时空分布;并利用LMDI模型探究水资源生态足迹的驱动效应。结果与结论(1)2015-2021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生态足迹介于1 433.19万hm2~1 506.33万hm2之间,呈波动减小趋势,其中生产用水是生态足迹的最大账户(占比69.35%~77.98%)。(2)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介于179.71万hm2~1 913.84万hm2之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相关性显著(R2=0.630,p<0.01)。(3)区域内水资源长期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仅2021年除外),区域内北部和东部城市水资源生态赤字问题严重,南部宝鸡和商洛等城市水资源生态不可持续性逐渐得到缓解。(4)人口和经济因素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正向驱动,...  相似文献   

9.
以珠三角城市群内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8个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的城市为样本数据,运用修正之后的人口—经济承载力模型,测度珠三角城市群及内部九大城市2005—2014年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并分析经济承载力水平的空间分异. 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趋于小幅波动状态,但城市群内部极化效应显著,涓滴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承载力等级分化严重,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和佛山市为第一层级,东莞市和中山市为第二层级,惠州市、江门市和肇庆市分列三~五层级的经济承载力等级体系;地理空间上,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为核心的三大区域,三大区域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变化趋势为: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广佛肇),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深莞惠),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珠中江);近1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呈东高-西低的发展状态,西岸塌陷的阴影效应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通过对渭南市水资源历史承载状况及现状用水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主导其承载力的经济、人口规模进行计算,从宏观上得出渭南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最后在比较这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得出渭南市水资源、经济、人口之间的互适性状况。通过研究表明,一个地区水资源、经济、人口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系统为例,采用压力驱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模型,在全面识别水循环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因子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和专家评价,详细阐述了脆弱性评价模型的建立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得到水资源系统各个脆弱性因子的权重,并由此对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较大,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该地区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长株潭城市群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津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应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天津地区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主要通过对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各个方案的分析,考察天津的水资源承载力在现有条件下对于各种方案的响应程度,从而为分阶段提出对策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从近期来看节水是解决水问题的主要途径,调水是有效办法;但从长期来看,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解决人、水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评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出区域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遥感影像等多种数据,利用状态空间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水资源3大复合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对该市2001—201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要素.结果表明:巩义市区域综合承载力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和污水排放逐年增加是限制区域综合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巩义市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南科学》2017,(2):314-318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分别选取15项相关指标全面衡量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将众多指标综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和农业用水效率三大主成分,通过计算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对湖南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整体近年来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因素.同时,湖南省内部各市、州承载力分布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承载力较大,以长沙市为中心趋于饱和状态,西部地区承载力较小,尚有大量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承载力是约束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与历史数据的对比,验证模型可行性.以中新生态城的选址区域: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供需情况进行动态的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用水对水资源供需差额的影响远远大于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综合型发展模式是滨海新区在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优途径.提出控制经济发展用水、保护水源地、开发非传统水源等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可为缺水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承载力是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短缺地区能否支撑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安徽省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分别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及各地市的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间的关系,文中建立了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体系的静态与动态同时进行考虑,拓展对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评价的研究,深入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评价水资源承载力。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现阶段水资源承载压力相对较小,水资源处于反势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均处于同势区,产水模数、降水量、人口密度、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偏向"匮乏"的状态,水资源承载力在客观变化上呈现波浪型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为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19.
选择与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较小的区域内的北京市、苏州市和重庆市等18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人均GDP为修正数据,修正了人口一经济承载力模型,运用修正后的人口一经济承载力模型测度珠三角城市群整体以及城市群内部广州市、深圳市和佛山市等9个城市之间2005-2014年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并分析经济承载力水平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显示: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趋于小幅波动状态,但城市群内部极化效应显著,涓滴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承载力等级分化严重,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珠海市和佛山市为第一层级,东莞市和中山市为第二层级,惠州市、江门市和肇庆市分列第三一五层级的经济承载力等级体系;地理空间上,形成以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为核心的三大区域,三大区域的经济承载力水平变化趋势为:广州市一佛山市一肇庆市(广佛肇),深圳市一东莞市一惠州市(深莞惠),珠海市一中山市一江门市(珠中江);近1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承载力呈东高一西低的发展状态,西岸塌陷的阴影效应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济南市具体情况,选取水资源承载力的9个相关评价指标,根据2005-200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了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的3个主成分,并以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结合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济南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09年济南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经济的发展促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而人口和农业需水对水资源承载力造成巨大的压力,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