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形式及沉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以煤和石油为主体的多能源矿产共存富集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油中气、上气下油、油中铀、煤中铀、煤中油、煤中气、煤与油单独赋存等,这些矿产之间又多有成因关系。石炭-二叠纪特殊的沉积环境,形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矿产。含煤地层既是上、下古生界天然气的主力烃源岩,又是上古生界煤成气的主力储集层,为油气提供非常有利的生、储、盖空间配置体系,在纵向上呈现下煤上气的能源共存组合形式。有机质的丰度及分布与盆地的兴衰演化、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相密切相关;储层的分布及物性明显受控于沉积体系;沉积体系控制着砂体、泥质岩的空间展布,有利的沉积体系常发育有利的储集层和盖层类型。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基准面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以及该地区煤的聚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由陆表海盆地、盆地转换时期、大型板内坳陷盆地3类充填沉积序列构成.该区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成9个三级层序和4个二级层序.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盆地的聚煤作用是随着盆地充填演化发生迁移的,其中第5号煤层沉积时期是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而第3号煤层形成时聚煤作用的范围已经退缩.聚煤作用的强度变化与富煤单元的迁移受盆地充填沉积时的沉积体系发育及废弃特点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多种矿产耦合成矿的盆地构造动力学问题。方法综合剖析鄂尔多斯盆地构造与油、气、煤和砂岩型铀矿等多种矿产共存富集的时空配置关系。结果鄂尔多斯盆地多种矿产相互关联、共存富集于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不同地质层位,促使它们耦合成矿的时代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中晚期,主体受控于中新生代多构造演化及其关键变革时期的构造转换过程。结论探索、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动力学演化及其叠加转换关系,有助于客观认识多种矿产共存富集可能受控的统一盆地动力学环境及其耦合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4.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基准面的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以及该地区煤的聚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由陆表海盆地、盆地转换时期、大型板内坳陷盆地3类充填沉积序列构成.该区本溪组至石盒子组可划分成9个三级层序和4个二级层序.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盆地的聚煤作用是随着盆地充填演化发生迁移的,其中第5号煤层沉积时期是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而第3号煤层形成时聚煤作用的范围已经退缩.聚煤作用的强度变化与富煤单元的迁移受盆地充填沉积时的沉积体系发育及废弃特点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成藏地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由此得出一些富集规律,谨供大家作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成藏机理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成藏因素和分布规律的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分布呈规律性叠置,不同构造单元叠置的类型和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减小勘探风险和降低勘探成本,应进行石油、天然气和煤综合勘探的思路。陕北斜坡是石油、天然气、煤和非常规煤层气综合勘探的地区,并可一井多探;天环坳陷、西缘掩冲带位于盆地的西部,目前在该区域已发现油田、气田和煤田,各种类型能源矿产成藏条件优越,是石油-天然气-煤综合勘探地区;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位于盆地的北、东、南的边缘部位,侏罗纪煤系广泛发育,是煤和煤层气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特低-超低渗透油藏递减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密切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综合运用动态分析、典型曲线拟合以及公式法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自然开采特征及递减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可大致划分为滚动建产、快速递减,减速递减、缓慢衰减等四个阶段.滚动建产阶段持续时间很短,油藏投产后2个月内即可实现最大产能;随后开发进入一个漫长的递减历程.递减初期为快速递减阶段,亦称指数递减阶段,历时约5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5.8%;之后为减速递减阶段,亦称双曲递减阶段,历时约7个月,月均综合递减率3.7%;再后为缓慢衰减阶段,亦称调和递减阶段,历时70个月以上,月均综合递减率0.92%,折合年递减率为11%.缓慢衰减阶段几乎贯穿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始终,成为其开发历程中最主要的开发阶段,其递减率大致代表了特低-超低渗透油藏的综合递减率.滚动建产和快速递减阶段该油藏以溶解气驱动为主,减速递减阶段以弹性-溶解气混合驱动为主,缓慢衰减阶段以弹性驱动为主.  相似文献   

8.
针对研究区延安组油藏高产但分布范围小的特点,在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利用印模法恢复了研究区前侏罗纪的古地貌,并将其划分为侵蚀河道、侵蚀斜坡和侵蚀残丘3种古地貌单元。分析了研究区油藏成藏条件,并结合延10油藏分布与古地貌、砂顶构造、砂厚、沉积相及封盖条件的关系,总结了延10油藏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古地貌的相对高部位、砂顶构造中的鼻状隆起、河道厚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而延10顶部的旋回性泥岩层、致密层、水动力是其良好的封盖条件。研究区延10油藏的富集规律对类似侏罗纪油藏的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阜新盆地聚煤规律与控煤因素分析(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阜新盆地内阜新组的规律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主要探讨了古构造活动,即盆缘断裂和基底断裂的活动对成煤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城华地区长3^3油组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研究区三叠纪延长组地层的碉性组分,、沉积构造,地化特征,电测曲线变化规律和重矿物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产结合地层在横剖面及平面上的变化特征确定了区内长3^3油层组属于不同特源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并指出三角注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最有利的含油砂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中国南方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特征、沉积类型、含煤性及聚煤规律。着重探讨了古构造及岩相古地理与聚煤作用的关系。三角洲平原及潮坪——泻湖是中国南方二叠纪最重要的聚煤环境。富煤带往往分布于次级坳陷或隆起与坳陷的斜坡部位,同时也受同沉积断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陆相泥页岩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分析、孔渗特征分析等测试工作。结果表明:长7段泥页岩中有机质类型以Ⅰ型~Ⅱ2型为主,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32%~18.40%,一般大于1.0%;镜质体平均反射率分布在0.54%~1.17%,平均值为0.88%,表明该区中生界泥页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具备页岩气聚集成藏的地质条件。在泥页岩矿物组成方面,石英、长石等脆性矿物的含量介于29.1%~89.6%,平均含量为53.6%,而粘土矿物含量分布在9.1%~65.5%,含量一般低于50%,以伊利石占主导;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粒内孔及有机质孔等多种基质孔隙以微裂缝,总体上,该区泥页岩表现为低孔隙度(平均为4.69%)、低微渗透率(平均为0.157×10-3μm2)的特点。通过与国内外典型页岩相比,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赋存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全面了解其成盐条件,寻找有利靶区,以钻孔资料、岩性、电性、古生物组合等特征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盆地有利的构造环境、地层条件和岩相古地理条件,决定了其较好的成盐条件;潮间坪内凹地,成化泻湖、膏盐湖是成盐的理想场所,主要集中季米脂凹陷及其北缘缓坡地带。研究表明,米脂嘴陷盐矿田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八道壕矿区位于彰武盆在西缘,含煤地层主要是上侏罗统九佛堂组,其充填特征为“五段式”,聚煤作用主要发育于湖后阶段,聚煤环境以扇三角洲前缘及其间的沼泽为主.整个彰武盆地具有广阔的找煤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朔县矿区太原组沉积体系与煤聚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朔县矿区太原组沉积特征、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组下组煤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表明,太原组下部主要为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上部主要为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下组煤(即9、10、11号煤层)形成于障壁坪和泻湖坪环境,煤组下部砂体与煤厚具有互为消长的成因关系,即砂岩厚度大的区域不利于成煤。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鄂尔多斯地区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中天然气聚集与地质作用的研究认为,山西期-下石盒子期之所以成为鄂尔多斯上古生界主要产气层位,其地质因素与这一时期陆内盆地的扩张演化及其相应的沉积作用有关.这种关系表现在盆地处于下降时期,河流的垂向侵蚀作用大于侧向侵蚀,有充足的物源、有较大的可容空间,盆地的充填作用大于盆地扩张作用,易于形成良好的储层;而在超长周期层序的晚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向下降转化,也形成良好的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7.
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3油层组砂岩开展了碎屑组分、岩屑类型、重矿物组分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富含长石、沉积岩碎屑和石榴子石,南部富含岩屑(特别是火山岩碎屑)和电气石,东北部富含石英、变质岩碎屑和锆石。碎屑组分的 Dickin-son 三角图解显示,南部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西部除再旋回造山带外,还有来自基底隆起的物源。西部可能为近物源、坡度较大、沉积物成熟度较低的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南部可能为远物源、坡度较小、沉积物成熟度较高的缓坡型辫状河三角洲,二者大致呈南西-北东向展布,交汇于镇167-庆25-镇268-镇255-西85井一线以东。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古水流、重矿物特征研究、粒度分析、薄片骨架矿物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物源及源区母岩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延长组存在有东北、西南、东南和西部4个方向物源.依据物源方向、沉积环境和岩石学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和深水重力流4种沉积体系,即东北方向的富县三角洲、东南方向的庙湾-宜君-黄陵三角洲、西南方向的彬县-长武三角洲,以及正西方向的庆阳-合水三角洲.详细阐述了不同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演化过程,分析了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分布关系,认为油气主要富集在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其叠合部位,以及深水区的砂质碎屑流和浊积体等能构成岩性圈闭的储集岩体内.沉积物源的研究和沉积体系演化的分析有助于油气勘探的部署.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