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壳纲贝壳是一种天然的有机一无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为了解翡翠贻贝贝壳的矿物组成和微结构,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贝壳进行分析,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其生长区和成熟区珍珠层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贝壳珍珠层、棱柱层及其过渡区域均由文石组成;首次发现该贝壳珍珠层由帽状和平板状文石板片构成,其弯曲度和... 相似文献
2.
河蚌壳的微结构及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河蚌壳珍珠层进行TEM观察,发现有机质中矿物桥的存在,在珍珠层片层中还初次发现了大量层错,其呈随机分布.对珍珠层及棱柱层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棱柱层二重简并的反对称伸缩振动ν3的频率与天然无机文石相比存在蓝移,蓝移值为9.29 cm-1,珍珠层文石不存在蓝移现象;珍珠层与棱柱层的面外弯曲振动ν2的频率与天然无机文石相比都存在明显的蓝移现象,蓝移值分别为6.83 cm-1和2.9cm-1.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分辨SEM及XRD对合浦珠母贝韧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韧带无机相主要由文石组成.韧带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同一生长层及相隔生长层中文石纤维呈一致定向排列,而相邻生长层文石纤维的定向明显不同,呈“交叉棱柱层”结构样式.合浦珠母贝韧带中文石纤维的直径为80~90 nm,具有典型的2D光子晶体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以提高软土地基的强度 ,减少软土地基的变形 ,同时作为高层建筑深基坑的支护、防渗等 ,已经在中国沿海软土地区建设中较为普遍采用。一般通过粉喷或深层搅拌法 ,把水泥掺加拌和到软土地基中 ,使它和软土中的物质组分发生物理化学反应 ,以收到加固效果。通过对天然软土以及现场、室内的水泥土样品进行微观对比分析研究 ,从另一侧面分析研究了水泥土加固软土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20,(9)
龟壳是由角质层和骨质层构筑而成的复合层状结构材料,具有轻质、高比强度、高韧性的优异力学性能.本文以龟壳角质层为研究对象,实验研究了角质层的多尺度微结构特征及其拉伸力学性能,主要表征了角质层的基本构元特征、界面构筑方式及角质层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龟壳角质层主要由微米尺度的蛋白质薄片无规则堆叠构筑,叠层厚度方向存在蛋白质桥连,面内方向由粗糙表面的薄片互相搭接;角质层具有明显的拉伸各向异性力学性能,且含水量对角质层的宏观材料特性、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具有一定的影响;薄片的拉伸断裂伴随薄片的层间拔出是角质层最终拉伸断裂的微观损伤模式.简单的有限元模型初步分析了层状结构材料的微观破坏方式,与实验结果定性一致.本文结果在进一步系统分析龟壳结构材料的多尺度力学性能及多尺度物理关联,进而提出轻质、高强韧复合结构材料的仿生优化设计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杂交鹅掌楸应力木解剖特征及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显微观察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对杂交鹅掌楸弯曲树干和倾斜树干的应力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弯曲树干中,应拉区的胶质木纤维含量极少,导管数、导管平均直径及组织比量与对应区和过渡区有明显差异;应拉区木材红外光谱特征与对应区和过渡区相似;应拉区中吸收强度比值(I1 505/I1 739)大于对应区和过渡区,说明其木质素含量较高;应拉区和过渡区纤维素结晶度显著低于对应区。倾斜树干中表现出相反规律,应拉区富含胶质木纤维(26.1%),应拉区导管数、导管平均直径均小于过渡区木材;应拉区木材在波数1 739 cm-1和1 505 cm-1的吸收峰强度均低于对应区和过渡区木材;应拉区和过渡区纤维素结晶度明显高于对应区。据此认为杂交鹅掌楸应力木特征产生于倾斜生长的树干。 相似文献
9.
碳化树木的微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温岭火山角砾岩中的碳化树木进行了高分辨电子显微镜、X粉晶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表明火山角砾岩中的碳化树木相当于微柱石墨—柔绉石墨过渡阶段。碳化树木的一级拉曼光谱D峰波数在1359.7~1369.2cm-1之间,O峰波数在1594.5~1603.4cm-1之间。根据峰面积比AD/(AD+AO)计算得出其La在7.6~11.8nm之间,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染色纤维、未染色纤维以及紫外光照.皂煮及摩擦等方法模拟纤维老化过程,并通过反射红外光谱法进行分析,发现染色纤维上的染料对反射红外光谱无影响,通过紫外光照后纤维会发生光催化氧化,皂煮后棉纤维会出现羰基红外反射,摩擦作用将对纤维的结晶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进微结构特征的笔迹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作者已提出的基于网格微结构特征的笔迹鉴别方法,是一种能适用于多文种笔迹的文本无关方法。为了对笔画轨迹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该文对微结构特征提取方法予以改进,修改了局部微结构的生成条件,并引入了加权Manhattan距离的相似度度量方法。改进方法在中文笔迹库上有效提高了鉴别正确率。在包含240人的HIT-MW笔迹库上,首选鉴别正确率为95.4%,前20选正确率达到100%。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了实际应用中笔迹样本的文本内容相关度对鉴别性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对古代碳化稻谷进行了高分辨电子显微镜、X粉晶衍射和激光拉曼光谱研究。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表明它为芳层石墨。一级激光拉曼光谱D峰波数为1371.4—1386.4cm^-1,多大于1370cm^-1;O峰波数为1600.7—1610.4cm^-1。根据拉曼光谱D/D O面积比计算碳化稻谷的La为5.4-14.1nm,这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观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PAN基碳纤维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对几种高性能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初步讨论了微观结构对碳纤维机械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强(T系列)碳纤维的微晶约由5~6层石墨平面组成,高强高模(MJ系列)碳纤维的微晶约由10~20层石墨平面组成;晶区取向度是影响碳纤维模量的主要因素,影响碳纤维强度的主要因素随石墨化程度的不同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特征及蓄水潜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6,(3)
贝壳堤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脆弱性,土壤蓄水能力决定着贝壳堤系统的稳定性和植被生产力的高低.为阐明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测定分析了贝壳砂土壤的基本物理参数、渗透性及土壤水分的温度响应特性,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潜能.结果表明:酸枣林、杠柳林和草地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裸地增加27.0%、19.3%和10.8%.在30℃和50℃恒温下,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随烘干时间的延长可分为土壤水分瞬变、渐变和平稳3个阶段.两种温度下,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达到恒重时间和失水率均表现为酸枣林杠柳林草地裸地.Horton模型适宜模拟贝壳砂生境的土壤入渗特征,灌木林土壤入渗性能好于草地.杠柳林和酸枣林的稳渗速率分别比裸地增加27.1%和5.4%,而草地比裸地降低76.6%.反映土壤蓄持水分的主要指标一类是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另一类是土壤粗砂粒、粉粘粒分布和稳渗速率.贝壳砂土壤蓄水潜能综合评价为灌木林好于草地,酸枣林强于杠柳林,而裸地较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原油生产中石蜡从使用对象及其表面清除的问题,通过测定石蜡在几种常见试剂中的失重率、清蜡速度和溶解度等,研究了石蜡的溶蚀特征,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对溶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蜡对香蕉水、丙酮等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并具有优良的抗酸、碱腐蚀性能;汽油、松香水、乙醚等三种试剂对石蜡都有较好的溶蚀效果,其溶解速度在第一小时内最快,之后变慢,9h后逐渐达到饱和;它们的清蜡速度分别是1.0、0.9、2.9mg/(ml·min),溶解度分别是11.8、9.4、6.0,二者并没有呈现正相关关系;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试剂的溶蚀产物都是由石蜡和复杂含氧化合物组成,其中,松香水和乙醚两种试剂的溶蚀产物以石蜡为主,而汽油溶蚀产物以复杂含氧化合物为主;另外,溶蚀产物中复杂含氧化合物的熔点低于石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非饱和黄土湿陷微结构特征的谱系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的湿陷性与其微结构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为了定量研究黄土湿陷前后的微结构特征,基于谱系聚类原理,定义了类平均距离和重心距离,给出了基于类平均距离和重心距离的微结构参数间的距离递推公式和微结构参数聚类过程,建立了非饱和黄土在湿陷前后其微结构参数评价的聚类方法。研究表明,黄土湿陷前后的微结构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在建立黄土湿陷变形的本构模型时,可考虑引入类平均距离或重心距离作为合成微结构参数,因其较全面地反映了黄土微结构特征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夏季南海北部海洋混合的微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7年8月海洋湍流微结构剖面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南海北部上层湍流混合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强混合发生区主要为北部陆架陆坡区域,陆架底混合层湍耗散率可达10-5W·kg-1异常高值.深水区温跃层以下,湍耗散率大部分为10-9W·kg-1量级,然而存在较多小尺度过程产生的强湍流薄层,其湍耗散率达到10-7W·kg-1量级.在吕宋海峡附近,观测到西太平洋次表层水入侵南海,同时伴随着强烈的湍流耗散和混合.混合系数γ的分布显示,Os-born模型估算南海混合率γ取0.11为佳.利用Richardson数对观测到的垂向热扩散系数参数化,发现陆架陆坡区和深水区的垂向混合有不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悬浮载体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SCMBR)的膜过滤特性和膜表面滤饼层的微观结构特征,对SCMBR和传统膜生物反应器(CMBR)膜污染表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阻力构成分析表明,SCMBR滤饼层阻力所占总阻力比率在相同运行时间(15%,10 kPa,34 h)和跨膜压力(45%,30 kPa,89 h)下均小于CMBR(63.33%,34 h,30 kPa).污染膜表面扫描电镜分析表明,SCMBR反应器内膜表面滤饼层结构较疏松,孔隙较大.通过ISA3D软件对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进行分析,确定了滤饼层微观结构参数,结合Carman-Kozeny方程研究了SCMBR滤饼层阻力减小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