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前研究证实,人血红蛋白不仅具有输氧功能,而且具有酚氧化酶活性、抑菌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本课题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人血红蛋白与凝集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人血红蛋白α、β亚基与人、牛、大鼠、家鼠、非洲爪蟾、斑马鱼凝集素均存在同源区域,同源性大小为20%~46.7%.进而采用玻片凝集法与糖抑制实验探索人血红蛋白的凝集活性,结果表明人血红蛋白对副溶血弧菌等6种细菌均存在明显的凝集活性,其凝集比活为3.9~15.6 mg/L,且α-D-葡萄糖、麦芽糖、α-D-乳糖、D-半乳糖、D-山梨糖、D-木糖和N-乙酰神经氨酸可以部分或全部抑制人血红蛋白的细菌凝集活性.由此说明,人血红蛋白确实具有凝集活性,所获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人血红蛋白的免疫学活性及其作用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美白对虾血蓝蛋白与抗人IgG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采自汕头的南美白对虾血清为研究对象, 运用Sephdex_75 柱层析、PAGE、Dot_ELISA、SDS_PAGE和Western_blotting等方法, 探索血蓝蛋白与抗人IgG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血蓝蛋白不仅可与兔抗虾血蓝蛋白抗血清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也可与抗人IgG发生明显的交叉反应. 进一步研究显示, 血蓝蛋白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75 kDa和73kDa的两个亚基, 其中75 kDa亚基与抗人IgG呈显著阳性, 表明, 血蓝蛋白75 kDa亚基与人Ig存在相似的抗原决定簇或高度同源的同源区域.  相似文献   

3.
杂色鲍血清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结果表明,杂色鲍血清中自然存在凝集素,该凝集素能够识别和凝集多种不同的细菌和人及动物的红细胞,其中对人体O型和B型血细胞的凝集效价显著高于A型和AB型血细胞(P<0.05);Ca2+能促进其凝集活性,而Mg2+则抑制其凝集活性;凝集作用不同程度地受反应介质的pH、离子强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该凝集素不被透析,在95℃、pH2.0~10.0时仍保持凝集活性,抗RNase、DNase、SDS和乙醚,对蛋白酶K、糖氧化剂NaIO4敏感;凝集素活性能被D-树胶醛糖、L-鼠李糖特异性抑制,D-果糖、D-木糖对其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西施舌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凝集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血凝试验测定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对8种红细胞的凝集活性,同时进行热稳定性、糖抑制和pH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西施舌的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均能凝集试验所用的8种红细胞,但肌肉提取液的凝集效价高于血清(人O型血除外).二者的热稳定性均较高.血清对草鱼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可被试验用的7种糖抑制,而肌肉提取液则不被7种糖抑制.二者在pH 4.0-10.0的范围内均具有凝集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西施舌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均含有凝集素,但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虾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凝集活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12种天然或经酶修饰的动物及人红细胞测定日本对虾的血清和肌肉提取液的凝集活力,并且进行糖抑制、热稳定性、pH及Ca^2 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血清和肌肉提取液均能凝集12种红细胞,但两者对每种红细胞的凝集效价各不相同。血清对鹤鹑红细胞的凝集作用可被蔗糖抑制,最小抑制浓度为200mmol/L,其凝集活性依赖于Ca^2 ,在pH4.0-7.0范围内较稳定,经90℃保温10min保持最高活性;肌肉提取液的凝集活性不被7种糖抑制,在pH6.0-7.0,温度为4-80℃范围内均具有最高活性,其凝集活性不依赖于Ca^2 。由以上结果推测:血清与肌肉提取液均含有凝集素,且种类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6.
福建11种软体动物凝集素的凝集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绵羊、家鸡、麻鸭、家鸽、家兔、白鼠、牛蛙及人的A、B、AB、O型血共11种血细胞对福建常见的11种软体动物进行了凝集素的筛选实验,结果表明,91%的动物粗蛋白提取液至少能凝集2种以上红细胞,绵羊红细胞对软体动物凝集素最敏感,同时发现实验动物凝集素与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的适宜pH为6.5-8.0,而其对高温的耐受性则各不相同,其中河蚬、菲律宾蛤仔、短蛸的凝集素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95℃,15min处理后仍有活性。各种动物凝集素的凝集性能可以分别被不同的糖所抑制,但均可被0.02mol/L EDTA抑制。  相似文献   

7.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w=20%的葡萄糖、小麦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蔗糖、糊精,饲养初始质量为(0.78±0.01)g的南美白对虾,经过56 d的生长试验,观察不同糖源对于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成活率、机体营养组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对不同糖源的利用表现出差异性,蔗糖组的成活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最高;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不同糖源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依次为蔗糖>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糊精>葡萄糖>马铃薯淀粉;对南美白对虾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蔗糖>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糊精>葡萄糖.不同糖源对南美白对虾全虾蛋白质含量和水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是糊精和马铃薯淀粉组的全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蔗糖组的全虾灰分与其他各组都没有显著性差异,葡萄糖组最高,糊精组最低.  相似文献   

8.
研究蓝盆花Scabiosa comosa Fisch花序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柱色谱,Sephadex LH-20,MCI,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窄叶蓝盆花花序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波谱技术(UV,NMR,LC-MS)鉴定化合物结构.进一步对这些化合物的DPPH游离基清除率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进行了测定.本实验从蓝盆花花序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7个酚类化合物,2个萜类化合物和1个甾醇化合物.其中芹菜素-4′-O-β-葡萄糖苷(2),芹菜素-7-O-α-阿拉伯糖(1-6)-β-葡萄糖苷(6)和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9)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4)和绿原酸(7)具有显著的清除DPPH游离基活性,EC50值分别为19、43和26μg·mL-1;另外,黄酮苷元芹菜素(1)和萜类化合物熊果酸(8)及3β,23-二羟基乌索-12-烯-28-酸(9)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来自5种脊椎动物的8种血细胞、7种微生物单细胞、5种藻类细胞,对4种海产腹足纲动物凝集素进行筛选,均检测到凝集活性。绵羊红细胞、啤酒酵母、紫球藻对凝集反应最为敏感。4种动物凝集素普遍不耐高温,60℃或65℃下15min即全部失活,凝集反应的适宜pH为6.5-8.0,其凝集性能可能分别被不同的糖所抑制,但均可被0.02mol/LEDTA抑制。  相似文献   

10.
血蓝蛋白免疫学功能、分子基础与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血蓝蛋白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血淋巴中的一种含铜呼吸蛋白.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血蓝蛋白还是对虾等无脊椎动物中的一种多功能免疫因子.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蓝蛋白免疫学活性、功能多样性分子基础及其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为揭示血蓝蛋白在无脊椎动物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和地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α-磷酸甘油酯酶是催化甘油生成的最后一步反应的酶,该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本文研究了高渗物质NaCl、KCl和甘露醇在不同浓度下对该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高渗介质的不同浓度对α-磷酸甘油酯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氯化钠的影响程度最大,氯化钾的影响程度次之,甘露醇的影响程度最小.相同浓度的同一高渗介质,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该酶的活性大小也不相同,比酶活的峰值所对应的高渗介质的浓度随时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2.
假设f是一个超越整函数,G是定义在区域DC上的全纯函数族. 如果对G中每个元素g,f(g)-α1在区域D上的每个零点重数≥2,f(g)-α2和g-α2在区域D上IM分担0, 这里α1和α2是2个判别的有穷复数,则G在区域D上是正规的,该结果推广了Bergweiler 2004年的一个结果.同时还证明了: 假设R 是一个次数满足deg R≥2(deg R≥3,并且R在在复平面上有3个判别的有限的不动点)的有理函数,F是一个定义在区域DC上的全纯函数(亚纯函数),并且对F中每个元素f,Rf(z)-z 和f(z)-z在区域D上IM分担0,则F是区域D上的正规族, 该结果推广了方明亮与袁文俊2000年的一个结果, 也推广了常建明、方明亮与L.Zalcman 2005年的一个结果, 并举例说明本文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3.
3种食用菌凝集素的纯化和部分生物学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柱状田头菇、鲍鱼菇、红菇子实体浸出液经硫酸铵分级沉淀、活性炭柱吸附、DEAE-SepharoseFF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得到纯化的柱状田头菇凝集素(Agrocybe cylindraceaLectin,简称ACL)、鲍鱼菇凝集素(Pleurotus abalonusLectin,简称PAL)、红菇凝集素(Russula depallensLcetin,简称RDL).从纯化结果来看,RDL的纯化倍数及蛋白回收率比ACL和PAL高.ACL和RDL对供试动物的红细胞都有凝集作用,PAL只凝集部分动物红细胞并表现出血型专一性.ACL、RDL和PAL除凝集红细胞外也能凝集动物的其它细胞,但PAL不凝集S180瘤细胞.此外,3种凝集素也能凝集某些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植物病原菌.凝集结果表明ACL、RDL的凝集活性普遍高于PAL.  相似文献   

14.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过程中,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抗生素等方法来改善细胞通透性,以减少产物和副产物所带来的反馈抑制,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对比研究了吐温20、吐温60、吐温80及青霉素钠对重组枯草芽孢杆菌摇瓶和5L发酵罐发酵的影响,确定青霉素钠具有明显增强该菌种发酵产N-乙酰神经氨酸的效果.通过对青霉素钠的添加时间和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确定在10h和34h均添加200mg·L-1青霉素钠最优,使N-乙酰神经氨酸的产量达到7.17g·L-1,相比对照提高了38.42%.在利用青霉素钠提高目标产物的基础上,又通过在发酵培养基成分中添加0.75%氯化钠来改变细胞渗透压,从而增强细胞通透性.实验证明,N-乙酰神经氨酸的产量进一步增加,最终达到7.96g·L-1.  相似文献   

15.
邻苯二甲酰基化κ-卡拉胶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硫酸水解法将κ-卡拉胶降解为低分子量卡拉胶,并制成四丁基铵盐,在适宜的反应体系中与邻苯二甲酸酐反应,得到低分子量κ-卡拉胶O-邻苯二甲酰基化衍生物。借助FT-IR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并测试酰化衍生物的凝集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降解后κ-卡拉胶的结构单元没有被破坏,邻苯二甲酰基被成功地引入到κ-卡拉胶的分子链上,酰化衍生物表现出显著的血细胞凝集活性.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光照对心里美萝卜生殖生长期α-淀粉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温度和光照在生殖生长期,对心里美萝卜α-淀粉酶活性和同工酶谱带的影响,对萝卜进行了不同种植时间以及不同过冬方式的处理,并在生殖生长期的不同时间对萝卜肉质根和叶片中的α-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不同时期各个器官中的α-淀粉酶同工酶谱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和光照增加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同工酶谱带存在器官表达差异和时间表达差异,并与光照和温度有关.由此结论萝卜生殖生长期α-淀粉酶的表达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斑马鱼血栓生成模型在中药成分活性筛选中的适应性,利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和体内斑马鱼血栓形成实验,分别检测中药单体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筛选模型选择3~5 d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以及转基因TG系(integrin αIIb: EGFP)血小板标记绿色荧光斑马鱼,利用三氯化铁诱导血栓形成,以凝血时间为指标,用20种中药单体成分处理斑马鱼,考察对斑马鱼血栓形成的影响。同时,采集大鼠全血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利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中药单体成分活性。结果显示:有7种中药单体成分具有抑制斑马鱼血栓形成活性,首次发现桃叶珊瑚苷具有明显的抑制斑马鱼血栓形成作用;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显示有12种中药材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中100 μg/mL 红景天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88.22%;利用斑马鱼血栓模型检测出的7种中药单体与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一致。斑马鱼血栓生成模型对中药抗血栓活性筛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以点带石斑鱼为原料,分别从鱼皮和鱼鳞中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并研究其纯度、热变性温度、溶解度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鱼皮和鱼鳞中胶原蛋白的提取率分别为76.21%和2.50%;(2)经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氨基酸分析,确定所提取的胶原蛋白是Ⅰ型胶原蛋白,具有完整的三螺旋结构;(3)SDS-PAGE电泳测定证明鱼皮和鱼鳞胶原蛋白均含有α1、α2、β和γ链,α1、α2链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79×105和2.87×105,纯度分别为91%和85%;(4)鱼皮、鱼鳞胶原蛋白的热变性温度分别为40.16和42.06℃;(5)等电点分别为7.12和7.15;(6)两者在酸性pH(2~4)时具有高的溶解度,并且当NaCl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和20 g/L时,溶解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设ζ(s,α)为Hurwitzzeta-函数.当Re(s)>1时,定义ζ(s,a)=  相似文献   

20.
Ruschak AM  Religa TL  Breuer S  Witt S  Kay LE 《Nature》2010,467(7317):868-871
Eukaryotes and archaea use a protease called the proteasome that has an integral role in maintaining cellular function through the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Proteolysis occurs in a barrel-shaped 20S core particle, which in Thermoplasma acidophilum is built from four stacked homoheptameric rings of subunits, α and β, arranged α(7)β(7)β(7)α(7) (ref. 5). These rings form three interconnected cavities, including a pair of antechambers (formed by α(7)β(7)) through which substrates are passed before degradation and a catalytic chamber (β(7)β(7)) where the peptide-bond hydrolysis reaction occurs. Although it is clear that substrates must be unfolded to enter through narrow, gated passageways (13?? in diameter) located on the α-rings, the structural and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substrates inside the proteasome antechamber remain unclear. Confinement in the antechamber might be expected to promote folding and thus impede proteolysis. Here we investigate the folding,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hree small protein substrates in the antechamber by methyl transverse-relaxation-optimized NMR spectroscopy. We show that these substrates interact actively with the antechamber walls and have drastically altered kinetic and equilibrium properties that maintain them in unstructured states so as to be accessible for hydr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